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共讀《資治通鑒》:敢斬漢使的大宛,如何被漢朝收服的?

作者:明月共讀書

一個小國,憑借一己之力讓漢武帝震怒兩次,成功引起了這位大漢皇帝的注意。最終漢武帝發動全國,大軍浩浩蕩蕩奔赴萬li之外征讨它,得勝後,一衆小國趕着來長安朝觐漢武帝,大漢國威又一次達到高峰。

這個小國就是大宛,事因寶馬起,将軍李廣利也得以登上曆史舞台,本篇解讀該戰始末。

共讀《資治通鑒》:敢斬漢使的大宛,如何被漢朝收服的?

大宛國位于距漢朝一萬餘裡的西北,此地産有寶馬。漢使臣說“宛有善馬,在貳師城,匿不肯與漢使。”大宛的寶馬藏在貳師城中,根本不肯獻給我們。

漢武帝一聽,就派人帶上黃金千斤和一匹金馬前去大宛,希望能夠與對方交換。從這裡能夠看出來,漢武帝對于萬li之外的大宛,态度是客客氣氣,秉持公平交易的原則,從未想過要将其納入版圖,隻要能夠友好合作就可以。

可是大宛是怎麼做的呢?他們認為漢朝距離自己路途遙遠,不可能派大軍前來,也就奈何不了他。是以,面對帶着黃金和金馬的漢使,依然是強硬的拒絕。

漢使惱羞成怒,當場破口大罵,用錘子打破金馬後揚長而去。

共讀《資治通鑒》:敢斬漢使的大宛,如何被漢朝收服的?

這下,大宛貴族生氣了,他們說“漢使至輕我!”也就是漢朝的使者竟敢如此輕慢我們!于是大宛就把漢使驅趕出去。若僅是驅逐出境也就罷了,他們還讓駐守東部邊境的郁成王帶兵殺死漢使,把漢使帶來的财物據為己有。

消息傳到長安,漢武帝聽了勃然大怒,此為一怒:彈丸之國竟敢如此對我大漢!雖說事情由寶馬而起,但此時已經不是馬的事兒了!殺我使者,大漢顔面何在?漢武帝當即決定發兵攻打大宛,正是“雖遠必誅”。

可派多少兵力合适呢?曾去過大宛的使者姚定漢上奏道,大宛軍事力量薄弱,隻需三千人馬,談笑間即可破敵。

原來這個任務這麼簡單嗎?酷愛收服邊關小國的漢武帝動心了。既然如此,何不借此機會,讓李夫人的娘家兄弟帶兵前去呢?赢了之後還能順理成章地封他為侯。

共讀《資治通鑒》:敢斬漢使的大宛,如何被漢朝收服的?

于是,李夫人的娘家哥哥李廣利上線,率騎兵六千及各郡青年數萬人前去攻打大宛。是以行是為去貳師城奪取寶馬,是以李廣利号稱貳師将軍。

可是,這事兒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李廣利走到大宛邊上的郁成時,全軍就隻剩下數千人了。而且全軍饑腸辘辘,疲憊不堪。在這樣的狀态下,他們攻打郁成,卻被郁成王打敗,傷亡慘重。

眼看人馬隻剩十分之一二,李廣利撤回到敦煌後,上書漢武帝,表明了自己想要暫且罷兵的想法。

漢武帝看見這封奏疏,又是勃然大怒,此為二怒:豈有此理!竟敢說出退兵的話!他迅速派使臣到玉門阻攔,下令道“軍有敢入者辄斬之!”

誰敢退回玉門關,格殺勿論!李廣利無奈,隻能屯兵敦煌。

當時與匈奴對戰的趙破奴全軍覆沒,朝中大臣都認為打大宛并非迫在眉睫,應該集中兵力對付匈奴。

共讀《資治通鑒》:敢斬漢使的大宛,如何被漢朝收服的?

漢武帝不同意。他認為既已出兵,若是連大宛這樣小的國家都征服不了的話,其他小國就會在心裡看不起漢朝。到時候,别說大宛的寶馬得不到,其他國家紛紛恥笑漢使,那麼大漢更是無法立足。

不得不說,漢武帝看的是虛名,可這虛名不重要嗎?若無威名在外,不就人人皆可來分一杯羹了?

于是,堪稱漢武帝年間範圍最廣的征兵開始了,一年時間派到敦煌增援貳師将軍的人多達六萬人,這還不算那些私自前去的人,還有數以萬計的牛、馬、驢、駱駝,聲勢浩大,《資治通鑒》上說“天下騷動”,全國都受到了此戰的影響。

考慮到大宛水源來自城外,城内無取水之井,漢武帝還派了水利工匠前去,為的是把大宛的水源引到别處:城池斷水,看他還如何抗衡。

既然是為了要好馬,漢武帝還不忘派懂馬的人随軍,以便到時候攻破大宛後選取良馬。

在巨大的人力物力加持下,有了強大的國家後盾保障,李廣利軍隊所到之處,西域衆多小國都出城迎接,主動為漢軍提供糧食。到了輪台,輪台國閉門不從,漢軍攻城後在城内進行了一場大屠殺。自此,漢軍一路未受到一絲阻攔,直抵大宛城下,到達時軍中共有三萬人。

可見,曆史的遊戲,從來都是實力說話。

共讀《資治通鑒》:敢斬漢使的大宛,如何被漢朝收服的?

李廣利先斷了大宛的水源,又把大宛城團團圍住,猛攻40多天。不僅城中居民焦躁不安,大宛貴族更是心急如焚,貴族們聚集起來密謀殺掉大宛國王毋寡,再獻上寶馬,以此來請求漢軍解圍。

曆史總是相似的,在攻打閩越、衛氏chao鮮時,他們的大王也都想殊死抵抗,可是背後的貴族集團不幹。大王為了國家為了自己而戰,可對于貴族來說,無非是換個大王而已,何必非得賠上身家性命呢?

他們帶着大宛王的腦袋來找李廣利談判,承諾不僅提供好馬,還提供糧食。李廣利一聽,既然目的已經達到,若是繼續攻城,也沒有更大的好處,況且若是他國援軍到了,還不知會有何變數。于是,就接受了大宛求和的請求。

漢軍選好馬匹之後,又扶持對漢朝态度友好的大宛貴族昧蔡當上大宛國王,與之訂立盟約後,李廣利班師回朝。

公元前101年春天,李廣利回到長安。沿途經過的小國知道大宛被漢朝攻破,都派貴族子弟跟随軍隊到長安向漢朝進貢,拜見漢武帝。一時間,漢武帝志得意滿。

共讀《資治通鑒》:敢斬漢使的大宛,如何被漢朝收服的?

一向出手大方的漢武帝,給那些自願随軍的人超出自己希望的官職,《資治通鑒》上說“奮行者官過其望”;因犯罪被強迫出征的人,一律免罪;被封賞的多達一千多人,每名士卒都得到了價值四萬錢的物品。

這場戰争的長遠影響則是,西域各國認識到漢朝兵力可達,且實力可懼,内心十分震恐,再無之前對漢使不恭敬的情形,漢使得以更順利地完成使命。

從此,從敦煌向西,一直到鹽澤,多地都建起了驿亭,輪台、渠犁等地也都有數百名漢朝的屯田士兵,還設定了使者、校尉對駐地士兵進行領護,所産供應出使外國的使團。

此戰因貳師将軍李廣利初次作戰,事實上漢武帝發揮了更大的上司作用。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動員全國,在大臣反對的情況下力主對戰,甚至能想到讓水利工匠和懂馬匹的人都随軍出動,可見漢武帝的确考慮周全。

實力是漢朝對外的底氣,可在那樣閉塞的情況下,像大宛自認為天高皇帝遠,居然能不知好歹地斬殺漢使。漢武帝果斷選擇亮劍,亮出自己的實力,由此,西域各國态度轉變,證明漢武帝的決策是正确的。

圖檔來源網絡。#以書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