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長性被低估,牧原憑什麼穿越豬周期?

作者:市值觀察SZGC
成長性被低估,牧原憑什麼穿越豬周期?

作者:小李飛刀,編輯:小市妹

農業農村部此前公布過一項資料,2023年養殖戶生豬養殖頭均虧損76元,而據國家統計局披露,該年全國生豬出欄7.27億頭,照此推算,2023年整個中國養豬業至少虧損了550億。

一個表象是,行業資産負債水準持續走高,包括天邦、傲農、正邦在内的多家大型豬企已走向破産重組。全行業正經曆着曆史上最艱難、最漫長、最殘酷的豬周期。

盡管如此,“中國豬王”牧原股份的經營卻持續穩步向上,其韌性表現遠超大多數同行豬企。未來一旦豬周期反轉上行,牧原更令人期待。

【經營穩步向上】

2023年,在豬周期的最低谷階段,溫氏股份虧損64億。對比來看,業務規模更大的牧原股份營收錄得1108.6億,歸母淨利潤虧損42.6億,充分展現出公司的業績韌性。

自從非瘟爆發以來,生豬業經曆過幾年高豬價紅利期以及幾年低谷期。不少大型豬企已悉數回吐全部利潤,并陷入經營困境之中。2019-2024年一季度,新希望累虧27.5億,天邦累虧29億,溫氏累計盈利56.5億,而牧原累計盈利470.9億。

非瘟爆發後,牧原依舊保持着較快的擴張速度。出欄量從2018年的1100萬頭飙升至2023年的6382萬頭。同期,溫氏僅從2230萬頭增加至2626萬頭。正邦、天邦亦大幅擴張産能,最高去到1493萬頭、442萬頭,後來卻遭遇了生存危機。

養殖成本方面,2023年牧原完全養殖成本約15元/公斤,較2022年的15.7元/公斤明顯下降,到2024年底預期目标是14元/公斤以下。對比看,其他大型養豬龍頭的養殖成本均高于牧原。(PS:因統計口徑差異,多家豬企實際養殖成本高于披露資料)

成長性被低估,牧原憑什麼穿越豬周期?

▲豬企養殖成本水準對比(牧原截止2023M12),來源:天風證券

5年多時間,大多豬企資産負債率大幅攀升。溫氏從34%擡升至63%,新希望從43%擡升至74%,天邦從62%擡升至81%,後兩家已接近或超出負債率紅線水準。牧原表現更為穩健,負債水準從54%提升至63.6%,仍然在可控範圍之内。

成長性被低估,牧原憑什麼穿越豬周期?

▲三家龍頭豬企資産負債率走勢圖,來源:同花順

此外,牧原曆來重視現金流狀況。2014年上市以來,每一年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均為正數,且與淨利潤的比值絕大多數年份均維持在100%以上,亦證明盈利品質是不錯的。

2023年利潤虧損,牧原經營活動現金流淨流入高達99億。2024年一季度繼續虧損,但現金流淨流入依然超50億。

目前,生豬出欄均價在15元左右,而牧原現金養殖成本在13.5元左右,隻要後續出欄價高于後者,現金流就是淨流入的,加上賬上現金還有230億,生産經營其實不需要額外擔心。

基于過去良好的業績成長性,資本市場給予了牧原合理定價,上市十年股價上漲超20倍,市值從幾十億飙升至如今的2500億,給投資者帶來了喜人的回報。而更多的豬企股價上蹿下跳,演繹着非常明顯的豬周期行情。

【穿越周期之謎】

對比業内豬企,牧原能穿越多輪豬周期,且能夠持續安全、高速擴張,最主要的邏輯就在于,最基礎的商業模式不同帶來的養殖成本差異——“公司+農戶”VS自繁自養。

在“公司+農戶”模式中,養殖戶相當分散,無法有效防禦非瘟。其一,豬舍資産屬于農戶,公司無法強制要求更新防控措施。其二,防控設施更新需要農戶額外增加資本開支,難以落地執行。這會導緻死淘率等養殖相關名額上升,不利于實質性降低養殖成本。

相比之下,牧原自繁自養模式可以通過空氣過濾豬舍、智能環控、智能巡檢、智能聲音監測等裝備,從住、吃、環境、健康管理等方面提升生豬養殖水準,且可以較為有效的防控各類疫病。

此外,牧原還獨創了“二進制輪回育種體系”,可以兼商品和種用兩種用途。在周期低谷時可以自主調控生産節奏,在景氣周期時可以迅速擴張産能,以緻于育種成本要低于行業平均水準。

“公司+農戶”模式則采用的是外三元育種體系,實際上是斷頭路。當豬價低的時候,母豬需要一直吃現金流,被迫出欄卸産能。當豬價高的時候,欄裡并沒有多少能繁母豬,需要大量外購或直接留種,擡升養殖成本。

在飼料成本端,牧原也有不小優勢。原糧運進豬場後,一體化加工直接用于生豬養殖,節約了飼料在流通環節大部分的成本。在“公司+農戶”模式下,飼料加工企業需要盈利、省市縣鄉運輸環節需要費用以及基本利潤、包裝儲藏裝卸環節需要費用以及農民賒銷飼料需付利息等。

此外,牧原還研發了一套獨特的低蛋白日糧配方——2023年,牧原飼料中豆粕使用量僅5.7%,行業均值為13%,單這一項就有頭均15元的成本優勢。牧原還針對不同豬群及季節變化共設計了多種飼料配方,并可以根據原材料的成本效益及時調整飼料配方中的主要材料,進而形成了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優勢。并且,牧原是全國化布局,主戰場位于河南,有原糧采購與規模化優勢。

總之,牧原可以在種、料、康、養、宰、舍等20個方面持續投入研發(2023研發費用16.58億,同比增45%;研發人員6681人,同比增8.9%)來降低成本,形成了較為獨特的核心競争力。反觀“公司+農戶”沒有有利抓手,無法有效大幅降本。

伴随着技術創新,牧原目前已經實作批次育肥日增重1137g的超級成績,超過丹麥前5%,而且牧原對标優秀養殖成績,發現深挖豬的生長潛力,還有600元/頭成本空間。

倘若牧原未來通過各環節降本最終達到該水準的話,按照120公斤标重來計算,在目前養殖成本基礎上,還有至少4元/公斤的下降空間。這會顯著拉開與同行的成本差距,将會大幅擡升牧原的盈利水準。

【潛在爆發點】

過去多年,養豬行業從飼料、育種育肥到屠宰以及銷售,市場格局均非常分散,整合率并不高。牧原養殖規模崛起之後,未來趨勢一定向全産業鍊延伸,對産業鍊進行整合,向産業鍊要價值。

這一點可能被資本市場低估了。目前,牧原已介入上遊種養結合、中遊疫苗與獸藥、下遊屠宰,未來還可能繼續往下遊延伸做食品加工,培育全産業鍊生态系統,存潛在業績爆發點。

目前,牧原下遊屠宰業務進展頗快。2023年,生豬屠宰量達1326萬頭,已經超過雙彙發展的1269萬頭,成為中國最大的生豬屠宰企業。

未來,如果按照牧原三分之二出欄量由自己屠宰,按照公司未來1-2年的目标,頭均盈利103元來粗略估算,屠宰業務每年就将穩定貢獻65億元以上的利潤(按照遠期1億頭來粗略計算)。

牧原深度介入屠宰,可能會徹底改變整個行業的生态。目前,行業産能使用率僅僅隻有30%,未來恐将持續下滑,不少中小屠宰企業将被迫退出市場。對于牧原而言,屠宰業務有天然優勢,包括就近運輸帶來的運輸損耗減少、智能裝置帶來的屠宰損耗下降、屠宰工藝自動化改造帶來的人工成本下降等。

屠宰作為下遊,牧原還可以進行養殖回溯,為上遊養殖環節提供資料支援,推動養殖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生豬生産,通過養殖和屠宰的關聯管理,産生協同效應,進而提升産品價值。另外,牧原還在全力拓展更注重食品安全、穩定性和可溯源的商超網際網路平台、高端食品企業等高價值客戶,試圖提高豬肉銷售單價。有了這些基礎,未來C端業務開拓以及豬肉品牌大有文章可做。

當然,對于資本市場而言,中短期最期待的業績爆發點無疑是豬周期反轉帶來的高額利潤。

按照市場普遍預期,2024年下半年豬周期有望迎來反轉。

從邏輯上講,本輪豬周期去産能、去信用的時間長達6年之久,大緻也到了反轉的時候了。2021年5月,豬價跌破20元,到今年5月,全行業算是連虧3年。前期大肆擴張産能,疊加豬價持續低迷,杠杆下的規模産能負債表迅速惡化,現金流持續失血,信用擠兌在不同規模主體中發生。正邦、傲農、天邦相繼爆出重大經營問題就是最好的例證。

成長性被低估,牧原憑什麼穿越豬周期?

▲生豬均價走勢圖,來源:Chocie

值得警惕的是,非瘟後過去鐵定4年一次的豬周期規律被終結,未來判斷豬周期并沒有規律可言。其實,早在2022年,豬價一度從14元大幅飙升至28元,讓養殖主體、資本市場認為豬周期反轉了,但事後證明等來的是一次虛晃的豬周期,豬價很快跌回14元。但無論如何,本輪豬周期反轉上行是确定的,隻是時間早遲的問題。

總體來看,牧原目前養殖主業還有成長性。一方面,出欄規模還有空間,目标劍指1億頭;另一方面,養殖成本在技術創新下還有不小降本空間。另外,被市場低估的全産業鍊價值、以及遲早将迎的豬周期反轉,或為後期資本表現帶來一些驚喜。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内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資訊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産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