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作者:古籍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巴以局勢是二戰後沖突熱點地區之一,五次中東戰争并沒有消解這裡沖突,一代又一代的積累。時間并不能抹平慘痛的記憶,隻會一步步加深這個區域的裂痕。近期,巴以局勢再度引爆,盤踞在加沙的哈馬斯組織對以色列突然發動襲擊,造成以色列慘重傷亡,随後以色列對加沙地帶開展猛烈報複,帶來更嚴重的傷亡,引發地區局勢災難。我們通過曆史地圖洞察這一局勢。

一般來說,現代國家格局塑造于一戰到冷戰期間的,古老的曆史更多是象征性質的,在看這一地區沖突時,近代以來格局具有實際的參考意義。

No1:二戰以前地圖

從19世紀以前的古地圖的标注看,巴勒斯坦本身并不算太重要的地方。在東地中海地區,巴勒斯坦以及耶路撒冷都是不怎麼起眼的地方,重要程度遠不及旁邊的大馬士革。但是随着時代發展,古老的迦南走廊聖地被激活,在19世紀後期以來的在歐洲各國出版的世界地圖中,均用非常醒目的大比例尺地圖專門展示,其比重往往是這本地圖除了本國幅面範圍以外最大的。這說明,歐洲各國都比較重視這裡,地圖會說話,地圖上已經告訴我們歐洲國家的立場。

1917年以前,這裡都屬于土耳其管轄,但是地圖卻都單獨标注這裡,可見其重要性。1918年一戰同盟國戰敗,英國獲得了此地委任統治權力。

(1856年聖經地圖,巴勒斯坦)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聖經中的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和今天範圍有所不同,不包括死海以南區域,但包括約旦河東岸地區。

(1877年英國皇家世界地圖集,巴勒斯坦)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1877年的地圖上,迦南走廊這裡标注為巴勒斯坦,界限是約旦河和北部的海岸山脈,此時地圖範圍大緻相當于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區和黎巴嫩。實際上,不同地圖示注的“巴勒斯坦”範圍并不相同,有一些标注為約旦河西岸,有一些還包括東岸。

(1881年德國安德烈世界地圖集,巴勒斯坦)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1881年德國地圖并未詳細标注巴勒斯坦的範圍,通過聚落分布可以看出當時的大緻分布,東部内陸的沙漠屬于“白地”。這幅地圖反映的時代也是猶太第一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1881年這一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來到中東定居,并從土耳其治下的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1896年,基于猶太人在東歐受到種種迫害,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奧多·赫茨爾發起了“猶太複國主義運動”。該運動号召散居全世界的猶太人“回歸故土”,恢複本民族的生活方式。此後巴勒斯坦地區開始聚集越來越多的猶太人。

猶太人對這裡的開發類似于同時期中國向北墾殖的過程,比如山西人走西口的時候,也是利用向蒙古部族購買土地方式向北開發,耕種區也越過了長城,達到了河套平原一帶。在陝西榆林,甘肅張掖等地,也出現了類似的農耕區向牧區擴充的現象。不過在當時,因為猶太人能夠給予足夠的經濟利益,是以猶太人的墾殖并未引發過多沖突,雙方相處比較和諧。

(1901年世界地圖集)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1901年世界地圖中,較為明确繪制了巴勒斯坦的範圍,這一範圍仍以開發界限為主,比起1877年,巴勒斯坦界限已經越過了約旦河,在約旦河東也有相當規模聚落分布。

(1909年世界地圖集,中國)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當時的清朝,也出版過類似的世界地圖集。在當時,巴勒斯坦翻譯為巴勒士登(似乎當時翻譯更合理,因為巴勒“斯坦”和其他的中亞等地的“斯坦”并不是一回事)。另外,清朝時候世界地圖上,猶太的符号非常明顯,耶路撒冷所在山脈叫猶太山,約旦河平原叫猶太平原。展現了清政府對這一區域的立場。

(1922年世界地圖集,英國)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1918年,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其除了安納托利亞和色雷斯以外的領地喪失。由于早先英國已經占領這裡,這裡也就成了英國委任統治地方,這幅圖中也展示了耶路撒冷城區圖。英國占領巴勒斯坦以後,又有更多猶太人湧入這裡。英國人在這裡釋出了模棱兩可的《貝爾福宣言》,雖然沒有明确說明猶太人建國事宜,但是支援猶太人在這裡發展,從此猶太人的開發速度逐漸加快。

(1927年世界地圖集,意大利)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從這張意大利出版的世界地圖看,巴勒斯坦地區界限和今天完全一樣,這也是目前最早的标注今天巴勒斯坦界限的地圖之一。可以說,在上世紀20年代,巴勒斯坦界限就已經劃定。這一界限的形成,是英國當局20年代劃分的紅線,禁止猶太人在約旦河以東墾殖定居。這一界限的劃定,也成了以色列建國以後聲索主權範圍的藍本。

(1937年世界地圖集,法國)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在法國的世界地圖中,巴勒斯坦和法屬叙利亞地中海地區一并突出展示。這裡并非法國勢力範圍,地圖上側重這裡,也能說明其重要性。圖中分别标注了巴勒斯坦和約旦,但是基于當時英法明争暗鬥的背景,中間沒有畫界限。

No2:二戰以後

二戰深刻改變了世界格局,舊的英法主導的展現瓦解,逐漸變成了美蘇格局。新舊勢力更替時候的争端,在這裡表現得淋漓盡緻。二戰期間猶太人遭受迫害,更多的猶太人遷移到這裡,此時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沖突開始激化。

英國基于自身在中東利益,不願意得罪區域内占據主導的新興阿拉伯國家,因而英國政策從之前支援猶太人,轉向抑制猶太人在這裡的建設。此舉引發猶太人不滿。此時,猶太人和當時占據巴勒斯坦的英國當局,阿拉伯人均爆發了嚴重沖突。起初是猶太人發動一些恐怖襲擊,但是随後阿拉伯人也進行了以牙還牙報複。随着沖突加劇,英國無力控制局勢,隻得考慮退出這裡,而猶太人也覺得英國人不可靠,轉而尋求美國的支援。美國基本上成了猶太複國主義新一代支援者。在美國主導之下,這一問題被送出聯合國。

01 兩國方案和一次中東戰争

(1946年巴勒斯坦地圖,點選檢視大圖)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從這張1946年的圖上可以看出,按照最初方案,巴勒斯坦已經被分為三塊,分别是猶太區,阿拉伯區和耶路撒冷聖城區。而猶太區和阿拉伯區又各自分為三塊,中間通過走廊連接配接。從地圖上格局看,阿拉伯區似乎是計劃并入周圍國家的,比如加沙并入埃及,約旦河西岸并入外約旦,北部并入黎巴嫩。相當于阿拉伯國家和猶太國家瓜分了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人不能接受阿拉伯國家瓜分巴勒斯坦,更不能接受猶太人占據區域内精華之地,因而在1947年的決議中,通過了折中方案,即三塊阿拉伯區合并為巴勒斯坦國,三塊猶太區合并為猶太國(以色列)。由于這個方案,雖然支援巴勒斯坦建國,但是對于阿拉伯國家來說,是損失大量土地的方案,因而阿拉伯國家堅決反對。1948年5月,英國離開這裡,以色列按照決議建國,次日阿拉伯聯軍進攻以色列,第一次中東戰争爆發。

(1954蘇聯世界地圖集,黎凡特地區,地圖詳細繪制了1947年兩國方案界限)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第一次中東戰争,阿拉伯聯軍起初占據優勢,幾近吞并以色列,但在美蘇幹涉之下,以及自身沖突重重,以色列反敗為勝,不僅收複全部失地,還額外占領了大片土地,并控制一半耶路撒冷。

美蘇雖然在世界範圍内互相争奪,但在巴以這一問題上因為共同利益卻比較統一,旗幟鮮明一同支援以色列。這場戰争之後,以色列國得到鞏固,巴勒斯坦卻因為各方利益糾葛始終未能建國,剩餘的阿拉伯區被約旦和埃及占領。

(1949年中國出版的世界地圖集)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新生的中國在這一階段的立場,基本上是追随蘇聯支援以色列的,在早期地圖第一時間标注以色列。此外,巴勒斯坦地區的漢語翻譯在當時是巴力斯坦。

02 中東戰争的延續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争示意圖)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第二次中東戰争,英法支援以色列入侵埃及,埃及接連潰敗,以色列占領西奈半島并朝着首都進軍。最後還是蘇聯出手支援埃及。美國不願意蘇聯在這裡一個人收玉米,也進來支援埃及反抗侵略,進而讨好阿拉伯國家,因而前兩次中東戰争,美蘇出人意料的統一。以色列在美蘇施壓之下停火,并随後撤出全部占領區。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争)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此後,中東戰争逐漸演變為美蘇争奪下的局地熱戰,蘇聯支援阿拉伯國家,美國則支援以色列,中東局勢成了冷戰格局的縮影。第三次中東戰争是雙方鬥争的最高潮,也是以色列占領領土最多的一次,以色列共占領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區,戈蘭高地,西奈半島6.5萬平方公裡土地。

随後1973年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争,阿拉伯國家收複部分失地。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爆發第五次中東戰争,大規模戰争基本上停止了,此後雙方逐漸意識到,軍事手段均無法消滅對方,和平才是唯一出路。但是雙方根本性的沖突,很難化解,因而局部摩擦仍然時有發生。

03 各國地圖下的立場

通過各國出版的地圖,我們大緻可以看出國際社會對于巴以局勢的立場。

(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英國地圖隻繪制了1949年停火線,沒有繪制1947年最初的界限,也不承認後續以色列占領區,大緻說明英國認可1949停火線作為兩國國界,承認以色列在第一次中東戰争占領地區。地圖并未表示以色列在後期占領其他地區的事實。

(俄羅斯出版的世界地圖,1996年)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俄羅斯地圖同樣也隻繪制了1949停火線,說明俄羅斯也承認這一界限。在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區域,俄羅斯地圖用占領區進行标記,說明俄羅斯承認以色列占領這些區域這一事實,但不承認以色列擁有主權。

(美國版地圖,1999年)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在美國出版的世界地圖上,标注了1949停火線和1973停火線(戈蘭高地),也标注了以色列進攻最深處。

美國示意了以色列占領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但是對于戈蘭高地的标注比較模糊。美國在後期承認以色列擁有戈蘭高地主權。從地圖上看,美國是國際社會對以色列支援程度最高的國家。

(日本版地圖)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日本的主張和世界主流均不同,在日本出版的世界地圖中,以1949分界線為主,但不承認巴勒斯坦,承認埃及和約旦對于區域的占領,地圖未标記聯合國界限和實際占領界限,但是繪制了30年代猶太人聚集區。

(阿拉伯國家的世界地圖)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大部分阿拉伯國家在地圖上不承認以色列,不過部分國家地圖把加沙地帶标記為埃及領土。

(中國版地圖,50年代)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50年代中國地圖對于巴以局勢,早期地圖采用巴以分色形式進行描繪,以1947界限為藍本。一開始就承認以色列國,承認聯合國邊界,不在地圖表示中東戰争結果,不在地圖上标注以色列首都。

(中國版地圖,60年代)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60年代地圖,繪制1947年聯合國界線和1949年停火線。地圖上始終承認以色列國,而耶路撒冷标注首都字眼。從圖幅的意思看,這個耶路撒冷指的是以色列首都。中國地圖基本上未在特拉維夫标記首都字眼,能夠大緻反映立場。

(中國版地圖,70年代之後)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我們可以發現,中方主張基本上是基于1949停火線展開的,但是地圖上始終保留1947聯合國決議線。在現行的在分國介紹中,會強調耶路撒冷作為雙方首都的介紹,但在圖幅中,耶路撒冷基本上是做首都符号标注的。時至今日,巴勒斯坦仍在地圖上是以地區形式出現,以色列則一如既往是中國承認的主權國家。

04 各國最新表态

對于這次哈馬斯襲擊以色列導緻的雙方戰争,從目前局勢看,美歐等西方國家均支援以色列打擊哈馬斯,譴責哈馬斯暴力襲擊。在戰争初期,美國聲稱以色列擁有自衛權,“怎麼報複都可以”。但是由于以色列在對哈馬斯的戰争造成了大量平民傷亡,歐美也随後譴責以色列的戰争行為,譴責以色列傷害平民,美國也首次對以色列發出限制性質警告,警告以色列不要占領加沙,但是對于以色列打擊哈馬斯的支援态度沒有改變。

(最新加沙地帶地圖)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加沙地帶在巴勒斯坦位置示意圖,這裡隻是巴勒斯坦面積很小一塊地方,大緻相當于北京四環内面積)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中方表态比較模糊,始終提出按照1967年界線這個說法。但這個說法和官方地圖的主張不一緻,官方地圖目前隻有1947年和1949年界線,而1967年是以色列占領全境的時間,那麼,1967年邊界的含義就有兩種解釋,即承認占領和不承認占領。這可能是一種權宜之計。因為雙方都有較多切實利益,盲目切割可能都會帶來損失。正是因為如此,國内基本上也放任支援各方的言論,在 輿論戰線上,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成巴以局勢輿論戰的主戰場。當然,從人道主義方面,中方一如既往譴責一切暴力手段,呼籲雙方政治解決危機。

俄羅斯在此次巴以問題上,較為鮮明地支援巴勒斯坦。譴責以色列暴力行徑,呼籲和平。在俄羅斯看來,巴以沖突可能是其“解困”的良機,通過支援巴勒斯坦分散西方國家注意力,是首選項。

阿拉伯世界對于以色列的反應較為激烈,區域内大國都對以色列提出強烈譴責,黎巴嫩地方武裝已經開始象征性進攻以色列,不排除爆發更大沖突可能性。而伊朗,土耳其等國對以色列做出了戰争威脅,但目前看這些國家并不會實質性卷入直接沖突。

輿圖紀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國立場如何?

此時此刻,以色列已經在加沙地帶周圍集結了重兵,加沙地帶人道主義災難持續,國際上對于以色列的聲讨也日益加深。後續局勢如何發展,以色列是否會真的進入加沙地帶,還有待于觀察。目前來看,以色列進入加沙地帶并不容易,一方面巷戰背景下可能面臨較大傷亡,更為重要的是此舉面臨的人道主義災難和危機讓以色列很難承受,但以色列對于此次戰争的決心還是比較堅定的。從目前局勢看,以色列對于加沙打擊并不會停止,比如,以色列在稍早前對加沙北部醫院下達最後通牒,要求其必須“立即清空”,盡管遭受強烈反對和抵制,但是這些譴責和抵制沒有發揮作用,以色列仍然按計劃對此地進行了轟炸,造成嚴重的傷亡。

按照最新的以色列方面說法,以色列此次戰争目的是徹底消滅而不是削弱哈馬斯,以色列有可能重新占領加沙地帶。在稍早前,以色列向北加沙地帶下了限期撤離的最後通牒,但是此舉遭受國際社會廣泛批評。另據以色列前外長說法,以色列将巴勒斯坦人驅逐出加沙,并非讓他們去大海淹死,而是讓他們進入西奈半島更廣闊的空間,以色列将為他們修建10座現代化城市,并保障他們的安全。

不論局勢如何發展,戰火中平民是無辜的,願世界和平。不論雙方分歧有多大,在拯救生命上面是不會有分歧的,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及早減少傷亡彌合傷痛才是最優解。擱置争議,共同發展并非掩蓋沖突,在共同利益之下,雙方終會找到和解出路。

來源:輿圖書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