天天看點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作者:利維坦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1985年《沙丘》劇照。© prnt

利維坦按:

事實上,可以說大多數改編電影都搞砸了。但換個角度,一本原著能被電影制作方盯上,本身也是一種品質保證。是以也不乏存在一些改編得當的電影能夠以不同的方式重新演繹原著,甚至超越原著。

基于這樣的事實,我們與“多多讀書月”一拍即合,盤點了一些值得推薦的書籍及其改編電影。當然還有很多改編作品不容錯過,我們評論區見。

-·-

去年十月,我們就曾推薦過這一企畫,反響熱烈。這是一項拼多多在3年前發起的大型知識普惠活動,從源頭直補優質圖書,輔以活動補貼,為大家帶來大量的平價正版好書。

目前第七季的“多多讀書月”正在進行中。本文推薦的書目也都可以直接點選文末小程式跳轉擷取。

多多讀書月

填補你的書架與書荒

在網易雲音樂搜尋【利維坦歌單】,跟上不迷路我們有一個新号【利維坦行星】,可以關注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未來學大會》

——斯坦尼斯拉夫·萊姆(Stanisław Lem)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太空航行隻不過是逃避地球上各種問題的手段。換句話說,你飛往群星的時候,暗地裡會希望在你離開的這段時間裡,地球上最壞的事情已經發生并且結束了。”

1999年,《黑客帝國》裡年輕的尼奧第一次面臨紅藍小藥丸的難題,是面對殘酷的真相還是自我欺騙換來的美好假象,全憑自己選擇。

而在此之前,波蘭科幻作家萊姆(Stanisław Herman Lem)在他1971年的小說《未來學大會》(Kongres Futurologiczny)中早已有類似的設定。

萊姆不僅是個科幻大拿,也是精于諷刺藝術的一把好手。小說中對于未來烏托邦式假象的細緻刻畫可說“繁榮”,而對孱弱人性的刻畫則入木三分。天馬行空的設想與跳脫的語言藝術放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來看,仍舊讓人口舌生津。

而相比于原著,2013年上映的同名改編電影雖在叙事上有所偏差,但仍共享着原作的設定背景與貫穿始終的存在主義焦慮。少了幾分荒誕,卻也增添了一縷奇幻色彩。羅賓·懷特(Robin Wright)在片中的演技幾乎要滿溢出螢幕,後半段的動畫篇章更是不可多得。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未來學大會》劇照。 © STUDIOCANAL ALL RIGHTS RESERVED

基于萊姆作品的改編其實有另一部更為有名,就是塔可夫斯基執導的《索拉裡斯星》(Солярис,又譯作《飛向太空》),在此不多展開。

-·-

《沙丘》

——弗蘭克·赫伯特((Franklin Patrick Herbert, Jr.)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同為科幻小說改編,維倫紐瓦最近幾年的兩部《沙丘》在知名度上無疑超越《未來學大會》,但在這裡要聊的,則是大衛·林奇在1984年拍攝的版本。

1965年,小說《沙丘》在被20多家出版社拒絕之後,終于由Chilton Books(一家以汽車維修手冊聞名的印刷廠)出版,次年便斬獲星雲、雨果雙料大獎,被視為最具影響力的科幻作品之一。

然而《沙丘》的影視化卻一波三折。《猩球崛起》的導演雅各布斯、《聖山》的導演佐杜洛夫斯基、《異形》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都先後都曾嘗試改編《沙丘》,但全都無疾而終。直到大衛·林奇接過衣缽。

林奇拍《沙丘》時,搭了16個攝影棚、80個布景,動用了1700名從業人員與20000多名群演,主演是日後在《雙峰》中一戰成名的凱爾·麥克拉克倫(Kyle MacLachlan),配樂則有布萊恩·伊諾(Brian Eno)鼎力加盟,放到今天來看也是大制作。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沙丘》劇照。© filmthreat

然而這部電影所收獲的卻多是差評。“一次難以了解、醜陋、無組織、毫無意義的旅行”、“年度最糟糕的電影”……制作花了4000萬美元,票房收入卻隻有3000萬出頭。

評價與票房的雙重失敗使得導演本人也不願意讨論這部電影,稱自己“消除了關于那段時間的記憶”。

至于為什麼會失敗,一方面是原著的龐大架構與大資訊量本身就對改編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要求。另一方面,林奇原本對電影的剪輯後時長預期是近三個小時,資方卻決定采用标準的兩小時剪輯。而為縮減時長,後期又無奈補拍了簡化的新場景來代替原來較長的篇幅,大量的畫外音與旁白代替了原有鏡頭,影片則被剪得支離破碎。

後來的電視版雖然也有三小時時長,但仍是用概念藝術照來交代場景。林奇則幹脆在電視版的導演欄署上了假名“艾倫·史密西(Alan Smithee)”。

這是美國導演協會當時的騷操作,在導演中途離職或對電影不滿時,就會用這個假名代替自己的真實姓名。這一假名在2000被正式停用。

但其實,對林奇版《沙丘》的積極評價也并不罕見。“作為商業企業失敗了,但仍然成功地捕捉和提煉了原著中最晦澀的重要内容”、“大衛·林奇的超現實天賦給它帶來了一些趣味”……原著作者赫伯特則在去世之前表示,他對林奇的《沙丘》非常滿意。

究竟是好是壞,隻能自己去看了。

-·-

《1984》

——喬治·奧維爾(George Orwell)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誰掌握過去誰就掌握現在,誰掌握現在誰就掌握未來。”

與《沙丘》同在1984年上映的電影《1984》,根據喬治·奧維爾的著名反烏托邦小說《1984》改編。影片則拍攝于1984年4-6月的倫敦及其周邊地區,這也是小說裡的背景時空。

這顯然是有意為之的,據說為了能在當年上映,劇組還曾頻繁趕進度。他們希望讓《1984》留在1984的當下,正如奧威爾從未說過他在書中所描寫的是未來。

影片中老戲骨約翰·赫特(John Hurt)飾演的男主溫斯頓·史密斯(Winston Smith)骨瘦如柴,纖細的脖頸頂着布滿皺紋的疲倦臉龐,表情沉默而真誠,簡直就是完美的史密斯。

此外本片還是理查德·伯頓(Richard Burton,在片中飾演奧勃良一角)的最後一部電影,他曾在1963年的《埃及豔後》中飾演安東尼。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1984》劇照。© watershed

雖拍攝于40年前,但影片完美再現了原著中所描寫的時代,洗腦影像循環播放,謊言與審問令人麻木,老大哥的凝視則無處不在。而為了呈現特殊的清冷視覺效果,導演曾想用黑白的方式呈現整部電影,卻遭到了資方反對。

最後,他們使用了一種名為”Bleach bypass“的特殊處理技術,形成了看上去有點褪色的特殊效果。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也是這項技術的推廣者。特殊的視覺效果受到了不少導演的青睐,同樣采用這項技術的電影包括且不限于《拯救大兵瑞恩》、《搏擊俱樂部》、《少數派報告》。

-·-

《摩托日記》

——切·格瓦拉(Ernesto Guevara)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當時,我們并沒有預料到旅行途中的困難之艱巨,我們目力所及隻有前方道路上的沙塵。

一個23歲的醫學生棄醫從戎,最終成為上世紀後半葉最著名的理想主義革命家,以及被廣泛印在T恤、海報、搪瓷杯上的流行文化符号。切·格瓦拉的回憶錄《摩托日記》所講述的便是這段曆史的開篇故事。

1952年,格瓦拉與好友阿爾貝托·格拉納多(Alberto Granado)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發,用9個月的時間探索南美洲土地。一路所見赤貧之人所遭受的不公正,讓這趟以遊玩冒險為發心的旅程逐漸變得嚴肅。

人類的苦難、社會的不公、生活的意義……就像很多旅程之于旅行者一樣,這趟機車之旅讓格瓦拉開始思考那些廣泛而深刻的命題。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摩托日記》劇照。© intofilm

影片拍攝于2014年,馬丘比丘的美攝人心魄,阿塔卡馬沙漠看不到盡頭。既是一部人物傳記片,又是一部公路電影。

順道說一句,片中飾演格拉納多的演員,在現實生活中是格瓦拉的遠房表弟。

-·-

《失明症漫記》

——若澤·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即使災難降臨在所有人頭上,總是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生活得更糟。”

《失明症漫記》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何塞·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在1995年出版的小說,講述了一種會讓人失明的傳染病在社會中流行、人性與文明遭受諸多考驗的反烏托邦式寓言。

改編版電影《盲流感》則由曾執導《上帝之城》的費爾南多·梅裡爾斯(Fernando Meirelles)擔任導演。在漫威電影中飾演綠巨人的美國演員馬克·魯法洛(Mark Ruffalo)則在本片中搖身一變成了名醫生。

薩爾瓦戈的文字是魔幻且具有實驗性的,有時長達數頁的篇章卻沒有一個标點符号。本書中的所有人物則都沒有名字,隻有故事。正如1998年薩拉馬戈的諾獎頒獎詞所說的那樣:“薩拉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諷所維系的寓言,持續不斷地觸動我們。”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盲流感》劇照。© midwestfilmjournal

“失明”則是對人性再明顯不過的一個隐喻:偏見、自私、暴力和故意冷漠。曆史從未間斷過對文明的消解,而“肉眼上的失明,代之以靈性的視域,足以補償”。

作為生活在葡萄牙的一位少見的無神論者,薩爾瓦戈始終以清醒的筆觸書寫光明。

-·-

《白癡》

——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iy)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還認為我是白癡,我的确生過病,病中像是個白癡。但是現在我既然明白人家把我當作白癡,我還算什麼白癡呢?

《白癡》的故事基于這樣一個設想:一個積極、善良、完美的人将如何應對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又将如何回應他?在連載這部小說期間,陀思妥耶夫斯基坦言自己就和角色一樣,對于未來将會發生的時候毫不知情。創作是即興的,時間是開放的。

基于《白癡》的改編影視作品有很多。塔可夫斯基也曾嘗試改編可惜未能順遂。但其中最出名的大概是黑澤明執導的1951年版。

故事發生地被從十一月清冷的聖彼得堡搬到了同樣寒冷的北海道,男主是剛演完《羅生門》的三船敏郎,女主則由日後飾演《東京物語》中紀子一角的原節子擔任。

從《亂》到《蜘蛛巢城》,将世界名著影像化、本土化,一直是黑澤明的拿手好戲。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白癡》劇照。© scielo

不過,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版本并非最初版。最忠于原著的265分鐘版本原本打算分成兩部分發行,卻在一次反響不佳的試映後遭到發行方的腰斬式剪輯,最後隻剩下166分鐘。

對于發行方的如此操作,黑澤明抱怨“這樣子搞,幹脆剪成縱向的好了”。他也曾試圖找尋原來的版本,可惜一無所獲。是以最原始的版本至今下落不明。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隻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

去年以94歲高齡仙逝的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大陸的高知名度,可算是個文化奇迹。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最初由韓少功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翻譯成中文,滋養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讀者。

在1988年的改編電影《布拉格之戀》中,昆德拉也作為顧問參與到了影片制作當中,比如男主托馬斯在妻子特麗莎入睡時在她耳邊輕語的那段詩,就是他為電影特别創作的。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布拉格之戀》劇照。© collider

但另一方面,昆德拉在2006年發行的該書捷克語版的注釋中明确說,電影跟小說的精神或其中人物沒有關系。且在這次經曆之後不會再允許任何對他本人作品的改編創作。

不過即便如此,本片仍被評為美國十佳影片之一,并在次年被奧斯卡提名最佳攝影與最佳改編劇本。

-·-

從某種程度上說,小說與電影似乎存在天生的沖突性。前者通過白紙黑字激發想象,幾乎有着無限的自由度;後者則通過聲畫效果來具體化想象,提供最直接的視聽刺激。

而基于小說改編電影,是在以影像作為叙述形式來傳達文本資訊,不僅要作為電影接受審視,又要與原作及讀者對話,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話還得說回來。我們從未見過有人責怪一部改編電影是爛片的理由,是原著本身就不太行。

開卷有益這句話,在不管什麼時間什麼地方終歸都是适用的。

上個月如約開啟的第七季“多多讀書月”活動則再度全面更新,參與活動的圖書種類從過去的千餘種擴充至上萬種,千家圖書店鋪踴躍參與。從文學哲理到養生保健,從社科經管到考學教輔,不一而足。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與此同時,多多讀書月還聯合各大出版社精選了1000本經典著作,通過億元級的讀書基金疊加平台“百億補貼”頻道,直接補貼超500萬冊正版經典熱銷圖書。

這些圖書還标配百億補貼頻道的“安心買 随心退”服務,還可享受全場包郵、買貴必賠、48小時發貨等服務。不僅如此,“百億補貼”還能結合滿減券使用,以更優惠的價格淘到更多優質圖書。在拼多多搜尋“讀書月”或者“多多讀書月”抵達專場活動頁面挑選心儀的圖書3年來,“多多讀書月”活動已經走到第七季。知識普惠也一直被拼多多視作的長期戰略踐行,通過持續加大對每季活動的投入,進一步推動“平價好書 全民悅讀”。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文/沃克

本文基于創作共享協定(BY-NC),由沃克在利維坦釋出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加星标,不迷路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不如原作嗎?這裡有一些反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