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發病到死亡僅7天,小心這個緻命“黑點”!

作者:壹生
從發病到死亡僅7天,小心這個緻命“黑點”!

“蜱蟲永遠帶走了我的媽媽……”

一位網友在社交平台發帖,記錄了母親從被蜱蟲咬,到發病去世的全過程,令人痛心:起初其母發熱畏寒,隻以為是感冒,甚至之後病情惡化曆經多重檢查都不能明确病因,最終确診蜱蟲病的時候已是重症。

從發病到死亡僅7天,小心這個緻命“黑點”!

如果早知道是被蜱蟲咬了,或許就不會耽誤這麼久……網友的這份遺憾已無法挽回,但她的親身經曆卻喚起了大家對蜱蟲的關注。

從發病到死亡,短短7天,小小的蜱蟲就要了一條人命,一個“小黑點”為何有如此威力?我們該如何預防,被咬後又該如何處理?

從發病到死亡僅7天,小心這個緻命“黑點”!

小小蜱蟲

蜱,俗稱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腳子等,一般呈紅褐色或灰褐色,長卵圓形,背腹扁平,從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通常寄生在鼠類、家畜等動物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體表部位,吸飽血後蟲體可膨脹如黃豆大小。

從發病到死亡僅7天,小心這個緻命“黑點”!

圖檔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

全世界已知蜱類900餘種,并不是所有蜱叮咬均可導緻人類疾病。大陸已發現100餘種,中原地區常見的有長角血蜱、血紅扇頭蜱、微小扇頭蜱等。蜱可攜帶多種病毒、細菌和原蟲,很多種類的蜱傳播的疾病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獸共患病,如發熱伴血小闆減少綜合征、克裡米亞-剛果出血熱、森林腦炎、Q熱、蜱傳斑疹傷寒、萊姆病、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巴爾通體感染等,給人類健康及畜牧業帶來很大危害。

戶外出行要注意!

蜱蟲通常出沒在草叢、灌木叢、森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以及動物體表。在戶外遛狗、露營、園藝、采茶、耕種都可能會與蜱親密接觸,也有人在院子或社群裡感染蜱蟲的先例。

小小蜱蟲,危害很大!

蜱蟲的可怕之處在于它可以傳播多種疾病,被蜱蟲叮咬後,蜱蟲的唾液會引起周圍血管炎局部充血、水腫、出血及角質層變厚。

如存在蟲媒傳染病感染,可能還會出現高熱、頭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很多人會誤以為是感冒發燒,結果耽誤治療。

如果被攜帶新型布尼亞病毒的蜱蟲叮咬,可能會引起“發熱伴血小闆減少綜合征”,簡稱“發熱伴”,以發熱、血小闆減少和白細胞減少為主要臨床表現,部分患者可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被咬怎麼辦?千萬别硬拽!

蜱蟲這麼可怕,發現蜱蟲到底該怎麼辦?

醫生警告:

不能拍!不能硬拔!也不要用煙頭燙等方式硬拔!

蜱蟲的“嘴巴”有倒刺,刺入皮膚後很難被拔除,如果處理不當,蜱蟲的口器殘留在皮膚内,可能會引起發炎甚至感染。如果“硬拔”時不慎捏破蜱蟲,接觸到蜱蟲體液的部位也可能感染病毒。

從發病到死亡僅7天,小心這個緻命“黑點”!

圖檔來源:國家應急廣播

如果被蜱蟲叮咬,重要的是要盡快去除蜱蟲!勿使用蠻力,請謹記以下步驟:

被叮咬後可用酒精塗抹,使其頭部放松或死亡;

找一把尖頭鑷子,盡可能靠近皮膚夾住它的口器(位于頭部),垂直向上拔出,不要左右搖動,以免口器斷裂;

取出蜱蟲後,用碘伏給傷口消毒;

拔下來的蜱蟲可以用塑膠袋或瓶子密封,萬一傷口惡化,也能作為醫生處理的參考。

如果蜱蟲叮咬得很牢固,或者鑽入過深,建議直接請醫生處理。

清除蜱蟲後,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徹底清潔叮咬部位和雙手。有條件者應及時就醫,尋求專業處理。

醫生提醒,被蜱蟲叮咬後,部分疾病的潛伏期可長達一個月。如果在清除蜱蟲後的幾個星期出現發熱、皮疹、乏力、肌肉酸痛、頭痛等不适症狀,應及時就診。

怎麼才能不被咬?

蜱蟲一般寄生在動物皮膚較薄、不易被撓動的部位,例如人體的頭皮、耳後、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

醫生建議,預防蜱蟲叮咬,可以這樣做:

  • 如果去野外露營、徒步,盡量穿長衣長褲,減少皮膚露出;
  • 衣物最好選擇淺色,便于發現蜱蟲;
  • 避免在蜱蟲栖息地長時間坐卧;
  • 使用含有避蚊胺的防蚊液也能起到減少蜱蟲叮咬的作用,兩個月以上的孩子可以使用避蚊胺、派卡瑞丁、驅蚊酯,三歲以上的孩子,還可以選擇檸檬桉油;
  • 野外歸來要及時洗澡更衣,檢查腋窩、腹股溝、頭皮、頸部、腰部及腳踝下方等皮膚褶皺、薄弱部位有無蜱蟲附着,看看有沒有小紅點、腫包等;
  • 如果攜帶寵物外出踏青,回家後要仔細檢查寵物體表是否有蜱蟲附着,并給寵物定期驅蟲。

綜合整理自:央視新聞用戶端、國家應急廣播、科普中國、中國疾控中心、遼甯疾控。

BREAK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