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作者:張德芬

最近看到一個視訊,令人十分揪心。

波士頓樂團的大師在指導一位華人女孩拉小提琴時,發現女孩音樂天賦非常好,但是卻一直神情嚴肅,沒有笑容。

等到練習結束時,大師把小女孩拉到她母親身邊,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

“這位母親,我注意到你很焦慮。你覺得你的女兒漂亮嗎?”

“我丈夫認為她很漂亮。”

“你呢?你覺得呢?”

“不覺得。”

“那你覺得她今天表現好嗎?”

“也不覺得。”

大師感慨地表達自己的建議,希望母親可以松弛一些,多給女孩一些鼓勵。

甚至講了一些笑話,活躍氣氛,在座的所有人都笑了,包括母親。

隻有小女孩站在原地,戰戰兢兢,依然沒有笑容。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網友看到這一幕,尖銳地評論道:“回家之後,媽媽會責怪女兒不會笑,讓她下不來台。”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仿佛孩子成了媽媽的提線木偶,喜怒哀樂都要照着媽媽的意思來做。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會變成什麼樣?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活力一旦被壓抑

人生就如同“困獸”

朋友W小時候,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

現在的她,對人總是唯唯諾諾的,覺得自己說的話沒人會聽,也沒人在意;

即便說了,自己的想法也不會受到重視。

也正因如此,在職場中,她從來不敢努力為自己争取什麼。

前段時間,她的頂頭上司離職了,部門主管的位置空了下來。

以她的資曆,完全可以申請這個崗位,但她沒有自己提出來,而是等待着上司的安排。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可誰知道,上司外聘了一個經驗、資質完全不如W的“空降”,頂替部門主管的位置。

這個“空降”很喜歡找W的麻煩,還美其名曰是在“指導”她。

W心裡不服,想表達自己的不爽,但是話到嘴邊,又說不出來了。

她懷疑是不是自己真的有問題,是以上司甯願外聘,也不願提拔自己?

她不确定自己的不爽是否真的有理有據,還是她過度敏感、多疑?

她害怕表達不滿後,自己可能會跟對方産生直面沖突,那其他的上司、同僚又會怎麼看自己?

類似的妥協、自我壓抑、懷疑、過度思慮、回避沖突等情況,展現在W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和老公鬧了沖突,明明是老公的錯,但W總忍不住自己先低頭、道歉。

明明是想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結果孩子一沖她發脾氣,她就把事情馬虎過去。

“我真的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失敗的人,從小誰都可以欺負我,誰都可以傷害我。”

“小時候,是父母拿我當出氣筒,隻要他們吵完架就會輪番罵我、沖我發脾氣。”

“沒達到他們的标準,要被暴揍一頓;達到了他們的标準,但碰上他們心情不好,也要被暴揍一頓。”

“你根本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似乎不論你做什麼準備,都随時可能有一個人,突然向你發難……”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于是,她把所有力氣都花在探測、防禦身邊可能存在的危機,根本沒有多餘的心力去考慮自己。

反觀W的父母,吵吵鬧鬧這麼多年後,現在過得特别滋潤,朋友圈都是倆人到處旅遊打卡的美照。

W自嘲道:“為什麼我活成了困獸一般,而他們卻活得那麼潇灑。”

這類父母活得潇灑不内耗的背後,或許是因為,他們早就把自己内耗的人生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換句話說,這類父母朝孩子“借運”了。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父母,是如何向孩子“借運”的?

父母常常對此沒有意識,但他們又切切實實地、不自覺地用這3種方式向孩子“借運”。

第一種,把孩子當成彰顯自己“權威”與“優秀”的作品。

這類父母常常會以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理由;

監督孩子拼命學習、上各種補習班,好讓孩子足夠“拿得出手”。

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需求和内心真實的想法,就被他們屏蔽了。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第二種,把自己對生活的焦慮、不滿、憤怒轉嫁到孩子身上,用孩子的能量供給自己。

就像電視劇《鳴龍少年》中的禹洋。

因為婚姻不幸,禹洋的母親把所有的愛和期望都傾注在禹洋身上。

她對禹洋的生活細節進行無微不至的管控,禹洋日常的吃穿用度必須由她經手、安排。

她要求兒子,每隔幾分鐘必須回複她的消息。

她當着宿舍同僚的面,把自己十幾歲兒子的衣服脫光,為他擦拭身體,全然不顧兒子的羞恥難耐。

她會因為禹洋在房門上裝鎖而情緒失控,崩潰大哭,直到用刀具暴力破壞了門上的那把鎖。

對于母親而言,她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兒子,希望兒子能夠好好的學習,好好長大。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當她在為兒子“付出”的同時,變得活力四射、神采奕奕,所有人見到她,都能感受到她強大的能量和激情。

而她的兒子卻活成了完全相反的狀态:沉默寡言、膽戰心驚、懦弱無能。

因為母親靠“汲取”孩子身上的生命力,來填補自己對婚姻失敗的痛苦與無奈,以此活得自己精神上的解脫。

在生活中,我們也不乏見到類似的場景。

父母一邊指導孩子功課,一邊對孩子訴苦:

“我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你身上,你為什麼不能給我争口氣?”

“我為了你,每天拼死拼活地工作、勞累,你要知道感恩,要知道心疼父母。”

“都是因為你,我才成了現在這樣。”

家長們唾沫橫飛,将自己在工作中、生活裡遭受的不愉快統統傾倒在孩子身上,自己越說越激動,越說越挺拔;

而孩子的頭卻越埋越低,臉上的表情也越來越僵硬。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或許,這些父母真的打心眼裡覺得,自己的努力付出,都是為了孩子。

可是,這些情緒的表達依然戳痛了孩子的内在,一遍又一遍警示這孩子:

“我過得這麼苦,都是因為你;我的不幸,都是因為你。”

第三種借運方式,是通過打壓、貶低孩子,讓自己獲得一些優越感。

美國脫口秀明星梁嬌穎在一次節目中和媽媽對話。

當她試圖和媽媽表達自己的自信:“媽媽,你知道嗎,在美國,黑皮膚也是很美的。”

媽媽驚訝地看着她說:“你都是美女啊?”

見女兒點了點頭,媽媽就像是聽到了什麼笑話,向後仰了仰身子,又搖了搖頭,表示自己并不認可女兒的話。

當女兒繼續追問:“媽媽你為什麼不相信我是美女呢?”

媽媽嘲笑着說:“因為你從小就是小黑妞,小醜妞,豬拱嘴啊!”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說這些話的時候,媽媽笑得很開心,很陽光,很有能量。

但其實媽媽也不是世俗意義上的美女,卻是以顯得很自信。

梁嬌穎強忍着難過,眼神裡的失落根本無法隐藏。

或許,她終其一生都要在媽媽的不認可中掙紮,窮極一生都想從外界找到“我很好”“我也很美”的答案。

被父母借運的孩子,一生都會想要找回那個擁有能量的自己。

那麼,若是人到中年,我們還有辦法擺脫被“借運”的困擾嗎?

當然可以。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人到中年,如何改運?

在探讨改運的方法之前,我希望,文章前的你可以先溫柔地擁抱自己。

給自己一個了解和接納的空間。

每個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充滿了複雜的情感和經曆。

想要讓改變發生,我們需要從自我探索做起。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這不僅僅是對過去的回憶,更是對目前情感狀态的深入了解。

你可以準備一個小盒子,将你所經曆的一切焦慮和内耗寫在小紙條上,放入盒中。

比如:“明明我也很優秀,為什麼要受這種氣”、“為什麼非得是我道歉,我也想要被人無條件的寵愛啊!”

每當你感到不安或壓抑時,打開盒子,閱讀這些紙條,讓它們成為你情感釋放的出口。

去認可自己的感受,對着紙條上的語言回答:

“是的,你這樣想一點問題也沒有”、“你的感受也很重要。”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其次,對内在批評者進行思維糾正。

無數次父母的打壓和不認可為我們的内在塑造了一個批評者。

它不斷地告訴我們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為了擺脫這個内在批評者的影響,我們需要學會識别和挑戰這些負面的自我對話。

例如,當我們發現自己在想“我做不到”時,我們可以替換成“我可以嘗試”或“我有能力學習”。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逐漸建立起更積極、更現實的自我認知。

另外,雖然很難,但我們還是可以嘗試視角替換與感恩,用其他方式與父母建立聯結。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父母的發洩和不認可會在我們心中種下“怨恨”的種子。

小時候不敢對父母表達,這種怨恨就面向了自己。

我們變得自我厭棄,自我攻擊,自我否定。

而内在的情感,卻依然是對父母的攻擊,這種攻擊會影響我們與父母的關系,也會影響我們與其他人的關系。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父母,認識到他們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局限和挑戰。

你不妨動手做一個情感拼圖,使用雜志、舊書或網絡上的圖檔;

制作一個反映你與父母關系的拼貼畫,嘗試把那些除了痛苦之外的,令人感到幸福的畫面貼在上面。

這個過程可以幫助你以一種新的方式看待你們的關系。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最後,請保持主動心态,用學習來不斷成長自己。

你可以參加德芬空間《3天|勇敢做自己體驗營》的内在清晰化技術——用各種自我提問,來不斷确認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東西與情感需求。

隻有當你更好地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采取行動實作自己願望和目标。

或者,你還可以用你的夢想、目标和願望制作一個願景闆。

這個闆子可以放在你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持續帶給你能量。

親愛的,無論你現在身處何種境遇,都請記得,你的内心擁有改變一切的力量。

不要害怕去探索、去感受、去挑戰、去成長。

每一次的嘗試,無論結果如何,都是通往自我發現和自我實作的重要一步。

願你的心靈之旅充滿愛與希望,願你的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而從容。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本文由柯文創作,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策劃丨小熊

編輯丨李小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