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偉人為何讓知青上山下鄉?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謀遠慮!

作者:蟲子曆史

知青上山下鄉真的有必要嗎?有人認為是青春無悔,有人卻覺得是虛度光陰。1968年,毛主席号召全國知識青年去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在訓示的引領下,大量知識青年來到田裡進入深山,短短的幾年時間,城市中10%的人口,接近兩百萬名知識青年,從城市去到農村和大山。這種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在曆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尤其是城市到農村,顯然有違現代化的目标。為什麼毛主席仍然堅持要這麼做呢?這些知識青年去到農村接受再教育,是否是浪費人才?或許隻有了解知心上山下鄉的前因後果,我們才能明白毛主席的深謀遠慮。點點關注,我們一起揭秘上山下鄉的故事。

毛偉人為何讓知青上山下鄉?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謀遠慮!

知青上山下鄉并不是從1968年才開始的,早在1955年毛主席便說過:“農村需要知識青年,你們在這裡會大有作為。”根據毛主席的号召,許多知識青年都跑到農村去,利用自己的知識去幫助落後的農村,比如說赤腳醫生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現在的人們看來,赤腳醫生是那個年代有點本事的農村人四處行醫而産生的職業,但最早的時候并不是這樣的。

大部分赤腳醫生都是原本的知識分子,這很好了解,畢竟沒有學過知識,農村人怎麼有條件接觸到更多的醫術呢?況且這些赤腳醫生并不隻是做醫生,他們還肩負着教導農民提升糧食産量的重任,可以說是半農半醫。在這些人的幫助下,農民得到更多科學養護農田和牲畜的知識,對于草藥的了解也更多,與此同時,他們對于農村掃盲也有一定的幫助,可謂是一舉多得。這個例子很好地證明了毛主席号召上山下鄉的初衷。

毛偉人為何讓知青上山下鄉?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謀遠慮!

毛主席真正下定決心發出這個号召,還源自他聽到的一個事情。新中國成立之後,文盲率非常高,很多村子都找不出一個識字的人。每次收獲之後可是要統計糧食上報的,字都不認識的他們怎麼弄得清楚計算呢?有一個村子就是這樣,豐收之後完全不知道怎麼算,運走多少剩下多少這麼簡單的事情都難倒他們。還好有一個孩子上過一些學,正好回到家中幫助村裡解決這個困難。

附近的許多村子紛紛效仿,每當需要統計計算的時候,都會與附近的學校溝通,安排幾個學生來幫忙,讓效率大幅提升。這件事情讓毛主席知道了,他認為村子裡文盲率太高,沒有知識青年的幫助,發展太過緩慢,是以毛主席決定發出号召,讓有志向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才出現了50年代第一次知青離開城市的熱潮。

正好此時城市中的工業建設人數過剩,根據統計,全國有接近1200萬的城市人口沒有合适的工作,上山下鄉正好可以緩解就業的問題,使得勞動力不會白費,也能充分利用他們的知識幫助國家發展,實在是有利無弊。這是50年代上山下鄉的起因,那麼1968年的上山下鄉熱潮又是為何開始的呢?

毛偉人為何讓知青上山下鄉?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謀遠慮!

50年代知青上山下鄉基本是懷抱着一腔熱血與豪情,他們根據毛主席的号召,希望用自己的知識改變落後的農村環境。與此相對的,1968年上山下鄉,則帶着很多強制性,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很多人回憶起1968年的上山下鄉,當時都是帶着一絲不情願的,不管你有沒有去農村幫助建設的熱情,都必須去前往,哪怕是獨生子女或者上司的孩子也不例外,全都到鄉下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之是以這一次帶有強制性,除了前面說到的城市工業崗位不足的現實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來自于思想方面。

毛主席認為當時很多年輕人接受國外資訊過多,資本主義又有了擡頭的趨勢。尤其是文藝界和學術界這些地方的知識分子,年輕人成長起來後,沒有經曆過當年的困難與抗争,對于團結貧下中農缺乏深刻認識,歧視非常嚴重,做派也偏向于小資,脫離了毛主席堅持的為人民服務。事實也證明,年輕人是最容易被美西方國家洗腦的群體,他們接觸國外的思想後,容易被資本主義腐化,這是毛主席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毛偉人為何讓知青上山下鄉?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謀遠慮!

若是中國的經濟能夠快速崛起,軟實力大幅度上漲,這自然不懼怕西方國家的思想滲透,但此時的中國還沒有這樣的經濟基礎,是以去農村與勞動人民更多接觸,才是最好的糾正思想的方式。為了知識青年不脫離群衆,不歧視農民,毛主席決定開展強制的上山下鄉,隻有深入接觸貧下中農的生活,才能明白先輩們到底為了什麼而奮鬥。

這并不是毛主席腦子一熱的決定,在40年代的延安,毛主席便用自己的長子毛岸英做過實驗。當時毛岸英從蘇聯回來,已經有20年沒有見過毛主席了,對于這個颠沛流離的孩子,毛主席是心懷愧疚的。但當他見到毛岸英第一面的時候,他便覺得很是不妥,此時的毛岸英穿着蘇聯的軍裝,腳踩锃亮的皮鞋,說話完全是外國人的方式,毛主席看着很不是滋味。

毛偉人為何讓知青上山下鄉?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謀遠慮!

毛主席自然是愛毛岸英的,但他更希望毛岸英能夠成為人民的兒子,是以他決定将毛岸英送去學習。毛岸英回到毛主席身邊後,毛主席隻帶他吃了幾天的小竈,之後便讓他去食堂中和戰士們一起吃飯,一個月後又将他派去農村大學學習。正如高爾基和列甯認為社會是大學一樣,毛主席認為農村同樣是一所大學。

在此之前,毛岸英的表現一直是一副公子哥的樣子,在舞會上穿着制服和皮鞋,與周圍的群衆格格不入。有一次還騎着朱總的馬在外閑逛,很是風光。毛主席找到毛岸英,調侃說:“謝廖沙同志,你最近風頭很盛呀!還騎着朱總的馬耀武揚威。”毛岸英有些不好意思,說這是朱總讓他騎的。毛主席嚴肅地說:“朱總讓你騎你就騎嗎?那是朱總的戰馬!”見到毛岸英有所反思,毛主席順勢說道:“去農村重新學吧,多了解一下中國,多認識一下農民,這裡和蘇聯不一樣,你要從最辛苦的事情做起。”

就這樣,在蘇聯吃慣了牛奶和面包的毛岸英去到農村大學,從吃粗糧開始重新學起,他的這一次學習結果如何呢?為何連周總理都感到心疼?

毛偉人為何讓知青上山下鄉?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謀遠慮!

40年代 ,毛主席在毛岸英身上進行上山下鄉試驗,結果如何?

毛岸英将蘇聯陸軍軍裝和皮靴給脫下,穿上毛主席的舊衣服和舊布鞋,幾乎什麼都沒帶就進到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向農民學習。毛主席說過:“等到你的皮膚和農民一樣黑,手上的老繭和農民一樣多,你才能從農村大學畢業。”不少農民都以為毛岸英其實是來鍍金的,走個過場便回去,是以沒敢給他安排太重的活。沒想到毛岸英絲毫不敷衍,要求所有工作都和農民一樣,甚至主動做更多。

有空的時候,毛岸英便會教村裡人認字,與農民坐在大樹下聊家常,很快便與人民融為一體。不用多久,毛岸英便于農民的皮膚差不多黑,身體也更加結實。周總理探望過一次毛岸英,看到他的變化十分心疼,回去之後向毛主席表示,對毛岸英太苛刻了。他以前跟着母親一起坐牢,後來帶着弟弟在上海流浪,吃過的苦太多。可毛主席隻是歎一口氣,說道:“誰讓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呢?”

毛偉人為何讓知青上山下鄉?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謀遠慮!

在農村大學學習了一年多,毛岸英終于畢業,撫摸着他滿是老繭的手,毛主席很是感慨:“這才是我的兒子,得到勞動大學的畢業證書。”此時的毛岸英也明白父親的用意,讓他不要脫離群衆,用自身的知識為人民服務。經過毛岸英的努力,村裡不少人都能認識簡單的漢字,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高漲,而毛主席的這一次實驗獲得令他滿意的結果。20多年後,毛主席決定将這次實驗擴大化,号召大量知識青年去幫助農村。

隻是1968年的知識青年下鄉人數實在是太多了,怎麼安排他們的衣食住行是個巨大的問題。有一些人是滿懷着熱血去到農村的,但熱血不能當飯吃,填飽肚子才能更好幹活。在那一個年代,很多農村自己人都吃不飽,如何能夠擠出那麼多糧食養知青們呢?是以剛開始的時候,絕大部分知青的生活都是艱苦的,他們回憶起當年的歲月,基調都是“憶苦”。

知識青年本就少幹農活,去到農村還吃不飽飯,又要做與農民一樣的工作,吃不飽也住不慣,這對于他們來說是很大的考驗。不過這正是毛主席想讓他們體驗的,這就是再教育,清楚農民的辛苦與困難,才不會一邊享受着農民的勞動成果,一邊看不起樸實的農民。當他們真正适應這裡的生活,樂趣也自然會展現,是以知親們回憶當年也有一個主題,那就是“思甜”。

毛偉人為何讓知青上山下鄉?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謀遠慮!

知青上山下鄉給農村帶來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認知方面,大大拓寬了農村人的視野,不少孩子都跟着知青一起學習,在心中種下刻苦讀書的種子。隻可惜很快國家的工業迅速發展,需要的勞工很多,其他行業也出現大量空缺,是以上山下鄉的知青又進入回城的熱潮,接受再教育成為曆史的記憶。

毛偉人為何讓知青上山下鄉?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謀遠慮!

回憶起上山下鄉,衆人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必須肯定的是,毛主席的這個做法是那個年代最好解決城市人口過剩的方式,也給農村帶來新的血液和思想。如今上山下鄉已經不會大規模出現了,但我們仍然要吸取當年的經驗,不要讓年輕人和知識分子脫離群衆,國家才能夠堅定地在複興之路上快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