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保籌資能力限制了醫院發展?恐怕不是這個理!

作者:中國醫療保險雜志
醫保籌資能力限制了醫院發展?恐怕不是這個理!

近期,随着醫保年終清算結果出爐,不少點數法付費的地區發現點值比去年低了一些,或者比預想低了一些。于是,又有一個聲音開始出現:醫保沒錢導緻點值下降,籌資不足導緻醫院發展受限。乍一聽有點道理,醫院的收入主要靠醫保,醫保錢不夠,可不就會發展受限嘛。但細細想來,恐怕不是這個理。

醫保是不是沒錢,籌資有沒有下降,用單個統籌區舉例沒有意義,那麼我們可以看總的變化情況。國家醫保局統計公(快)報顯示,2022年,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收入13160.17億元,支出9558.40億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收入10128.9億元,支出9353.44億元;2023年,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收入16636.07億元,支出11620.58億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10474.59億元,支出10422.53億元。

醫保籌資能力限制了醫院發展?恐怕不是這個理!

二者對比資料是比較清晰的:2023年與2022年相比,統籌基金收入職工和居民分别多3475.9和345.69億元,支出分别多2062.18和1069.09億元,支出分别增長17.74%和10.25%。這就是說,從全國範圍來看,籌資依然在增長,支出也相應在增長,支出增長的速度還并不慢。要知道,每一分錢醫保統籌基金都是支付給了定點醫藥機構,亦即支付給醫藥機構的總蛋糕是在持續增長的,是一個比較正常、穩健的增長速度。

那麼為什麼點值會下降,說白了是總點數的過快上漲,或者說基金收入、支出跟不上點數上漲的速度。至于點數上漲過快的原因非常複雜,不是本文想說明的重點。更想交流的是,透過點值這件事情的背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醫保籌資跟不上醫療機構需求的問題,或者說如何看待有限的醫保籌資空間與無限的醫療需求的問題。

醫保籌資能力限制了醫院發展?恐怕不是這個理!

醫保籌資怎麼來?職工醫保由用人機關和個人共同繳費,以筆者的5月份繳費為例,個人繳費250.24元,則機關繳費應大概為1000.96元;居民醫保由個人繳費,政府按規定給予補助,2023年湖南省個人繳費标準為每年350元/人,财政補助640元/人。這些數字細細想來恐怕對用人機關、對參保居民都并不輕松。在目前各政府部門合力惠企減負、激發市場活力的大背景下,過度增加用人機關繳費負擔顯然不切實際,居民醫保持續提高繳費也需要與群衆可用收入的增加幅度大體相當,二者都不太可能持續大幅度上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确,“合理籌資、穩健運作是醫療保障制度可持續的基本保證。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相适應、與各方承受能力相比對、與基本健康需求相協調的籌資機制”。充分考慮各方承受能力,必然是醫保籌資需要充分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事實上,醫保籌資應該是伴随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提高的,這就客觀地要求醫藥費用的增速也應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适應的,這也是醫保戰略購買的作用之一。目前醫院感到不适應的原因,更多的是對快速發展的一種慣性需求,是前些年急速擴張之後的階段陣痛。根據公報的數字,全國醫保基金總收入從2017年的17932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33355億元,6年間将近增長1倍,這對于醫療機構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比如,2017年末全國總床位數僅612萬張,2023年末則達到1020萬張,達到了每千人7.236張,遠超西方發達國家水準。但是,有的醫療機構仍然沉湎于這樣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速度,産生了一種慣性的需求——醫保基金應該繼續滿足“狂飙”式的增長,滿足規模化的擴張。

醫保籌資能力限制了醫院發展?恐怕不是這個理!

醫療資源的真實需求到底是什麼樣,恐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一定是有一個真實的限度的,超過了這個限度,就隻會是資源的浪費,就隻會是效率的低下,就隻會是病态的被誘導的需求。近年來,高品質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早已不再是新名詞,那麼廣大醫療機構也應該看到,社會對于醫藥費用的可承受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總的盤子并不是醫保基金決定的,醫保基金隻是社會可承受力的一個客觀表現和制約手段而已。

“合理規劃和配置醫療資源,避免片面追求以床位數為中心的規模化擴張,防止醫療資源重複建設、低效利用。”這是某省一位醫學出身的上司近期在調研醫療機構時提出的要求,可謂一針見血。實際上,多做存量改革,遏制增量沖動,在有限的大盤子裡為患者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适宜的醫藥服務,赢得患者用腳投票,才是未來醫改征程上共同的目标和方向。

作者 | 李躍芳 湖南省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處

來源 | 醫路前行 藥您共享

編輯 | 符媚茹 劉新雨

熱點文章

• 國家醫保局:優化醫保籌資結構 提升制度保障能力

• 探讨 | 多層次醫療保障籌資的理論邏輯及實作路徑

• 健全穩健可持續的籌資運作機制,需把握3個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