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甲午戰争難得的亮點:清軍斬日軍首級1000顆!

作者:為了曆史名額全高

牛人多了反而不牛

1894年10月25日,尾随葉志超追來的日軍對鴨綠江清軍發動總攻,中午時分江防開始崩潰,清軍全線敗退,這是繼平壤戰役之後陸軍的第二次慘敗。

平壤慘敗宣告“決戰于國門之外”戰略的破産。李鴻章把這一情況上報朝廷,并提出了一個新的戰略計劃,簡單點兒說就是“禦敵于國門之外”,争取把日軍擋在鴨綠江以東。在這封奏折中,李鴻章似乎有一些情緒。

甲午戰争難得的亮點:清軍斬日軍首級1000顆!

他說,開戰之前,大家都沒把日本當回事兒,認為東洋小國不足為懼,可是現在怎麼樣?何況北洋海陸軍對決日本全國海陸軍,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北洋陸防部隊已被抽調一空,為今之計,隻能嚴守渤海,保衛京師,設防東北,守住沈陽。

朝廷最擔心的地方是兩個:一是北京,二是沈陽。沈陽是老巢,北京是老窩,都是朝廷的命根子。日軍一旦打過鴨綠江來,不但東北三省龍興之地不保,而且可以殺進山海關威脅北京,是以朝廷這次親自出馬組建鴨綠江防線。

鴨綠江防線集結了重兵強将,葉志超被革職拿往北京,統帥一職由宋慶擔任。守江部隊主要由4部分組成:一是跟着葉志超跑回來的平壤軍團,平壤後路沿途駐防部隊也跟着跑了回來,有1.4萬多人;二是9月16日由北洋艦隊護送到大東溝登陸的劉盛休部銘軍,4000多人,他們本來是去增援平壤的,可在他們上岸之前平壤就丢了,正好加盟鴨綠江;三是黑龍江将軍伊克唐阿帶來的3000多人;四是宋慶從旅順帶去的毅軍,2000多人。四路大軍合計2.3萬餘人。

甲午戰争難得的亮點:清軍斬日軍首級1000顆!

這些大家就不要去記了,因為鴨綠江之戰與平壤戰役差不多,都打了敗仗,而且敗得很快,敗得很慘。平壤決戰不到一天,鴨綠江防線全面崩潰也隻用了一天的時間,把前線小規模接戰算進來,也隻有3天。

從兵力對比來看,鴨綠江之戰不應該敗得這麼快。進攻鴨綠江防線的是日軍第一軍,由第三和第五兩個師團組成,司令官是陸軍大臣大将山縣有朋。第一軍共有3萬人,兵力上略占優勢。可人家打的是客場,遠來疲憊,後勤也跟不上。清軍人數上雖然吃了虧,可打的是主場,而且指揮官都是響當當的牛人,其中最牛的有兩個。

四川提督宋慶,從一品,與葉志超平級,是一個從小兵打出來的将軍。他的部隊是李鴻章手下最能打的精銳之師,一直駐紮在旅順陸路炮台群,擔負着保衛旅順和北洋艦隊的重任。這次清政府下了狠心,把他的部隊挖了過來,這種挖東牆補西牆的做法,為旅順的丢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這一年宋慶75歲,頭發胡子都白了,被日軍稱為“白發将軍”,可是他的身體還很硬朗,成天帶着小夥子在冰天雪地裡做戰前準備工作,深得官兵愛戴。

甲午戰争難得的亮點:清軍斬日軍首級1000顆!

四川提督宋慶

黑龍江将軍伊克唐阿雖是旗人,卻也是在戰火裡從小兵一路打上來的。他的部隊是東北地區最能打的,是以這次特别把他就近抽調過來。這裡的“将軍”是清朝的一種官職,相當于提督,從一品。

按道理,這兩個牛人聯手作戰,從理論上來講應該可以變得更牛,可事實上牛人湊在一起也可能變得不牛。兩個都是從一品,誰來當統帥呢?這是個問題。清政府一想,既然你們平級,那就都當統帥吧,麻煩就這樣來了。

大家都是從一品,都是前敵總指揮,到底誰指揮誰?論年齡,宋慶年長,應該聽他的,可人家伊克唐阿是滿人,按大清官場規矩,八旗官員平地高半級,宋慶應該聽他的,這樣一來雙方算是扯平了。既然如此,誰來發号施令?這是個麻煩。經過商量,兩個牛人想出了一個自以為很牛的辦法,他們把鴨綠江防線一分為二劃成兩段,宋慶守南段,伊克唐阿守北段,把部隊擺成一字長蛇陣。這樣一來,誰也不用指揮誰,管好自己的防區就行了,看起來這個辦法似乎還不錯,其實有一個很大的漏洞,一個巨大的危機就潛伏于其中。

甲午戰争難得的亮點:清軍斬日軍首級1000顆!

全線設防這種做法十分愚蠢,本來兵力就不足,還要把戰線拉得這麼長,尤其是南北兩段交接處變成了兩不管地帶,成為整個防線中最薄弱的環節,這就是分段設防存在的最大漏洞。日軍看到了這個空當,于是他們決定從這個軟肋下手,在一處叫作平安河口的地方偷渡,成功地在鴨綠江防線上撕開了一個缺口,然後對清軍進行逐點攻擊,先後攻占虎山、九連城和安東等地,鴨綠江防線随之全線崩潰。宋慶軍團和伊克唐阿軍團分别由來自各地的部隊組成,缺乏統一指揮,有的打得好,有的跑得快,這樣的防線一旦被撕開口子就堅持不下去,兩位統帥隻好兵分三路撤退,日軍則緊追不放,戰火在遼東大地蔓延開來。

鴨綠江之戰之是以敗得如此之快,除了缺乏統一指揮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從平壤慘敗而歸的葉志超軍團影響了前線士氣。士氣這個東西就像流行感冒,雖然看不見摸不着,但傳染起來非常快,也很要命。打仗打的就是氣勢,有個詞叫作勢如破竹,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還有一句話叫作兵敗如山倒,也是這個意思。開局打得好不好,的确很重要。

甲午戰争難得的亮點:清軍斬日軍首級1000顆!

自明朝進攻北韓受挫後,“飲馬鴨綠江”就成了很多日本人的口頭禅,這一次他們終于如願以償,第一次成功踏進了中國領土,實作了豐臣秀吉以來長達300多年的夢想。山縣有朋指揮第一軍在遼河平原對清軍展開追擊,揚言要攻占東北,打進關内,占領北京,活捉皇帝。

平壤戰役和鴨綠江戰役都是陸軍之間的較量,但是對北洋艦隊有着重大的影響。為了組織這兩次會戰,李鴻章和朝廷先後從環渤海地區抽調了大量的海防精銳,這就造成了海防的極大空虛。更重要的是,清朝陸軍的不堪一擊,也預示着北洋艦隊最後的慘敗,因為北洋艦隊的兩個基地都有一個弱點,就是陸路防務空虛。

毫不誇張地說,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除了聯合艦隊,日本陸軍至少起了一半的作用。或者說,北洋艦隊的覆沒,不是因為聯合艦隊的強大,而是因為清

朝陸軍太不中用。這一點李鴻章在戰前就已經明确地指出過,這也是他為什麼一再避戰的重要原因,可惜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

陸軍打海軍

日軍在遼東平原追擊清軍的同時,大學營又策劃和實施了另一個重大軍事行動,這個行動是專門沖着北洋艦隊來的。

聯合艦隊在黃海大戰中雖然重創了北洋艦隊,但未能全殲北洋艦隊,尤其是定遠和鎮遠對聯合艦隊仍有很大的威脅,為了徹底控制制海權,日本決定對北洋艦隊發動新一輪攻擊。

甲午戰争難得的亮點:清軍斬日軍首級1000顆!

可是聯合艦隊發現單憑海軍是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的,因為北洋艦隊待在旅順基地,而聯合艦隊是不可能打下旅順的。

旅順基地号稱遠東第一要塞,是當時雄冠全球的三大要塞之一,李鴻章在此傾注了大量心血。基地兩岸布滿了威力巨大的海岸炮台,全是從德國進口的克虜伯大炮。如果從海上正面進攻,即便能夠取勝,聯合艦隊也要付出慘重的代價,這種虧本生意做不得。

在叙述甲午戰争的書中,很多人批評李鴻章在黃海大戰之後消極避戰,避敵保船,結果導緻了北洋艦隊的慘敗。實事求是地講,避敵保船其實是當時唯一明智的選擇。北洋艦隊此時正在大修,根本無法出海作戰,是以李鴻章指令丁汝昌搶修軍艦,虛張聲勢,使聯合艦隊有所顧忌。

日軍雖然急于再次決戰,可是北洋艦隊躲在旅順不出來,為之奈何?

甲午戰争難得的亮點:清軍斬日軍首級1000顆!

經過研究,日軍找到一個奇怪的辦法,那就是用陸軍來打北洋艦隊。日本一共有7個師團的陸軍(就是3.5個軍),一個軍就把清朝陸軍從北韓打到中國東北。既然清朝陸軍這麼不經打,那就正好用剩下的陸軍來對付北洋艦隊。

用陸軍打海軍,有沒有搞錯?

難道他們能像梁山好漢那樣偷偷遊進旅順港,把北洋艦隊的船底鑿穿,讓它們沉入大海不成?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梁山水泊是木頭船,北洋艦隊是鐵甲艦。可是日本的确是用陸軍打敗了中國的海軍,而且這也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日軍大學營決定兵分兩路,由第三和第五師團組成的第一軍繼續進攻遼東半島,追擊宋慶軍團,由第一師團、第二師團和第六師團混成第十二旅團組成第二軍,從陸路攻打旅順基地後路,配合從海上進攻的聯合艦隊,一起攻占旅順,消滅北洋艦隊。這樣不但可以獨攬制海權,而且可以以旅順為基地,運兵登陸直隸平原攻打北京。日軍一個師團的建制一般是由兩個步兵旅團組成,再加上騎兵、炮兵、工兵等兵種和輔助設施,可以獨立執行大規模的作戰任務,一般在1萬人以上。日軍一個正常旅團一般三四千人,混成旅團是由步騎炮多兵種組成的加強旅,類似于獨立旅和整編旅之類,人數可達七八千,實際上就是編制小一點兒的師團,也能獨立執行較大的作戰任務,此前的大島先遣旅團就是混成旅團。是以第二軍的實力接近3個師團,有3萬人。

前面說過,早在甲午戰争之前,日本間諜早就對中國進行了詳細的偵察,旅順是他們重點偵察的目标之一。經過偵察和分析,他們發現旅順基地雖然修得堅固,但是有一個緻命的弱點,那就是重海防輕陸防,海岸炮台攻擊力量相當強大,可是陸路炮台和守衛兵力卻比較薄弱,用陸軍攻擊旅順後路,就能與海軍包圍北洋艦隊,那時候就算不打,餓也能把他們餓死。

甲午戰争難得的亮點:清軍斬日軍首級1000顆!

于是第二軍從花園口登陸向旅順後路迂回,發起金旅之戰。旅順是渤海的咽喉,金州又是旅順後路的咽喉,而大連灣則是旅順後路的屏障,與金州互為掎角,要攻占旅順,就必須先拿下金州和大連灣。金旅之戰打得怎麼樣呢?可以用4個字來形容:一敗塗地。留給日軍的印象也是4個字:不堪一擊。

日軍從10月24日開始在花園口登陸,一直到11月7日才登陸完畢,登陸活動持續了近半個月,令日軍感到困惑的是清軍竟然沒有一兵一卒前來登陸點阻擊,他們事先為搶灘登陸戰所做的準備完全沒有派上用場。玩過搶灘登陸戰遊戲的朋友們知道,在海岸邊架起大炮轟擊登陸部隊那種感覺是很爽的,那麼為什麼李鴻章不安排部隊到花園口來爽一把呢?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李鴻章雖然知道日軍要從遼東半島登陸,可是他不知道具體地點在什麼地方,那麼長的海岸線,總不能處處設防吧?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手裡沒兵,是以隻能眼睜睜地看着日軍優哉遊哉地上了岸。

日軍上岸之後就南下打金州,因為金州非打不可。但是金州很難打,因為地形險要。有人曾經打過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說金州以南的遼東半島就像一片卷心荷葉斜卧于碧浪之上,旅順處于荷葉的最南端,而金州正好處在荷莖那個位置,它的後面正是遼東半島最狹窄的地帶,隻有6裡寬,是以金州正是傳說中的那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戰略要地。日軍估計金州會比較難打,是以并沒有馬上動手,而是等到11月6日才發起總攻。第二軍司令部還不清楚清軍的布防,是以先派了6個間諜上岸偵察,這6個間諜要麼來自漢口樂善堂,要麼是日清貿易研究所畢業的學生,都是日諜教父荒尾精的部下。

甲午戰争難得的亮點:清軍斬日軍首級1000顆!

由于清軍加強了反諜工作,這6個人都不是太順利,有4個被活捉,其中1個僥幸逃脫,把很多重要的情報送到了司令部。金州打了不到一天,就被日軍攻占了,主要是兵力太懸殊。駐防金州的是副都統連順,手裡隻有500多人。加上徐邦道招募的6個營新兵,一共隻有3000多人,雖然正定鎮總兵徐邦道打得比較好,他帶兵主動出擊,在金州大道阻擊日軍,打得十分激烈,但終究無法阻擋兵強馬壯的日軍南下。

打完金州,日軍繼續南下,接下來要打的是大連灣。大連灣也必須打,而且也不好打。大家應該還記得,當年醇親王在旅順閱兵之後,曾經指出要加強大連灣防務,防止日軍從這裡登陸迂回到旅順後路,這個建議是非常正确的。大連灣位于金州南面,是旅順最後的屏障,地形相當險要,港灣面向東南,前有三山島橫列于前,左右有山形環抱,中有兩個小半島伸向港灣,左為和尚島,右有老龍島,是個易守難攻之地。李鴻章把這裡作為重點項目進行建設,是旅順基地的配套工程,前後弄了十幾年,在和尚島和老龍島上修了5座海岸炮台,後路還修了陸路炮台,共有大小火炮38門,如果從這裡登陸,打起來肯定比遊戲更爽。日軍知道大連灣惹不起,當然不會傻到來這裡登陸做清軍的炮灰,是以他們選擇了花園口登陸,但是要打旅順,必須先拿下攔路虎大連灣。

甲午戰争難得的亮點:清軍斬日軍首級1000顆!

打下金州的第二天,日軍就向大連灣發起進攻,他們認為在這裡将會有一場惡戰。但是等待他們的幾乎是一座“空城”,日軍幾乎沒有遇到抵抗,兵不血刃,零傷亡就把整個大連灣踩在了腳下。這裡的兵都到哪裡去了呢?這裡本來是劉盛休的銘軍把守,之前已被抽調運到大東溝增援平壤,于是這裡就空虛了,這又是拆東牆補西牆造成的惡果。

銘軍統帥劉盛休走了,大連灣就交給了二把手分統總兵趙懷業,老兵基本都被帶走了,趙懷業隻好被迫招新兵蛋子,招了3000多人,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趙懷業帶着新兵們一溜煙跑到了旅順,把大連灣拱手讓給了日軍,趙懷業走的時候沒忘記帶上饷銀,而大量的武器彈藥,都被他慷慨地送給了日軍作為戰利品。李鴻章苦心打造的大連灣要塞此後成為日軍物資運送的中轉站,這就好比你省吃儉用買來機關槍防強盜,結果卻拱手送給強盜成為繼續禍害自己的武器。

金州沒了,大連灣也沒了,隻剩下旅順了。從軍事學的角度來說,旅順之戰是一場非常經典的要塞攻奪戰,經典在什麼地方呢,不客氣地說,這恐怕是世界上淪陷最快的知名要塞。

日軍起初認為,比起金州和大連灣,旅順肯定會要難打得多,是以第二軍做了最壞的打算,組建了1500人的敢死隊,準備以重大代價來換取旅順。旅順是李鴻章重點打造的北洋艦隊基地,建有中國最大的船塢,這裡形勢險要,三面被半月形的群山環抱,山上修建了規模巨大的海岸炮台。其中最雄偉、最壯觀的是黃金山炮台,不但炮大射程遠,而且還是最先進的360°回轉自在大炮,可以在軌道上轉圈,不管你從哪一方向進攻都能打到。另外在後路群山上還建有6大炮台群,後來又修了一些臨時炮台,共有大小火炮78門。

甲午戰争難得的亮點:清軍斬日軍首級1000顆!

是以從理論上來講,旅順易守難攻,固若金湯,于是博得了許多雷人的稱号,比如遠東第一要塞、東洋第一堡壘、全球三大要塞之一,等等。當時西方列強許多軍艦泊在旅順附近觀戰,他們認為打下旅順至少需要3年,但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日軍用了多久就把旅順打下來了呢?

答案是1天。

日軍于11月21日淩晨發起總攻,當天夜裡就占領了整個旅順,而且敢死隊還沒用上,傷亡隻有400多人。素稱銅牆鐵壁的旅順基地,怎麼會如此不堪一擊,這麼輕松就被日軍拿下了呢?

當年李鴻章打造旅順基地時就已經發現後路薄弱,是個巨大的隐患,是以後來修築了大量的陸路炮台,并且安排四川提督宋慶率領北洋精銳部隊在這裡把守。問題是,不久前宋慶的部隊被清政府調到鴨綠江阻擊日軍,填防這裡的部隊是剛剛招來的新兵蛋子,有的連槍都不會開,怎麼可能是訓練有素的日軍的對手?

宋慶是走了,可是旅順并不是一座空城,而且兵力也不算太少,至少沒有少到隻能頂一天的程度。旅順輕易失守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我以為有3個。第一個就是老兵都被挖走了,隻能招新兵頂上來。醇親王當年說淮軍不夠用,可是朝廷後來還要裁,李鴻章苦苦哀求,這才作罷。他還說旅順後路兵力單薄,需要加強,也沒有得到落實。現在是實作預言的時候了,隻是醇親王這時已經不在人世了,否則他一定會為當年的先見之明百感交集。

最關鍵的是第二個原因,有将無帥,算是平壤戰役的再版。

甲午戰争難得的亮點:清軍斬日軍首級1000顆!

先來看看旅順的兵力。防守海岸炮台的是記名提督黃仕林和記名總兵張光前,原來各有3個營,後來各自擴招1個營,共8個營,4000餘人。既然日軍從背後陸路進攻,是以清軍防禦的重點也就放在了這裡。宋慶的毅軍陸續被挖走後,先後有三路大軍填補到後路:臨元鎮總兵姜桂題招募的新軍桂字軍,記名提督程允和招募的新軍和字軍,各4個營,共8個營,4000人;記名提督衛汝成成字軍5個營共3000餘人,為旅順後路總預備隊。再後來又來了兩路敗兵:從金州敗退下來的總兵徐邦道拱衛軍1400人,從大連灣不戰而退來的銘字軍分統趙懷業所部的懷字軍1800人。這5路人馬加起來一共有1萬多人,這麼多番号大家可以不用去記,知道這是一批雜牌新兵就夠了。

這樣算起來,旅順共有近1.5萬人,日軍第二軍是3萬人,1:2,要想以少勝多基本沒有指望。原來我看到曆史上經常有以少勝多的戰例,并沒有太多的感覺,可是看了甲午戰争的陸戰之後,我才知道自己錯了。其實能夠以少勝多的都是超級牛人,比如官渡之戰的曹操、夷陵之戰的陸遜,他們把N倍于自己的對手打得一敗塗地,都是當之無愧的超級牛人,因為甲午戰争告訴我們,要想把兵力相當的敵人擊敗都是不可能的,至于以少勝多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旅順兵是少點兒,以少勝多我們也不去指望,但是好歹總可以拼一下吧。加上旅順工事堅固、炮台兇猛、主場作戰這些優勢,就算再不經打,打3年咱們不指望,3個月總能扛得住吧,再不濟3天總行吧?可是結果隻撐了1天。

有時候我們常常用兵多将廣來形容軍隊的強大,兵多當然好,将廣卻未必。旅順的問題就是将領太多,原來這裡就有5個,姜桂題、張光前、程允和、黃仕林、衛汝成,3個記名提督,1個記名總兵,1個總兵;後來又來了兩個總兵,徐邦道和趙懷業,一共是7個,比平壤還多了1個。這些人的名字大家也可以不用去記,反正隻要知道一點就行了,那就是旅順的将領很多,多得讓人記不過來。

順便補充一句,所謂記名總兵和記名提督,就是挂名總兵和挂名提督,與加總兵銜和提督銜意思差不多,就是說你當總兵或者是當提督的資格是有了,但是現在沒有位置,隻好先委屈一下,登記在案,先幹點兒級别低一點的工作,但是享受總兵或者提督待遇,以後有了空缺優先正式實授。旅順面臨的還是之前出現過的老問題,那就是牛人太多,根據前面的經驗,牛人多了不是更牛,而是反而不牛,鴨綠江是兩個,平壤是6個,這裡是7個,是以比起之前來更加不牛,何況這些人本來就不是什麼牛人。這些人由于級别相當,互不統屬,各行其是,一盤散沙。

甲午戰争難得的亮點:清軍斬日軍首級1000顆!

說來也怪,總是統帥這個問題難以解決。平壤選了葉志超,鴨綠江兩個統帥,實際上都是沒有統帥。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按說李鴻章和朝廷應該吸取教訓才是,可是這一次他還是沒有指定統帥。因為在他看來,旅順是有統帥的,這個人就是旅順前敵營務處兼船塢工程總辦道員龔照玙,他這個職務翻譯過來就是旅順前敵總指揮兼旅順基地司令,是以由他來統帥旅順各路人馬屬于名正言順。但是這個人無論才能還是人品都不是這塊料,挑不起這根大梁。11月6日,也就是金州失守的那天晚上,龔統領以運糧草為名,擅自叫上一艘魚雷艇跑到煙台躲了起來。被人告發後,他又接着跑,跑到天津向李鴻章求援。

結果被老李一頓臭罵,逼着他馬上回到旅順負起上司責任。龔統領這一跑跑出了連鎖效應,船塢勞工跑了,做生意的跑了,水旱雷學生跑了,軍械局的跑了,旱雷隊長還把設施破壞後帶着4個小兵也跑了。

可見龔照玙這個人是相當差勁的,可老李就是不下他的崗,堅持讓他做統帥。大家肯定要問這是為什麼,其實隻要看看他的履歷就明白了。龔照玙,安徽合肥人,考了秀才以後再也考不上了,是以做不了官。但是不要緊,人家是大戶人家出身,家裡有的是錢,考不上那就買,一直買到道員,投入李鴻章門下後受到重用。先是總辦旅順船塢工程,後來又會辦北洋沿海水陸營務處。說得通俗點兒他就是旅順基地的包工頭,後來又做到北洋海軍後勤處副處長(處長是總辦)。說到底老李還是改不了那個壞毛病,喜歡用家鄉人,喜歡用自己人,是以他一直在這個地方栽跟頭。

甲午戰争難得的亮點:清軍斬日軍首級1000顆!

黃體芳當年批評他說喜歡用“佥人”(意思是小人)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縱觀甲午戰争,統帥不力始終是個問題。相反,日本從上到下指揮有力,每個軍都有一個強有力的統帥,軍人以服從為天職這一點落實得很好,是以指揮起來得心應手,指哪兒打哪兒,呈現出一種很強的力量感,這種力量感就是強大的戰鬥力。

旅順那些将領們看不上龔照玙,不願聽他指揮,是以他們自己商量着弄一個人來當統帥。被公推出來的是姜桂題,可是這個人是從普通士兵升上來的,不識字,無才幹,難當大任,推了也是白推,如果推了徐邦道,情況會好一些。姜桂題除了向李鴻章求援外,無所作為。李鴻章手中哪裡還有什麼兵可派,此前抽調的部隊此時正在忙着對付日軍第一軍。于是旅順各路将領又回到四處設防,死守炮台的局面。這個打法還是沿襲了開戰以來的被動挨打的風格,結果可想而知。有點兒想法的隻有徐邦道一個人,他主張把部隊拉出去打,可是其他幾個不幹,好說歹說,總算把衛汝成拉上,兩人一起帶兵來到土城子阻擊日軍,結果還真打了一個“大勝仗”。

11月18日,徐邦道帶上拱衛軍,衛汝成帶上成字軍,加起來有4000多人,來到旅順後路的土城子,正好碰到日軍的騎兵搜尋隊,有幾百名騎兵。雙方相遇後,騎兵隊覺得很奇怪,前段時間的清軍看到日軍就跑,這支清軍不但不跑,反而好像還要發動進攻。果然,清軍開始攻擊,當時清軍人數有優勢,對日軍展開包圍,日軍不敵,隻好突圍。徐邦道指令清軍乘勝追擊。此時日軍前衛軍趕到,有一個步兵聯隊,一個騎兵中隊和一個炮兵中隊,還有工兵一個大隊,也就是一個步兵團,一個騎兵連,一個炮兵連,還有一個工兵營。雙方繼續交戰,激戰持續了好幾個小時。日軍打得十分艱苦,連屍體和傷員都來不及擡走就一路向北狂逃而去,那些受了傷走不動的日軍隻好舉刀自刎。

甲午戰争難得的亮點:清軍斬日軍首級1000顆!

清軍搶上去把屍體上的首級割了下來。當時清政府實行的是以首級換白銀的獎勵制度,一個腦袋50兩銀子,有的地方是60兩,是以大家都争着割。徐邦道還想追上去接着打,可是這時候已經是下午4點,連續打了6個小時,将士們都餓得不行了,可是沒有帶做飯的家夥,又沒有帶宿營用的帳篷,而龔照玙也沒有派軍前來增援,是以徐邦道隻好放棄土城子這個要地,傳回旅順。清軍稱斬殺日軍1000餘人,據事後日軍公布的統計資料,此戰日軍傷亡55人,這個數字在當時來說是比較可觀的。土城子大捷可以算是一次大大的小勝仗,勝利雖小,但說明了一個大道理,出擊才會赢,死守隻能輸。雖然勝利不大,但據日軍自己講,這對他們的士氣是個很大的打擊。

于是他們惱羞成怒,加上後來他們發現日軍屍體的腦袋都被割下來挂起來示衆,他們不知道清軍的獎勵制度,認為這是對他們的侮辱,是以決定在旅順進行屠殺式報複。

在金旅之戰中,乃至在甲午戰争的所有陸戰中,徐邦道給我留下的印象非常之深,因為他是一個很特别的将領。在那個死守苦戰之風盛行的時候,他的主動出擊意識是非常搶眼的。在日軍發動總攻的前一天,他又率兵與衛汝成一道主動出擊了一次,終因寡不敵衆敗下陣來。接下來又是呆闆而慘烈的陣地戰,陸路炮台先後失守,守将先後突圍,龔照玙更是不甘人後,坐着漁船逃去了煙台。事後他被清政府以“統兵将帥失守要塞罪”判處死刑,但是這個家夥有錢,買通了官府,保住了小命。陸路炮台的将士們打得還是很艱苦的,海岸炮台就不一樣。東岸炮台守将黃仕林不戰而逃,守西岸的張光前孤軍落難,隻好趁着夜色突圍北撤,旅順至此全部淪陷。事後,除了徐邦道,剩下的6個旅順将領都被追究責任,要麼被革職,要麼被問斬,要麼被抄家,算是一鍋端了。

說到這裡,我不禁想起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實甲午戰争陸戰失敗的原因也總是相似的,看來看去總感覺曆史在不斷地重演。金旅之戰與平壤戰役和鴨綠江之戰相比,失敗的原因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大同”已經講完了,下面我們來說說“小異”,這個“小異”就是日軍在攻打旅順陸路炮台時使用了一種威力巨大的秘密武器,這也是旅順瞬間失守的第三個重要原因。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