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母親節這天的朋友圈,暴露了三個當媽的真相

作者:藝境

母親節這幾天,網上鬧得紛紛擾擾。

誰也沒想到,陪伴我們許久的“藍月亮”品牌被罵慘了。

起因是,品牌方推出電梯廣告,本意可能是想表達平時媽媽洗衣服太累,是以在母親節送給媽媽一瓶更高科技成分的洗衣液。

“讓媽媽洗衣更輕松、更省力、更省心”,來展現孩子們的體貼和孝心。

但廣告一出,海報全篇強調“洗衣液是給媽媽用的”,就連slogan“媽媽,您先用”也極其引人不适。

于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網友們不買賬,紛紛下場吐槽“藍月亮”潛意識把媽媽和洗衣服捆綁在一起,把女性角色标簽化。

且先不論這廣告詞妥帖與否,整個事件看下來,我注意到兩個背後隐藏的真相,以及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

一方面,女性意識逐漸覺醒的當下,媽媽這個角色終于被大家所看見;

而另一方面,看似不尊重女性的廣告詞,反倒道破了家庭中殘酷的真相:

現實生活裡,衣服确實都是媽媽在洗。

母親節這天的朋友圈,暴露了三個當媽的真相
母親節這天的朋友圈,暴露了三個當媽的真相

看到這些評論,也有不少人獨自沉默,陷入沉思。

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媽媽的生活似乎隻有柴米油鹽醬醋茶。

每天不是照顧孩子,就是在做家務,是以一到節日甚至想不出媽媽喜歡什麼禮物。

刷刷朋友圈,無非就是完成任務一樣的儀式感:發個紅包、買束鮮花、送串珍珠,說句“我愛你”。

第二天,媽媽依舊恢複成那個被忽視的、在廚房忙碌的身影。

有親身經曆過的人才知道,其實媽媽想要的并不是多精緻、多昂貴的禮物,也不想當“無所不能的超人”。

而是,自己能被丈夫和孩子所看見,所了解,真真正正放在心上。

母親節這天的朋友圈,暴露了三個當媽的真相
母親節這天的朋友圈,暴露了三個當媽的真相

媽媽是超人,真的是贊美嗎?

網上曾經有過這麼一個招聘資訊。

基本工作:

早起做早餐服侍丈夫出門,收拾孩子的玩具;

再準備午餐,洗曬衣服,接孩子放學;

準備晚餐,輔導功課,收衣服整理房間,直到深夜……

工作要求:

需要24小時待命,大部分時間站着;

要懂得,溝通、财務、醫學甚至更多……

有時還要熬夜,沒有假期、要做好放棄自己生活的準備……

按照一年勞動時間來算,這份工作至少年薪18萬元。

但由于崗位是“母親”,是以沒有一分錢薪水,也沒有任何福利待遇。

特别是新生兒的媽媽,從早上6點到次日淩晨1點,每一個小時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還得承受喂養母乳的痛苦,被孩子折騰到睡不了覺。

而丈夫因為“白天要上班”在一旁呼呼大睡……

全職媽媽日常時間表↓

母親節這天的朋友圈,暴露了三個當媽的真相

韓劇《請回答1988》裡有句很感人的台詞:

“聽說神不能無處不在,是以創造了媽媽。”

歌頌和贊揚母愛的背後,是一個赤裸裸的問題:

為什麼柔弱的媽媽,需要成為超人?

就像辯手詹青雲說的,“媽媽是超人”不是贊美,而是在強調和神化母愛的本能。

當“超人”成為媽媽的本能,就變成了一套社會标準去要求所有的媽媽,也就自然漠視她的付出和犧牲。

一旦做不好,所有人就會用這套标準來譴責你。

無論是影視劇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話:

你每天在家沒事做,怎麼連個孩子都帶不好!

做點家務叽叽歪歪,我每天工作這麼累,你能不能體諒一下我啊?

你有什麼可累的,不就是在家休息帶帶孩子嗎?

幹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耳邊不停的“媽媽,媽媽,媽媽”!

一年365天,天天過成勞動節,這在所有人眼裡卻是“媽媽應該做的”。

看過這樣一段話:

“這個時代對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選擇成為一個職業女性,就會有人說你不顧家庭,是個糟糕的母親;

如果選擇成為全職媽媽,又會有人說,生兒育女是女人的本分,這不算一份職業。”

“媽媽是超人”,實際上是媽媽的枷鎖。

為了成為合格的媽媽,她們每一個付出了超乎自己極限的精力和力量,生生咽下了一肚子眼淚。

母親節這天的朋友圈,暴露了三個當媽的真相

媽媽真正想要的

是付諸實際行動的分擔

“很奇怪,我爸媽很恩愛,但從來沒見過我爸幹家務。”

網友@小七七在網上發了一則文章。

她說,從小到大,他們家的畫面,永遠是廚房忙裡忙外的媽媽,還有在沙發葛優躺的爸爸。

同樣是下班回到家,媽媽還沒來得及放下包就趕緊做飯,爸爸往沙發一躺開,美美入睡。

飯後,爸爸吃完飯碗筷一扔,開始守着電視。

而媽媽開始洗碗擦桌、拖地、洗衣服,還得輔導姐弟幾個寫作業,忙得根本停不下來。

就連母親節這天,也都是媽媽一個人在廚房裡忙活半天,給全家人做了一桌子飯菜。

飯後,爸爸被喊着去洗碗,還得邀功說一句:

“今天你節日,我幫你洗碗!”

下面評論區,不少網友留言說:

“我爸也喜歡說‘幫’,難道碗是媽媽一個人用的嗎?”

“做家務難道不是夫妻兩個共同的責任嗎?”

“這句話聽上去好像很好聽,但實際上不還是把老婆當保姆,認為家務就應該是老婆幹一樣。”

如是種種,令人唏噓。

畢竟這種爸爸靠嘴、媽媽靠手撐起來的“家庭”,簡直太常見了。

對此,李安導演的做法值得很多丈夫學習。

他在成名前就在家做了6年的家庭煮夫,深知妻子的辛勞。

直至今日,他依舊包攬買菜做飯的家務。

他說:

“我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代表說,我就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們的尊敬。

你每天還是要來賺他們的尊敬,你要達到一個标準。

這個是讓我不懈怠的一個原因。”

當妻子成為一個母親的身份,你也應該擔起父親和丈夫的責任。

什麼禮物、什麼甜言蜜語,抵不過付諸實際行動的分擔。

而生活瑣碎,家務是瑣碎中最不能承受之輕。

請不要辜負這份愛和期望,更不要以“幫忙”之名綁架這段感情。

母親節這天的朋友圈,暴露了三個當媽的真相
母親節這天的朋友圈,暴露了三個當媽的真相

媽媽真正想要的

是她的付出被家人看見

很多人對媽媽的印象,基本是:脾氣暴躁、渾身是刺。

但沒有哪個女人天生就愛生氣,大多數都是積攢了太多的委屈和心酸。

綜藝節目中,一位全職媽媽陪孩子一起做手工,爸爸下班回到家,媽媽像吃了火藥一樣地撒火。

爸爸覺得莫名其妙,夫妻二人互相指責,吵得不可開交。

在育兒師的勸解下,他們各自透露出自己的心聲:媽媽覺得沒有人看到自己的辛苦和付出,非常委屈。

爸爸這才明白媽媽的火氣從何而來,立馬道歉說:

“媽媽獨自操持家務還要帶孩子,确實很辛苦。”

這話一出,媽媽瞬間心軟,兩個人和好如初,彼此的心也更近了一些。

做得再好再多,連最親近的人都看不見、不了解。

這就像媽媽心中的一根刺,常在常痛,又怎麼能感受到快樂和幸福呢?

媽媽就是一面鏡子,家裡人給她什麼,她就回報什麼樣子。

如果媽媽被爸爸和孩子呵護和寵愛,那麼她的樣子必定是溫柔和閃閃發光的。

想起表姐家的一個孩子。

他們家是開飯店的,丈夫常年外出打工,她自己經常忙得三餐都顧不上。

但每次去她家,總能看到孩子在忙着做家務,到飯點主動去做飯炒菜,勤快得不行。

每逢周末,他還會到媽媽的店裡忙着端菜、洗碗,大夏天主動跑去街上招攬客人。

問他:

“不用學習嗎,不累嗎幹這麼多活?”

他總是不好意思地笑笑,說:

“我媽很辛苦,膝蓋又有老毛病,我要多分擔”。

每每聽到這話,表姐臉上的疲憊就被消除了不少。

用她的話說,兒子懂得體諒媽媽的付出,她再累也值了。

你看,媽媽都很“傻”,很容易滿足。

沒當媽媽之前,她也曾是愛美的花樣少女,也是父母的寶貝。

而有了家庭,她再辛苦、再難熬,也無怨無悔,把自己的青春和人生都用在家庭上。

她如此“犧牲”不是為了别的,正是因為她愛這個家。

隻要家庭美滿,她再無他求。

“媽媽”這個詞彙背後,往往意味着妥協、奉獻和無私。

她們的委屈,無人知曉;她們的勞累,無人感同身受;她們習慣了付出,卻從不要求和索取。

是以說,母親節,才是中國人的感恩節。

恰逢今日,不妨拿出實際行動,獻上你的感恩之情和陪伴,也要學會時刻反思。

希望爸爸們真心實意感受到媽媽的付出,主動承擔家庭勞動;

希望孩子們都能了解媽媽,感受到媽媽濃烈的愛,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