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火箭軍某團:因人精準施教 分類聽課受教

作者:中國火箭軍

火箭軍某團對官兵分别開展針對性思想政治教育——

因人精準施教 分類聽課受教

■胡明欣 黃衆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任增榮

新聞現場

春日深夜,火箭軍某團理論學習室内燈火通明,該團優秀政治教員馬得順正在精心打磨自己的教案。明天,他将以主講人身份為專業技術軍官上教育課。

“這次授課對象是各領域的專業人才,他們理論水準高、視野開闊,如果不提前下足功夫、做好準備,很難引起共鳴。”與記者短暫交流後,馬得順又把精力轉到教學備課上。

“假如戰争明天爆發,我們的科研成果能否精準運用于戰場?”第二天的課堂上,馬得順以“高原火箭兵的新時代新作為”為題,結合自身經曆與大家開展交流互動,精準打在心坎上的授課不僅引發本機關官兵共鳴,也讓前來聽課的兄弟機關戰友直呼“解渴”。

據了解,該團肩負使命任務特殊,官兵類别差異較大。為此,他們着眼提升政治教育質效,整合全團政治教員隊伍、深化基層機關教育協作,既實作了不同機關教育資源共享,又最大限度做到不同層次人員精準滴灌,進一步釋放課堂活力。

“以往組織政治教育,對機關崗位和人員差别這一實際情況重視不夠,授課者所講内容不能有效對接聽課人需求。”該團上司介紹說,去年以來,他們圍繞提高教育精準度組織研教議教活動,在此基礎上,結合軍齡時長、教育背景、認知水準、專業特點等,将官兵區分不同層次;每次開展大課教育前,由各機關政治教員結合自身專長受領相關課題,有針對性地設定授課内容、開展課堂設計。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對授課人員和聽課人員進行精準定位後,通過教員因人精準施教、官兵分層聽課受教,解決教育課堂衆口難調的問題。

火箭軍某團:因人精準施教 分類聽課受教

此次授課前,馬得順按照團裡确定的授課對象受領課題,組織大家召開座談會了解課堂需求、收集意見建議,并結合重大時事熱點豐富教育課内容;課堂上,針對專業技術軍官學曆層次高等特點,專門策劃了“高工談入伍初心”“專家話成長”等配合活動;課後,發揮大家優勢圍繞理論教育疑難問題組織讨論交流,梳理彙總“金點子”,為下一次教育授課提供參考。

“過去,政治教員授課時需要考慮照顧到大多數人的情況,所講内容往往與我們的實際需求有很大差距。”課後交流中,助理工程師尚子越聊起之前的聽課感受時說,團裡實施課堂教育新模式後,“靶心”聚得更準了,他和同僚聽完一堂課都感到很解渴。

聊起教育課堂的變化,大學生士兵付思桐也打開了話匣子。他說,“新老一堂課、鹹淡一鍋煮”的傳統授課方式,難以點到思想穴位,自己聽課收獲不大。

“如今每次組織大課教育,我心裡都有期待,想着從課上擷取新知識、新感悟。”付思桐對記者說。今年3月全國兩會閉幕後,團裡圍繞盛會精神開展大課教育,他和全體義務兵被統一安排到某隊聽課。期間,該隊教導員針對義務兵群體實際,結合駐地社會經濟發展變化執行個體,配合情景短劇表演,以生動的語言、鮮活的故事深入淺出地講解國家大政方針,赢得陣陣掌聲。

同時,該團還結合實踐總結經驗,借鑒電視訪談等節目制作方式,在教育課讨論中引入嘉賓對話、現場采訪等環節,引導官兵參與教育過程;将強軍網等平台運用于課堂,進一步豐富教學内容和管道;建立教育檢查督導制度,結合集中分層、交叉授課中官兵提出的意見建議,檢視教育内容、施教方法、課堂設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及時改進完善。

課堂組織模式的改變,有效提高了官兵參與教育積極性。近日,該團組織工作滿意度調查,官兵對政治教育工作的好評率較以往有明顯提高。

親曆者說

這樣的教育課解渴

■火箭軍某團一級上士 吳照闊

火箭軍某團:因人精準施教 分類聽課受教

“聽完一堂課,總感覺與自己相關的内容不多”“教員講得投入、戰士聽得認真,卻很少留下印記”……以前,我和戰友對政治教育課有這樣的感覺。自從團裡推行教育新模式後,這種情況有了很大改變。

俗話說,敲鼓要敲到點上,吹笛要吹到眼上。我每次參加大課教育都希望能學到新東西、擷取新資訊,但教導員授課時因考慮到義務兵、初級軍士多等因素,大多數時候隻講一些基礎性内容。這些内容對于我這樣兵齡較長、專業技能基礎紮實的老兵來說,總感覺不太解渴,是以,很多時候參加教育收獲不大。

後來,團裡各級意識到這個問題,多次調研座談了解情況、征求意見,嘗試以新的方式開展政治教育,尤其是綜合考慮各層級官兵具體情況後,采取教員因人精準施教、官兵分層聽課受教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大課教育的針對性。針對性強了,對官兵的吸引力也就大了。每次聽說要組織大課教育,我和戰友都會私下打聽:“授課人是誰?會采取什麼方式講課?設定了什麼互動話題……”跟之前比,大家對教育課堂有了更多期待,教員的授課也多次引起了我的共鳴和思考。

4月初,機關組織全體官兵到駐地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寄托哀思。活動過後,某隊政治教員以“學習傳承先烈精神,老兵應怎樣樹榜樣”為題,為全團中士軍銜以上戰士授課。課堂上,授課人一邊講述先輩事迹和機關曆史,一邊抛出具體問題與大家互動讨論。一堂課下來,我和戰友不但受到教育和啟迪,而且在讨論中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明确了以後該注意什麼、該做到什麼,才能為年輕戰友當好标杆、樹好榜樣。

近段時間,很多政治教員正圍繞“新時代奮鬥觀”精心準備大課教育,上周我還受邀參加了一次教育座談會,并結合身邊戰友需求提了幾條建議。下一堂教育課會呈現怎樣的精彩,我和戰友充滿期待……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任增榮整理)

一線快評

敲準需求鼓點 合上思想節拍

■李子發

火箭軍某團:因人精準施教 分類聽課受教

衆所周知,受個人生活環境、成長地域、年齡層次等因素影響,每個人的飯菜口味有很大差別。是以,一名好廚師烹饪飯菜時首先會考慮食客的口味特點。其實,政治教員上教育課就如廚師做飯菜一樣,每次備課講課也要多從官兵的角度出發,考慮官兵“口味”需要,才能烹饪出令大家滿意的“佳肴”。

“聲律相協,而八音生。”目前,官兵來源廣泛、年齡差距大、經曆認知各異。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實把準官兵脈搏,從官兵實際這個源頭找準教育授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敲準需求鼓點、合上思想節拍,才能打動官兵、赢得認可、收獲掌聲。從這個角度講,火箭軍某團綜合考慮基層官兵特點,以差異化思維開展分層施教、交叉聽課的做法,值得肯定。

随着官兵特點的變化,政治教育也應跟着變。為此,施教者應做到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通過多種手段、不同管道充分了解掌握官兵實際,有針對性地選取教育素材、方法和手段,以官兵易于接受的話語體系、喜聞樂見的内容形式開展教育,最大限度實作教育内容形式與官兵心理需求相吻合、與大家思想實際相比對,像一名廚師那樣搭配好食材、佐料,把握好營養、火候,才能适應官兵的口味,赢得官兵的心。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