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憶】南門坎,雅州城的千年記憶‖黃偉

作者:方志四川

南門坎,雅州城的千年記憶

黃 偉

一段殘破的城牆遺址,無聲記錄雅州的千年過往。

一座如新月的山,将城牆的防禦擴大,成為一場戰争最後的防守地,也成就雅安之名。

一座名為“雅安”的千年古城,曾在此設治,曆經幾代興廢。

這就是雅安市區的南門坎,老雅安人的城市記憶。

它與蒼坪山連為一體,見證着雅安千年的變遷。

【記憶】南門坎,雅州城的千年記憶‖黃偉

1939年孫明經拍攝的雅安城區老照片

2016年1月15日,久違的陽光灑向雅安市區内的蒼坪山,在寒冷的冬季裡為城市增添着活力。蒼坪山下居住的人們,像往常一樣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65歲的杜大明居住在市區南門坎處。

每天早上,他都會到蒼坪山上去呼吸新鮮空氣。

杜大明知道,蒼坪山下是原西康省所在地,但他卻不知道,蒼坪山的故事還要從千年前講起,并且與“雅安”這個城名有着莫大關系。

斑駁城牆,雅安古城的遺存

市區南門坎,行人不時在青石闆路上經過。

這裡古木參天,環境清幽。

蒼坪山右側木城街10号,作為老雅安人,都知道這裡叫作南門坎。

為何叫作南門坎?

【記憶】南門坎,雅州城的千年記憶‖黃偉
【記憶】南門坎,雅州城的千年記憶‖黃偉

現在的南門坎

“這是明清時代雅安的南城門。”杜大明說,他每天都要從那裡經過。

老雅安人都有關于雅安城門與城牆的記憶,而南門坎的青石闆路和石牆,正是雅安城門的唯一遺存。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年間,雅州治所(政府衙門)由多營遷到蒼坪山麓,由此揭開了雅安作為一座城市的曆史。

據《雅安市志》(1996年版)記載,雅安古城開四門。東門在今假日廣場處,南門在南門坎,西門在西門大橋,北門在八一路。

說是東西南北,實際上并不對稱,因為那時的雅安城區較小。市志還記載,

城内街道呈盤狀分布,三橫五豎交叉,東西長、南北短,街巷23條,基本形成城市格局。

街巷有了,城市也熱鬧起來。雅安城,也不斷在變化、擴大……

市志上的一組資料展示着雅安城市的發展變遷:辛亥革命(1911年)後,東門外增加6條街巷,南、西、北三門外各增1條街,城内城外共32條街巷,街道最寬7米,主道從東至西貫穿全城(今西大街、中大街)。除少數街道為石闆路面外,其餘為泥石路,總長6600米。

1942年,西康省設雅安市政整理處,在城門外文廟壩開辟新市區,新增抗建路(今英模路)、文輝路(今人民路)、新康路、蒼坪路、新生路、交通巷,6街總長2530米。

1943年,拆除東城門洞,平整城牆基地,辟建新街5條。

1944年,青衣江北岸陸續有棚戶、茅屋開茶館、飯館、擺攤,東面延伸過隴西河形成3條小街。1945年城區街巷增至44條,總長14167米,城區占地面積由0.7平方公裡擴大到1平方公裡。

1950年8月,西康省人民政府将市政建設納入議事日程,成立專門機構,延伸懷遠路(今西大街),拆除西城牆,修築了8米寬的東西幹道,連接配接飛機壩雅荥公路,共築成混凝土路面幹道1925米,兩旁設2.5米至3米寬的三合土人行道。

1951年,拆除南大街與西大街交接處和小北街的兩段城牆,拉直街道至青衣江畔。

1952年,拆除東門北段城牆,建設文化路,再沿青衣江南岸(從原廣場至西門)築防洪堤,兼具防洪和道路功能,同時翻修、拓寬朝陽街。

1957年,北門城牆全部拆除,新辟長2100米的沿江路。

如今,經曆百年風雨的南門坎留下了一段斑駁的古城牆,依然為市民提供着服務。

在那裡,老雅安人可以想象雅安4個城門的情景,憑吊雅安古城。

石闆古道,茶馬古道第一關

在南門坎寬闊的石闆階梯兩側,安裝有石柱和鐵鍊。

2016年1月15日,陽光下,幾名勞工正在為鐵鍊刷上黑色油漆。

過往行人踏着石闆路,走在雅安城的古道上。

“南門坎坐南向北,現城門已不存在,僅存城門遺址二段,古道一段。它是雅安商貿經南城門出城至西藏的重要關口,也是茶馬古道的第一關。”市博物館館長李炳中介紹說,南門坎古道與旁邊明代建築觀音閣一起,被列為四川茶馬古道雅安段古迹。

蘆山強烈地震後,觀音閣與南門坎一起納入茶馬古道上災後文物修複工程。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維修後的南門坎,以新的姿态呈現在市民面前。

陽光、石階、古樹、鐵鍊……

一幅城市的古意畫卷在街市的吆喝聲中,鋪展開來。

這裡是南出雅安的茶馬古道第一關。沐浴着陽光,行走在石階上,記憶穿越時空。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時代來臨。地處邊關的雅安,依然戰亂不止。但跟随着盛唐的腳步,雅安也迎來繁榮和發展的黃金時期。

茶馬古道、南絲綢之路開始興盛,雅安的茶葉開始源源不斷運輸到西藏……生産力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道路的暢通,讓雅安與外地産生了更多的交流,因泥巴山造成的文化阻隔也開始模糊。

唐宋時期,川茶産量居全國之冠,尤以雅州茶産量最高。

當時雅州是漢藏茶馬貿易的重要地點。宋朝統治者曾規定,将雅州所産的茶葉用作換取馬匹,為雅州留下充足的戰馬。

雅安從古至今就是四川入藏、入滇的交會處與重要節點,也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門戶和必經之路。

從石階走下南門坎,穿過街道,對面就是雅安市博物館。

在雅安市博物館裡,有許多當地出土的文物。從形制、圖案上,與雲南昭通、印度部分地區的遺存非常相似。在雅安西南夷系統的鏡帶柄,先秦兩漢時期是鈕鏡。帶柄銅鏡與中亞、西亞一帶的帶柄鏡相似。市博物館内的衆多漢代遺存,具有強烈的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因素,反映了西南邊陲重鎮、南方絲綢之路重要驿站的繁榮景象。

南門坎與雅安市博物館,遙相呼應,那些遺存,無聲訴說着雅安茶馬古道的繁榮過往。

蒼坪山,見證西南邊城的戰事

蒼坪山古木參天,環境清幽。山林間,很多老人在樹蔭下喝茶聊天。“蒼坪山,又叫月心山,據說這裡是‘雅安’名字的由來地……”他們的話題,有時也會講到雅安與蒼坪山的關系。

雅安之境,秦漢時代已實行郡縣制。從秦滅巴蜀到漢代500年左右時間,雅安境内陸續建置嚴道(今荥經)、牦牛(今漢源)、青衣(今蘆山)、徙陽(今天全)等縣,不過“雅安”抑或“雅州”還沒有影蹤。三國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有200多年時間,雅安被僚人所占,僚人是南邊的少數民族,讓漢代時期已比較發達的雅安地域幾乎回到原始狀态。

直到隋朝統一,趕走僚人,才又重新設縣置州。

雅安地區是曆代各朝的邊陲要地,轉輸兵員,運送戰備物資,曆來為兵家必争之地。在這一段曆史時期,雅安雖然基本被劃入中央政權的版圖,但雅安所處的位置,均屬邊關。為政權守土的兵鎮是雅安最常見的建制,由此可見,戰亂或許是雅安這一時期的常态。

隋文帝仁壽四年(604年),置雅州。

北宋年間,雅州治所遷至此地,由于雅安山形如新月,人們又改稱其為“月心山”。到清朝,雅州府發展迅速,城内植被減少,唯此山依然綠蔭如蓋,故此山又被叫作“蒼坪山”。

縱觀唐、五代、宋、元、明、清諸朝,雅州這一行政區劃的範圍雖不斷改變,其名稱卻沿用了千年。

作為西南邊陲之地的雅州,一直戰亂不斷。

當時的掌權者也在雅州積極防禦,修建城池。

據《雅安市志》記載,明洪武一年(1368年),雅州修砌石城。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雅安縣,管理南到飛龍關、東達水口、西至飛仙關、北抵金雞關的廣大地區(與今雨城區轄區面積相當)。

至此,在“雅州”之名出現千餘年以後,“雅安”作為地名閃亮登場。雅安曆代為郡、道、州治所,西陲重鎮,各朝經邊、戍邊欽差、大吏踐約踏伏之地,留下衆多跨越2000多年曆史的文物古迹。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西康省設立,雅安隸之,至1949年12月9日,西康省主席劉文輝起義,雅安迎來新時代……

在雅安市博物館内,一張拍攝于1939年的雅安老城照片,還原了雅安老城的大體面貌。這張由著名學者孫明經拍攝的老照片,與南門坎一起,成為雅安人回憶雅安城的最佳事物。

【記憶】南門坎,雅州城的千年記憶‖黃偉

1939年孫明經拍攝的雅安城區老照片

如今,作為雅州城的最後遺存,南門坎自然成為雅安城市記憶中最具曆史意義的文化符号。

特别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黃 偉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編纂中心 雅安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