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嚴文明與萬年上山的四次“相遇”

作者:花家地考古文博文摘

#頭條創作挑戰賽#

嚴文明于中國考古多重要?2023年在上海舉辦的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将“終身成就獎”授予了嚴文明。這是世界考古論壇第一次授予中國考古學家該獎項。

頒獎詞說:“這不僅是對嚴文明先生在推進考古學科發展上的傑出貢獻的認可,更是對他不懈地向公衆宣傳考古學對于當代社會及⼈類共同未來重要性的肯定。”

嚴文明與萬年上山的四次“相遇”

嚴文明。圖源 浙江線上

實際上,嚴文明與浙江考古有多年的緣分。

“從美麗的小洲(良渚)出發,過一個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橋(跨湖橋),最後上了山(上山)。這是一條通向遠古的詩意之路。”嚴文明曾這樣形容浙江考古的萬年浪漫,他的足迹也踏遍了這些遺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向明說,“浙江新石器時代考古在取得成績和反思過程中,得到了相當多我們其他考古前輩和業内同行的關注和指導,這其中北京大學嚴文明先生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嚴先生自始至終關注着浙江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考古,他的關注也幾乎伴随着浙江新石器時代考古發展的起伏。”

今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遺址的發現者蔣樂平向我回憶了嚴文明先生與上山遺址的四次“相遇”。

“一路走來,上山遺址考古挖掘研究的每一步進展,都是在嚴先生的指導、關心下,才一步步到了今天。” 蔣樂平說。

嚴文明與萬年上山的四次“相遇”

浦江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及周邊農田。圖源 新華社

20年前,浙江省浦江縣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橫空出世,它獨特而前所未見的文化面貌,讓考古人員既興奮,又頭疼。

“當時,上山遺址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正因為它意義重大,就可能會有争議。是以我們希望能得到像嚴先生這樣的考古學泰鬥的支援。”蔣樂平回憶到。

2003年,蔣樂平等在《中國文物報》上發表了上山遺址的考古成果,在考古界“打響”了“萬年上山”的名頭。

2004年12月中旬,跨湖橋遺址學術研讨會結束後,對上山遺址牽挂的嚴文明專程包了一輛大巴來到了浦江,他和一衆考古學家認真研究遺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肯定上山遺址年代的久遠性,确認上山遺址的文化内涵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長江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源頭。

嚴文明對上山遺址的肯定,也是對當地考古工作者的極大鼓舞。在這之後,過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2005年1月,浙江省文物局和浦江縣政府召開新聞釋出會,闡釋了上山遺址的發現和意義,有效推動了上山遺址的宣傳。可以說,這次新聞釋出會,才在公衆面前“打響”了上山遺址的名頭。

嚴文明與萬年上山的四次“相遇”

發掘原址上的考古現場情景再現。圖源 新華社

“這次新聞釋出會能夠及時召開,上山遺址能夠迅速引起政府的重視,多虧嚴先生的一言九鼎。”蔣樂平說,釋出會結束沒多久,連日本朝日新聞的記者都來采訪了。

嚴文明第二次來浦江,發生了一件對上山遺址更有裡程碑意義的事情。

2006年11月,“中國第四屆環境考古學大會暨上山遺址學術研讨會”在浦江召開。12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聽取了上山遺址的發掘成果報告,考察了遺址現場,并研究了出土标本。嚴文明在會上對“上山文化”的命名作了高屋建瓴的總結。由此,上山文化得以正式命名。

順着“上山文化”的指向,考古工作者經過不懈努力,發現了“上山文化”的大家族。它們包括,截至目前已發現的浦江上山遺址、嵊州小黃山遺址、永康廟山遺址、永康太婆山遺址、永康蓭山遺址、永康長田遺址、永康湖西遺址、永康長城裡遺址、武義大公山遺址、金華山下周遺址、金華青陽山遺址、龍遊荷花山遺址、龍遊青碓遺址、龍遊下庫遺址、義烏橋頭遺址、東陽老鷹山遺址、仙居下湯遺址、臨海峙山頭遺址、金華三潭山遺址等24處遺址。

2013年,嚴文明先生來到衢州,在實地考察龍遊荷花山遺址考古現場,觀摩遺址出土文物後,這樣評價:“人工栽培水稻的起源備受中外學界關注,而荷花山遺址等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已經快追溯到了這個源頭。”

嚴文明與萬年上山的四次“相遇”

展出的摻雜稻殼的燒土塊。圖源 新華社

時間來到2016年,“上山文化”命名10周年暨稻作農業起源國際學術研讨會舉行,嚴文明同樣來參會。在會議上,他說,浙江的遺址很有意思,“從美麗的小洲(良渚)出發,過一個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橋(跨湖橋),最後上了山(上山)。這是一條通向遠古的詩意之路。”

蔣樂平還記得,這次上山之行,嚴文明先生對上山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對上山遺址博物館内美觀、全面的展陳非常贊賞,這又是一種鼓舞。

2020年,上山遺址發現二十周年學術研讨會,嚴文明先生已經88歲高齡,身體條件不允許他再來浦江。蔣樂平說,他經常去拜訪嚴先生,對上山文化中的聚落定居問題,嚴先生一直非常重視。在會議開始前,蔣樂平向北大教授秦嶺提出,能否請先生為上山遺址題詞“遠古中華第一村”。沒過多久,嚴文明回信了,并且寫了兩幅題詞,供蔣樂平挑選。

“我真的非常感動,嚴先生的回信現在還儲存在我的辦公室裡。”蔣樂平說。

嚴文明與萬年上山的四次“相遇”

嚴文明的回信。蔣樂平 提供

上山遺址發現二十周年學術研讨會前夕,嚴文明接受浙江日報采訪,對即将召開的學術研讨會表示祝賀,并給予了厚望。他說,“(上山)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也就是世界最早的稻作文化。同時,浦江也發現,特别是它旁邊的橋頭遺址,發現了一大批彩陶,這個彩陶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兩個最早的,太不容易了”“稻作農業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這樣的文化,這樣的遺址,當然是有資格申請世界文化遺産的,我贊成!”

由此,萬年上山的申遺之路,就此啟幕。

先生千古!如今,再鳥瞰浦江舊山背,掩映于草木中的“遠古中華第一村”耀眼奪目,這是萬年乃至永恒的疊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