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甲午战争难得的亮点:清军斩日军首级1000颗!

作者:为了历史指标全高

牛人多了反而不牛

1894年10月25日,尾随叶志超追来的日军对鸭绿江清军发动总攻,中午时分江防开始崩溃,清军全线败退,这是继平壤战役之后陆军的第二次惨败。

平壤惨败宣告“决战于国门之外”战略的破产。李鸿章把这一情况上报朝廷,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计划,简单点儿说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争取把日军挡在鸭绿江以东。在这封奏折中,李鸿章似乎有一些情绪。

甲午战争难得的亮点:清军斩日军首级1000颗!

他说,开战之前,大家都没把日本当回事儿,认为东洋小国不足为惧,可是现在怎么样?何况北洋海陆军对决日本全国海陆军,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北洋陆防部队已被抽调一空,为今之计,只能严守渤海,保卫京师,设防东北,守住沈阳。

朝廷最担心的地方是两个:一是北京,二是沈阳。沈阳是老巢,北京是老窝,都是朝廷的命根子。日军一旦打过鸭绿江来,不但东北三省龙兴之地不保,而且可以杀进山海关威胁北京,所以朝廷这次亲自出马组建鸭绿江防线。

鸭绿江防线集结了重兵强将,叶志超被革职拿往北京,统帅一职由宋庆担任。守江部队主要由4部分组成:一是跟着叶志超跑回来的平壤军团,平壤后路沿途驻防部队也跟着跑了回来,有1.4万多人;二是9月16日由北洋舰队护送到大东沟登陆的刘盛休部铭军,4000多人,他们本来是去增援平壤的,可在他们上岸之前平壤就丢了,正好加盟鸭绿江;三是黑龙江将军伊克唐阿带来的3000多人;四是宋庆从旅顺带去的毅军,2000多人。四路大军合计2.3万余人。

甲午战争难得的亮点:清军斩日军首级1000颗!

这些大家就不要去记了,因为鸭绿江之战与平壤战役差不多,都打了败仗,而且败得很快,败得很惨。平壤决战不到一天,鸭绿江防线全面崩溃也只用了一天的时间,把前线小规模接战算进来,也只有3天。

从兵力对比来看,鸭绿江之战不应该败得这么快。进攻鸭绿江防线的是日军第一军,由第三和第五两个师团组成,司令官是陆军大臣大将山县有朋。第一军共有3万人,兵力上略占优势。可人家打的是客场,远来疲惫,后勤也跟不上。清军人数上虽然吃了亏,可打的是主场,而且指挥官都是响当当的牛人,其中最牛的有两个。

四川提督宋庆,从一品,与叶志超平级,是一个从小兵打出来的将军。他的部队是李鸿章手下最能打的精锐之师,一直驻扎在旅顺陆路炮台群,担负着保卫旅顺和北洋舰队的重任。这次清政府下了狠心,把他的部队挖了过来,这种挖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为旅顺的丢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这一年宋庆75岁,头发胡子都白了,被日军称为“白发将军”,可是他的身体还很硬朗,成天带着小伙子在冰天雪地里做战前准备工作,深得官兵爱戴。

甲午战争难得的亮点:清军斩日军首级1000颗!

四川提督宋庆

黑龙江将军伊克唐阿虽是旗人,却也是在战火里从小兵一路打上来的。他的部队是东北地区最能打的,所以这次特别把他就近抽调过来。这里的“将军”是清朝的一种官职,相当于提督,从一品。

按道理,这两个牛人联手作战,从理论上来讲应该可以变得更牛,可事实上牛人凑在一起也可能变得不牛。两个都是从一品,谁来当统帅呢?这是个问题。清政府一想,既然你们平级,那就都当统帅吧,麻烦就这样来了。

大家都是从一品,都是前敌总指挥,到底谁指挥谁?论年龄,宋庆年长,应该听他的,可人家伊克唐阿是满人,按大清官场规矩,八旗官员平地高半级,宋庆应该听他的,这样一来双方算是扯平了。既然如此,谁来发号施令?这是个麻烦。经过商量,两个牛人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很牛的办法,他们把鸭绿江防线一分为二划成两段,宋庆守南段,伊克唐阿守北段,把部队摆成一字长蛇阵。这样一来,谁也不用指挥谁,管好自己的防区就行了,看起来这个办法似乎还不错,其实有一个很大的漏洞,一个巨大的危机就潜伏于其中。

甲午战争难得的亮点:清军斩日军首级1000颗!

全线设防这种做法十分愚蠢,本来兵力就不足,还要把战线拉得这么长,尤其是南北两段交接处变成了两不管地带,成为整个防线中最薄弱的环节,这就是分段设防存在的最大漏洞。日军看到了这个空当,于是他们决定从这个软肋下手,在一处叫作平安河口的地方偷渡,成功地在鸭绿江防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然后对清军进行逐点攻击,先后攻占虎山、九连城和安东等地,鸭绿江防线随之全线崩溃。宋庆军团和伊克唐阿军团分别由来自各地的部队组成,缺乏统一指挥,有的打得好,有的跑得快,这样的防线一旦被撕开口子就坚持不下去,两位统帅只好兵分三路撤退,日军则紧追不放,战火在辽东大地蔓延开来。

鸭绿江之战之所以败得如此之快,除了缺乏统一指挥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从平壤惨败而归的叶志超军团影响了前线士气。士气这个东西就像流行感冒,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传染起来非常快,也很要命。打仗打的就是气势,有个词叫作势如破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还有一句话叫作兵败如山倒,也是这个意思。开局打得好不好,的确很重要。

甲午战争难得的亮点:清军斩日军首级1000颗!

自明朝进攻朝鲜受挫后,“饮马鸭绿江”就成了很多日本人的口头禅,这一次他们终于如愿以偿,第一次成功踏进了中国领土,实现了丰臣秀吉以来长达300多年的梦想。山县有朋指挥第一军在辽河平原对清军展开追击,扬言要攻占东北,打进关内,占领北京,活捉皇帝。

平壤战役和鸭绿江战役都是陆军之间的较量,但是对北洋舰队有着重大的影响。为了组织这两次会战,李鸿章和朝廷先后从环渤海地区抽调了大量的海防精锐,这就造成了海防的极大空虚。更重要的是,清朝陆军的不堪一击,也预示着北洋舰队最后的惨败,因为北洋舰队的两个基地都有一个弱点,就是陆路防务空虚。

毫不夸张地说,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除了联合舰队,日本陆军至少起了一半的作用。或者说,北洋舰队的覆没,不是因为联合舰队的强大,而是因为清

朝陆军太不中用。这一点李鸿章在战前就已经明确地指出过,这也是他为什么一再避战的重要原因,可惜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

陆军打海军

日军在辽东平原追击清军的同时,大本营又策划和实施了另一个重大军事行动,这个行动是专门冲着北洋舰队来的。

联合舰队在黄海大战中虽然重创了北洋舰队,但未能全歼北洋舰队,尤其是定远和镇远对联合舰队仍有很大的威胁,为了彻底控制制海权,日本决定对北洋舰队发动新一轮攻击。

甲午战争难得的亮点:清军斩日军首级1000颗!

可是联合舰队发现单凭海军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因为北洋舰队待在旅顺基地,而联合舰队是不可能打下旅顺的。

旅顺基地号称远东第一要塞,是当时雄冠全球的三大要塞之一,李鸿章在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基地两岸布满了威力巨大的海岸炮台,全是从德国进口的克虏伯大炮。如果从海上正面进攻,即便能够取胜,联合舰队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这种亏本生意做不得。

在叙述甲午战争的书中,很多人批评李鸿章在黄海大战之后消极避战,避敌保船,结果导致了北洋舰队的惨败。实事求是地讲,避敌保船其实是当时唯一明智的选择。北洋舰队此时正在大修,根本无法出海作战,所以李鸿章命令丁汝昌抢修军舰,虚张声势,使联合舰队有所顾忌。

日军虽然急于再次决战,可是北洋舰队躲在旅顺不出来,为之奈何?

甲午战争难得的亮点:清军斩日军首级1000颗!

经过研究,日军找到一个奇怪的办法,那就是用陆军来打北洋舰队。日本一共有7个师团的陆军(就是3.5个军),一个军就把清朝陆军从朝鲜打到中国东北。既然清朝陆军这么不经打,那就正好用剩下的陆军来对付北洋舰队。

用陆军打海军,有没有搞错?

难道他们能像梁山好汉那样偷偷游进旅顺港,把北洋舰队的船底凿穿,让它们沉入大海不成?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梁山水泊是木头船,北洋舰队是铁甲舰。可是日本的确是用陆军打败了中国的海军,而且这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日军大本营决定兵分两路,由第三和第五师团组成的第一军继续进攻辽东半岛,追击宋庆军团,由第一师团、第二师团和第六师团混成第十二旅团组成第二军,从陆路攻打旅顺基地后路,配合从海上进攻的联合舰队,一起攻占旅顺,消灭北洋舰队。这样不但可以独揽制海权,而且可以以旅顺为基地,运兵登陆直隶平原攻打北京。日军一个师团的建制一般是由两个步兵旅团组成,再加上骑兵、炮兵、工兵等兵种和辅助设施,可以独立执行大规模的作战任务,一般在1万人以上。日军一个常规旅团一般三四千人,混成旅团是由步骑炮多兵种组成的加强旅,类似于独立旅和整编旅之类,人数可达七八千,实际上就是编制小一点儿的师团,也能独立执行较大的作战任务,此前的大岛先遣旅团就是混成旅团。所以第二军的实力接近3个师团,有3万人。

前面说过,早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间谍早就对中国进行了详细的侦察,旅顺是他们重点侦察的目标之一。经过侦察和分析,他们发现旅顺基地虽然修得坚固,但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重海防轻陆防,海岸炮台攻击力量相当强大,可是陆路炮台和守卫兵力却比较薄弱,用陆军攻击旅顺后路,就能与海军包围北洋舰队,那时候就算不打,饿也能把他们饿死。

甲午战争难得的亮点:清军斩日军首级1000颗!

于是第二军从花园口登陆向旅顺后路迂回,发起金旅之战。旅顺是渤海的咽喉,金州又是旅顺后路的咽喉,而大连湾则是旅顺后路的屏障,与金州互为掎角,要攻占旅顺,就必须先拿下金州和大连湾。金旅之战打得怎么样呢?可以用4个字来形容:一败涂地。留给日军的印象也是4个字:不堪一击。

日军从10月24日开始在花园口登陆,一直到11月7日才登陆完毕,登陆活动持续了近半个月,令日军感到困惑的是清军竟然没有一兵一卒前来登陆点阻击,他们事先为抢滩登陆战所做的准备完全没有派上用场。玩过抢滩登陆战游戏的朋友们知道,在海岸边架起大炮轰击登陆部队那种感觉是很爽的,那么为什么李鸿章不安排部队到花园口来爽一把呢?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李鸿章虽然知道日军要从辽东半岛登陆,可是他不知道具体地点在什么地方,那么长的海岸线,总不能处处设防吧?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手里没兵,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日军优哉游哉地上了岸。

日军上岸之后就南下打金州,因为金州非打不可。但是金州很难打,因为地形险要。有人曾经打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金州以南的辽东半岛就像一片卷心荷叶斜卧于碧浪之上,旅顺处于荷叶的最南端,而金州正好处在荷茎那个位置,它的后面正是辽东半岛最狭窄的地带,只有6里宽,所以金州正是传说中的那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要地。日军估计金州会比较难打,所以并没有马上动手,而是等到11月6日才发起总攻。第二军司令部还不清楚清军的布防,所以先派了6个间谍上岸侦察,这6个间谍要么来自汉口乐善堂,要么是日清贸易研究所毕业的学生,都是日谍教父荒尾精的部下。

甲午战争难得的亮点:清军斩日军首级1000颗!

由于清军加强了反谍工作,这6个人都不是太顺利,有4个被活捉,其中1个侥幸逃脱,把很多重要的情报送到了司令部。金州打了不到一天,就被日军攻占了,主要是兵力太悬殊。驻防金州的是副都统连顺,手里只有500多人。加上徐邦道招募的6个营新兵,一共只有3000多人,虽然正定镇总兵徐邦道打得比较好,他带兵主动出击,在金州大道阻击日军,打得十分激烈,但终究无法阻挡兵强马壮的日军南下。

打完金州,日军继续南下,接下来要打的是大连湾。大连湾也必须打,而且也不好打。大家应该还记得,当年醇亲王在旅顺阅兵之后,曾经指出要加强大连湾防务,防止日军从这里登陆迂回到旅顺后路,这个建议是非常正确的。大连湾位于金州南面,是旅顺最后的屏障,地形相当险要,港湾面向东南,前有三山岛横列于前,左右有山形环抱,中有两个小半岛伸向港湾,左为和尚岛,右有老龙岛,是个易守难攻之地。李鸿章把这里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建设,是旅顺基地的配套工程,前后弄了十几年,在和尚岛和老龙岛上修了5座海岸炮台,后路还修了陆路炮台,共有大小火炮38门,如果从这里登陆,打起来肯定比游戏更爽。日军知道大连湾惹不起,当然不会傻到来这里登陆做清军的炮灰,所以他们选择了花园口登陆,但是要打旅顺,必须先拿下拦路虎大连湾。

甲午战争难得的亮点:清军斩日军首级1000颗!

打下金州的第二天,日军就向大连湾发起进攻,他们认为在这里将会有一场恶战。但是等待他们的几乎是一座“空城”,日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兵不血刃,零伤亡就把整个大连湾踩在了脚下。这里的兵都到哪里去了呢?这里本来是刘盛休的铭军把守,之前已被抽调运到大东沟增援平壤,于是这里就空虚了,这又是拆东墙补西墙造成的恶果。

铭军统帅刘盛休走了,大连湾就交给了二把手分统总兵赵怀业,老兵基本都被带走了,赵怀业只好被迫招新兵蛋子,招了3000多人,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赵怀业带着新兵们一溜烟跑到了旅顺,把大连湾拱手让给了日军,赵怀业走的时候没忘记带上饷银,而大量的武器弹药,都被他慷慨地送给了日军作为战利品。李鸿章苦心打造的大连湾要塞此后成为日军物资运送的中转站,这就好比你省吃俭用买来机关枪防强盗,结果却拱手送给强盗成为继续祸害自己的武器。

金州没了,大连湾也没了,只剩下旅顺了。从军事学的角度来说,旅顺之战是一场非常经典的要塞攻夺战,经典在什么地方呢,不客气地说,这恐怕是世界上沦陷最快的知名要塞。

日军起初认为,比起金州和大连湾,旅顺肯定会要难打得多,所以第二军做了最坏的打算,组建了1500人的敢死队,准备以重大代价来换取旅顺。旅顺是李鸿章重点打造的北洋舰队基地,建有中国最大的船坞,这里形势险要,三面被半月形的群山环抱,山上修建了规模巨大的海岸炮台。其中最雄伟、最壮观的是黄金山炮台,不但炮大射程远,而且还是最先进的360°回转自在大炮,可以在轨道上转圈,不管你从哪一方向进攻都能打到。另外在后路群山上还建有6大炮台群,后来又修了一些临时炮台,共有大小火炮78门。

甲午战争难得的亮点:清军斩日军首级1000颗!

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旅顺易守难攻,固若金汤,于是博得了许多雷人的称号,比如远东第一要塞、东洋第一堡垒、全球三大要塞之一,等等。当时西方列强许多军舰泊在旅顺附近观战,他们认为打下旅顺至少需要3年,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日军用了多久就把旅顺打下来了呢?

答案是1天。

日军于11月21日凌晨发起总攻,当天夜里就占领了整个旅顺,而且敢死队还没用上,伤亡只有400多人。素称铜墙铁壁的旅顺基地,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这么轻松就被日军拿下了呢?

当年李鸿章打造旅顺基地时就已经发现后路薄弱,是个巨大的隐患,所以后来修筑了大量的陆路炮台,并且安排四川提督宋庆率领北洋精锐部队在这里把守。问题是,不久前宋庆的部队被清政府调到鸭绿江阻击日军,填防这里的部队是刚刚招来的新兵蛋子,有的连枪都不会开,怎么可能是训练有素的日军的对手?

宋庆是走了,可是旅顺并不是一座空城,而且兵力也不算太少,至少没有少到只能顶一天的程度。旅顺轻易失守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我以为有3个。第一个就是老兵都被挖走了,只能招新兵顶上来。醇亲王当年说淮军不够用,可是朝廷后来还要裁,李鸿章苦苦哀求,这才作罢。他还说旅顺后路兵力单薄,需要加强,也没有得到落实。现在是实现预言的时候了,只是醇亲王这时已经不在人世了,否则他一定会为当年的先见之明百感交集。

最关键的是第二个原因,有将无帅,算是平壤战役的再版。

甲午战争难得的亮点:清军斩日军首级1000颗!

先来看看旅顺的兵力。防守海岸炮台的是记名提督黄仕林和记名总兵张光前,原来各有3个营,后来各自扩招1个营,共8个营,4000余人。既然日军从背后陆路进攻,所以清军防御的重点也就放在了这里。宋庆的毅军陆续被挖走后,先后有三路大军填补到后路:临元镇总兵姜桂题招募的新军桂字军,记名提督程允和招募的新军和字军,各4个营,共8个营,4000人;记名提督卫汝成成字军5个营共3000余人,为旅顺后路总预备队。再后来又来了两路败兵:从金州败退下来的总兵徐邦道拱卫军1400人,从大连湾不战而退来的铭字军分统赵怀业所部的怀字军1800人。这5路人马加起来一共有1万多人,这么多番号大家可以不用去记,知道这是一批杂牌新兵就够了。

这样算起来,旅顺共有近1.5万人,日军第二军是3万人,1:2,要想以少胜多基本没有指望。原来我看到历史上经常有以少胜多的战例,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可是看了甲午战争的陆战之后,我才知道自己错了。其实能够以少胜多的都是超级牛人,比如官渡之战的曹操、夷陵之战的陆逊,他们把N倍于自己的对手打得一败涂地,都是当之无愧的超级牛人,因为甲午战争告诉我们,要想把兵力相当的敌人击败都是不可能的,至于以少胜多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旅顺兵是少点儿,以少胜多我们也不去指望,但是好歹总可以拼一下吧。加上旅顺工事坚固、炮台凶猛、主场作战这些优势,就算再不经打,打3年咱们不指望,3个月总能扛得住吧,再不济3天总行吧?可是结果只撑了1天。

有时候我们常常用兵多将广来形容军队的强大,兵多当然好,将广却未必。旅顺的问题就是将领太多,原来这里就有5个,姜桂题、张光前、程允和、黄仕林、卫汝成,3个记名提督,1个记名总兵,1个总兵;后来又来了两个总兵,徐邦道和赵怀业,一共是7个,比平壤还多了1个。这些人的名字大家也可以不用去记,反正只要知道一点就行了,那就是旅顺的将领很多,多得让人记不过来。

顺便补充一句,所谓记名总兵和记名提督,就是挂名总兵和挂名提督,与加总兵衔和提督衔意思差不多,就是说你当总兵或者是当提督的资格是有了,但是现在没有位置,只好先委屈一下,登记在案,先干点儿级别低一点的工作,但是享受总兵或者提督待遇,以后有了空缺优先正式实授。旅顺面临的还是之前出现过的老问题,那就是牛人太多,根据前面的经验,牛人多了不是更牛,而是反而不牛,鸭绿江是两个,平壤是6个,这里是7个,所以比起之前来更加不牛,何况这些人本来就不是什么牛人。这些人由于级别相当,互不统属,各行其是,一盘散沙。

甲午战争难得的亮点:清军斩日军首级1000颗!

说来也怪,总是统帅这个问题难以解决。平壤选了叶志超,鸭绿江两个统帅,实际上都是没有统帅。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按说李鸿章和朝廷应该吸取教训才是,可是这一次他还是没有指定统帅。因为在他看来,旅顺是有统帅的,这个人就是旅顺前敌营务处兼船坞工程总办道员龚照玙,他这个职务翻译过来就是旅顺前敌总指挥兼旅顺基地司令,所以由他来统帅旅顺各路人马属于名正言顺。但是这个人无论才能还是人品都不是这块料,挑不起这根大梁。11月6日,也就是金州失守的那天晚上,龚统领以运粮草为名,擅自叫上一艘鱼雷艇跑到烟台躲了起来。被人告发后,他又接着跑,跑到天津向李鸿章求援。

结果被老李一顿臭骂,逼着他马上回到旅顺负起领导责任。龚统领这一跑跑出了连锁效应,船坞工人跑了,做生意的跑了,水旱雷学生跑了,军械局的跑了,旱雷队长还把设施破坏后带着4个小兵也跑了。

可见龚照玙这个人是相当差劲的,可老李就是不下他的岗,坚持让他做统帅。大家肯定要问这是为什么,其实只要看看他的简历就明白了。龚照玙,安徽合肥人,考了秀才以后再也考不上了,所以做不了官。但是不要紧,人家是大户人家出身,家里有的是钱,考不上那就买,一直买到道员,投入李鸿章门下后受到重用。先是总办旅顺船坞工程,后来又会办北洋沿海水陆营务处。说得通俗点儿他就是旅顺基地的包工头,后来又做到北洋海军后勤处副处长(处长是总办)。说到底老李还是改不了那个坏毛病,喜欢用家乡人,喜欢用自己人,所以他一直在这个地方栽跟头。

甲午战争难得的亮点:清军斩日军首级1000颗!

黄体芳当年批评他说喜欢用“佥人”(意思是小人)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纵观甲午战争,统帅不力始终是个问题。相反,日本从上到下指挥有力,每个军都有一个强有力的统帅,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这一点落实得很好,所以指挥起来得心应手,指哪儿打哪儿,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力量感,这种力量感就是强大的战斗力。

旅顺那些将领们看不上龚照玙,不愿听他指挥,所以他们自己商量着弄一个人来当统帅。被公推出来的是姜桂题,可是这个人是从普通士兵升上来的,不识字,无才干,难当大任,推了也是白推,如果推了徐邦道,情况会好一些。姜桂题除了向李鸿章求援外,无所作为。李鸿章手中哪里还有什么兵可派,此前抽调的部队此时正在忙着对付日军第一军。于是旅顺各路将领又回到四处设防,死守炮台的局面。这个打法还是沿袭了开战以来的被动挨打的风格,结果可想而知。有点儿想法的只有徐邦道一个人,他主张把部队拉出去打,可是其他几个不干,好说歹说,总算把卫汝成拉上,两人一起带兵来到土城子阻击日军,结果还真打了一个“大胜仗”。

11月18日,徐邦道带上拱卫军,卫汝成带上成字军,加起来有4000多人,来到旅顺后路的土城子,正好碰到日军的骑兵搜索队,有几百名骑兵。双方相遇后,骑兵队觉得很奇怪,前段时间的清军看到日军就跑,这支清军不但不跑,反而好像还要发动进攻。果然,清军开始攻击,当时清军人数有优势,对日军展开包围,日军不敌,只好突围。徐邦道命令清军乘胜追击。此时日军前卫军赶到,有一个步兵联队,一个骑兵中队和一个炮兵中队,还有工兵一个大队,也就是一个步兵团,一个骑兵连,一个炮兵连,还有一个工兵营。双方继续交战,激战持续了好几个小时。日军打得十分艰苦,连尸体和伤员都来不及抬走就一路向北狂逃而去,那些受了伤走不动的日军只好举刀自刎。

甲午战争难得的亮点:清军斩日军首级1000颗!

清军抢上去把尸体上的首级割了下来。当时清政府实行的是以首级换白银的奖励制度,一个脑袋50两银子,有的地方是60两,所以大家都争着割。徐邦道还想追上去接着打,可是这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连续打了6个小时,将士们都饿得不行了,可是没有带做饭的家伙,又没有带宿营用的帐篷,而龚照玙也没有派军前来增援,所以徐邦道只好放弃土城子这个要地,返回旅顺。清军称斩杀日军1000余人,据事后日军公布的统计数据,此战日军伤亡55人,这个数字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可观的。土城子大捷可以算是一次大大的小胜仗,胜利虽小,但说明了一个大道理,出击才会赢,死守只能输。虽然胜利不大,但据日军自己讲,这对他们的士气是个很大的打击。

于是他们恼羞成怒,加上后来他们发现日军尸体的脑袋都被割下来挂起来示众,他们不知道清军的奖励制度,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侮辱,所以决定在旅顺进行屠杀式报复。

在金旅之战中,乃至在甲午战争的所有陆战中,徐邦道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之深,因为他是一个很特别的将领。在那个死守苦战之风盛行的时候,他的主动出击意识是非常抢眼的。在日军发动总攻的前一天,他又率兵与卫汝成一道主动出击了一次,终因寡不敌众败下阵来。接下来又是呆板而惨烈的阵地战,陆路炮台先后失守,守将先后突围,龚照玙更是不甘人后,坐着渔船逃去了烟台。事后他被清政府以“统兵将帅失守要塞罪”判处死刑,但是这个家伙有钱,买通了官府,保住了小命。陆路炮台的将士们打得还是很艰苦的,海岸炮台就不一样。东岸炮台守将黄仕林不战而逃,守西岸的张光前孤军落难,只好趁着夜色突围北撤,旅顺至此全部沦陷。事后,除了徐邦道,剩下的6个旅顺将领都被追究责任,要么被革职,要么被问斩,要么被抄家,算是一锅端了。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甲午战争陆战失败的原因也总是相似的,看来看去总感觉历史在不断地重演。金旅之战与平壤战役和鸭绿江之战相比,失败的原因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大同”已经讲完了,下面我们来说说“小异”,这个“小异”就是日军在攻打旅顺陆路炮台时使用了一种威力巨大的秘密武器,这也是旅顺瞬间失守的第三个重要原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