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毛伟人为何让知青上山下乡?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谋远虑!

作者:虫子历史

知青上山下乡真的有必要吗?有人认为是青春无悔,有人却觉得是虚度光阴。1968年,毛主席号召全国知识青年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指示的引领下,大量知识青年来到田里进入深山,短短的几年时间,城市中10%的人口,接近两百万名知识青年,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大山。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尤其是城市到农村,显然有违现代化的目标。为什么毛主席仍然坚持要这么做呢?这些知识青年去到农村接受再教育,是否是浪费人才?或许只有了解知心上山下乡的前因后果,我们才能明白毛主席的深谋远虑。点点关注,我们一起揭秘上山下乡的故事。

毛伟人为何让知青上山下乡?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谋远虑!

知青上山下乡并不是从1968年才开始的,早在1955年毛主席便说过:“农村需要知识青年,你们在这里会大有作为。”根据毛主席的号召,许多知识青年都跑到农村去,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落后的农村,比如说赤脚医生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现在的人们看来,赤脚医生是那个年代有点本事的农村人四处行医而产生的职业,但最早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

大部分赤脚医生都是原本的知识分子,这很好理解,毕竟没有学过知识,农村人怎么有条件接触到更多的医术呢?况且这些赤脚医生并不只是做医生,他们还肩负着教导农民提升粮食产量的重任,可以说是半农半医。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农民得到更多科学养护农田和牲畜的知识,对于草药的了解也更多,与此同时,他们对于农村扫盲也有一定的帮助,可谓是一举多得。这个例子很好地证明了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的初衷。

毛伟人为何让知青上山下乡?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谋远虑!

毛主席真正下定决心发出这个号召,还源自他听到的一个事情。新中国成立之后,文盲率非常高,很多村子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每次收获之后可是要统计粮食上报的,字都不认识的他们怎么弄得清楚计算呢?有一个村子就是这样,丰收之后完全不知道怎么算,运走多少剩下多少这么简单的事情都难倒他们。还好有一个孩子上过一些学,正好回到家中帮助村里解决这个困难。

附近的许多村子纷纷效仿,每当需要统计计算的时候,都会与附近的学校沟通,安排几个学生来帮忙,让效率大幅提升。这件事情让毛主席知道了,他认为村子里文盲率太高,没有知识青年的帮助,发展太过缓慢,因此毛主席决定发出号召,让有志向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才出现了50年代第一次知青离开城市的热潮。

正好此时城市中的工业建设人数过剩,根据统计,全国有接近1200万的城市人口没有合适的工作,上山下乡正好可以缓解就业的问题,使得劳动力不会白费,也能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帮助国家发展,实在是有利无弊。这是50年代上山下乡的起因,那么1968年的上山下乡热潮又是为何开始的呢?

毛伟人为何让知青上山下乡?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谋远虑!

50年代知青上山下乡基本是怀抱着一腔热血与豪情,他们根据毛主席的号召,希望用自己的知识改变落后的农村环境。与此相对的,1968年上山下乡,则带着很多强制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很多人回忆起1968年的上山下乡,当时都是带着一丝不情愿的,不管你有没有去农村帮助建设的热情,都必须去前往,哪怕是独生子女或者领导的孩子也不例外,全都到乡下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之所以这一次带有强制性,除了前面说到的城市工业岗位不足的现实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思想方面。

毛主席认为当时很多年轻人接受国外信息过多,资本主义又有了抬头的趋势。尤其是文艺界和学术界这些地方的知识分子,年轻人成长起来后,没有经历过当年的困难与抗争,对于团结贫下中农缺乏深刻认识,歧视非常严重,做派也偏向于小资,脱离了毛主席坚持的为人民服务。事实也证明,年轻人是最容易被美西方国家洗脑的群体,他们接触国外的思想后,容易被资本主义腐化,这是毛主席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毛伟人为何让知青上山下乡?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谋远虑!

若是中国的经济能够快速崛起,软实力大幅度上涨,这自然不惧怕西方国家的思想渗透,但此时的中国还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因此去农村与劳动人民更多接触,才是最好的纠正思想的方式。为了知识青年不脱离群众,不歧视农民,毛主席决定开展强制的上山下乡,只有深入接触贫下中农的生活,才能明白先辈们到底为了什么而奋斗。

这并不是毛主席脑子一热的决定,在40年代的延安,毛主席便用自己的长子毛岸英做过实验。当时毛岸英从苏联回来,已经有20年没有见过毛主席了,对于这个颠沛流离的孩子,毛主席是心怀愧疚的。但当他见到毛岸英第一面的时候,他便觉得很是不妥,此时的毛岸英穿着苏联的军装,脚踩锃亮的皮鞋,说话完全是外国人的方式,毛主席看着很不是滋味。

毛伟人为何让知青上山下乡?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谋远虑!

毛主席自然是爱毛岸英的,但他更希望毛岸英能够成为人民的儿子,因此他决定将毛岸英送去学习。毛岸英回到毛主席身边后,毛主席只带他吃了几天的小灶,之后便让他去食堂中和战士们一起吃饭,一个月后又将他派去农村大学学习。正如高尔基和列宁认为社会是大学一样,毛主席认为农村同样是一所大学。

在此之前,毛岸英的表现一直是一副公子哥的样子,在舞会上穿着制服和皮鞋,与周围的群众格格不入。有一次还骑着朱总的马在外闲逛,很是风光。毛主席找到毛岸英,调侃说:“谢廖沙同志,你最近风头很盛呀!还骑着朱总的马耀武扬威。”毛岸英有些不好意思,说这是朱总让他骑的。毛主席严肃地说:“朱总让你骑你就骑吗?那是朱总的战马!”见到毛岸英有所反思,毛主席顺势说道:“去农村重新学吧,多了解一下中国,多认识一下农民,这里和苏联不一样,你要从最辛苦的事情做起。”

就这样,在苏联吃惯了牛奶和面包的毛岸英去到农村大学,从吃粗粮开始重新学起,他的这一次学习结果如何呢?为何连周总理都感到心疼?

毛伟人为何让知青上山下乡?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谋远虑!

40年代 ,毛主席在毛岸英身上进行上山下乡试验,结果如何?

毛岸英将苏联陆军军装和皮靴给脱下,穿上毛主席的旧衣服和旧布鞋,几乎什么都没带就进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向农民学习。毛主席说过:“等到你的皮肤和农民一样黑,手上的老茧和农民一样多,你才能从农村大学毕业。”不少农民都以为毛岸英其实是来镀金的,走个过场便回去,因此没敢给他安排太重的活。没想到毛岸英丝毫不敷衍,要求所有工作都和农民一样,甚至主动做更多。

有空的时候,毛岸英便会教村里人认字,与农民坐在大树下聊家常,很快便与人民融为一体。不用多久,毛岸英便于农民的皮肤差不多黑,身体也更加结实。周总理探望过一次毛岸英,看到他的变化十分心疼,回去之后向毛主席表示,对毛岸英太苛刻了。他以前跟着母亲一起坐牢,后来带着弟弟在上海流浪,吃过的苦太多。可毛主席只是叹一口气,说道:“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毛伟人为何让知青上山下乡?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谋远虑!

在农村大学学习了一年多,毛岸英终于毕业,抚摸着他满是老茧的手,毛主席很是感慨:“这才是我的儿子,得到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此时的毛岸英也明白父亲的用意,让他不要脱离群众,用自身的知识为人民服务。经过毛岸英的努力,村里不少人都能认识简单的汉字,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而毛主席的这一次实验获得令他满意的结果。20多年后,毛主席决定将这次实验扩大化,号召大量知识青年去帮助农村。

只是1968年的知识青年下乡人数实在是太多了,怎么安排他们的衣食住行是个巨大的问题。有一些人是满怀着热血去到农村的,但热血不能当饭吃,填饱肚子才能更好干活。在那一个年代,很多农村自己人都吃不饱,如何能够挤出那么多粮食养知青们呢?因此刚开始的时候,绝大部分知青的生活都是艰苦的,他们回忆起当年的岁月,基调都是“忆苦”。

知识青年本就少干农活,去到农村还吃不饱饭,又要做与农民一样的工作,吃不饱也住不惯,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大的考验。不过这正是毛主席想让他们体验的,这就是再教育,清楚农民的辛苦与困难,才不会一边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一边看不起朴实的农民。当他们真正适应这里的生活,乐趣也自然会体现,所以知亲们回忆当年也有一个主题,那就是“思甜”。

毛伟人为何让知青上山下乡?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谋远虑!

知青上山下乡给农村带来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认知方面,大大拓宽了农村人的视野,不少孩子都跟着知青一起学习,在心中种下刻苦读书的种子。只可惜很快国家的工业迅速发展,需要的工人很多,其他行业也出现大量空缺,因此上山下乡的知青又进入回城的热潮,接受再教育成为历史的记忆。

毛伟人为何让知青上山下乡?直到如今,才明白他的深谋远虑!

回忆起上山下乡,众人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必须肯定的是,毛主席的这个做法是那个年代最好解决城市人口过剩的方式,也给农村带来新的血液和思想。如今上山下乡已经不会大规模出现了,但我们仍然要吸取当年的经验,不要让年轻人和知识分子脱离群众,国家才能够坚定地在复兴之路上快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