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答疑解惑 | 蘆筍,隐藏的“嘌呤大王”能放心吃嗎?

作者:中國消費者報
答疑解惑 | 蘆筍,隐藏的“嘌呤大王”能放心吃嗎?

眼下

蘆筍正鮮脆多汁

答疑解惑 | 蘆筍,隐藏的“嘌呤大王”能放心吃嗎?

然而,卻有“蘆筍含嘌呤高,是'痛風炸彈',吃了大量蘆筍後,尿液異味兒就和這個有關”等等說法,這些有沒有道理呢?

答疑解惑 | 蘆筍,隐藏的“嘌呤大王”能放心吃嗎?

▲版權圖檔

營養

無愧“蔬菜之王”

蘆筍,曆史上曾是種珍貴食材,素有“蔬菜之王”的美譽。目前,大陸蘆筍種植面積及産量均居世界首位。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宋弋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鮮蘆筍不僅味道獨特鮮美,營養也十分豐富。研究顯示,蘆筍富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以及不溶性膳食纖維,其中,鉀元素、黃酮類化合物(筍尖部分含量高于筍莖)以及谷胱甘肽等抗氧化物質的含量,遠高于苦瓜、豆角、白菜等,是一種公認的高纖維、高維生素、低糖、低脂的健康蔬菜。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蘆筍有開胃、消食、利尿和抗炎等作用。西醫的研究成果也認為,蘆筍是天然利尿劑,有助排除體内多餘鹽分,适合水腫和高血壓患者食用。是以,常吃蘆筍有助于改善高血壓、促進消化、提高免疫力。

挑選

鮮不鮮看筍尖

市面上常見的蘆筍有綠、白、紫3種顔色,其中綠蘆筍産量最高。

綠蘆筍與白蘆筍相比,光合作用充分,葉綠素、葉酸等含量更多。綠蘆筍的黃酮類化合物含量也顯著高于白蘆筍,大約是白蘆筍的14倍。

白蘆筍是用普通蘆筍遮光培育,整個過程不接觸陽光,口感更鮮嫩、清甜,礦物質和維生素E含量比綠蘆筍更高。白蘆筍隻有4—6月兩個月的産期,種植過程相對複雜,需要悉心培養,是以價格比綠蘆筍高,有“白色的金子”之稱。

紫蘆筍是新品種,富含花青素,表皮呈紫色,内芯淡綠。紫蘆筍含糖量相對高,纖維含量較低,口感清脆爽口,适合生吃。

如何挑選口感鮮嫩的蘆筍,宋弋副教授提醒消費者留意以下3點:

01

看粗細:新鮮蘆筍表皮光鮮,手感光滑,莖稈較直、較硬且有韌性。水分充足的蘆筍上細下粗,如果整體很粗,則說明成熟度高、口感老;若整個根莖都很細,則水分不足。另外,好蘆筍橫切面形狀是圓的,扁平狀和突起明顯的蘆筍,口感次之。

02

看花苞:新鮮蘆筍頂部筍尖花苞鱗片飽滿、緊密,無張開或幹枯現象,顔色呈綠色或紫色,而發黃的則說明已經變老。如果是花苞張開,冒出小芽的,口感可能較粗糙。

03

看切口:新鮮蘆筍底部切口不是很幹,也不會木質化。買回家後,用手指輕掐,能掐出痕迹且有少量汁液滲出,用手掰也能輕易掰斷。如底部顔色泛白,說明失水較多或已木質化。

答疑解惑 | 蘆筍,隐藏的“嘌呤大王”能放心吃嗎?

▲版權圖檔

食用

難聞的“蘆筍尿”咋回事兒

宋弋解釋說,尿液異味兒來源于人體消化蘆筍時,蘆筍酸及其衍生物分解成的一系列硫醇和硫酯類物質,其中甲基硫醇和二甲硫醚味道最刺鼻。但是,不同人群吃了蘆筍後,含硫化合物的産生速度與含量高低不同,而且不同人對含硫化合物氣味的敏感度也存在個體差異,是以,盡管所有人吃蘆筍都會代謝出上述化學物質,但有人卻可能感覺不到尿的異味存在。

“蘆筍尿”是一種正常的代謝現象,與痛風本身無關。

宋弋分析說,蘆筍嘌呤确實相對較高,但同時也含大量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膳食纖維,這些物質有助于體内尿酸的清洩作用,可以抵消嘌呤對尿酸的影響。是以,間歇期或慢性期痛風患者,适量食用蘆筍沒有問題。

當然,蘆筍除了含有嘌呤,還含有較多草酸,是以建議消費者,蘆筍焯水後再烹炒或涼拌,既可以去除部分嘌呤和草酸,還可以縮短烹饪時間,減少營養流失。但也要注意,蘆筍豐富的膳食纖維雖能潤腸通便,但過量食用卻可能導緻胃腸不适,是以一天以不超過5根為宜。

貯存

低溫冷藏鮮味長

蘆筍不耐儲存,常溫下儲存最好不超過3天。有研究顯示,蘆筍在常溫下貯藏3天就會嚴重纖維化,質地變硬。貯藏至第5天時,細菌就會大量繁殖,開始腐敗變質。而低溫冷藏能顯著抑制蘆筍呼吸作用,延緩品質劣變程序。一般來說,蘆筍最适宜的貯藏溫度應為0℃—1℃。

是以,宋弋建議消費者儲存蘆筍注意以下幾點:

新鮮的蘆筍最好盡快吃掉,如需儲存,不要清洗,用濕紙巾或吸水紙将蘆筍尾部包住,放入保鮮袋或包上保鮮膜,筍尖向上直立放入冰箱冷藏,可以防止水分流失,一般儲存一個星期左右沒有問題。

有些消費者習慣用紙巾把蘆筍包好,然後噴灑些清水冷藏,這種方式也可以儲存一個星期左右。不過,宋弋提醒,采用這種方法時,灑水不能太多,否則蘆筍可能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而變質更快。

如果購買的蘆筍量較少,也可以準備個容器裝上水,将蘆筍底部泡在水裡,同樣也能讓蘆筍再“鮮”兩三天。

答疑解惑 | 蘆筍,隐藏的“嘌呤大王”能放心吃嗎?

1.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22

2.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 - 88315438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記者/李建

編輯/裴瑩

監制/何永鵬 任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