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乳企“圍攻”光明乳業

作者:創業最前線
乳企“圍攻”光明乳業

出品 | 創業最前線

記者 | 付豔翠

編輯 | 馮羽

美編 | 李雨霏

稽核 | 頌文

作為“中國乳業第一股”,光明乳業再次交出一份不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4月底,光明乳業“姗姗來遲”的業績又沒能達到預期。2024年一季度,公司營收同比減少9.25%至64.17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減少8.07%至1.72億元。在剛過去的2023年,光明乳業營收為264.85億元,同比減少6.13%;歸母淨利潤雖然同比增長168.19%至9.67億元,但土地補償款稅前收益超4億元。

光明乳業也曾有過“光明”的過往。

光明乳業業務最早始于1911年,企業擁有百年曆史。旗下擁有“光明冷飲”“緻優”“優倍”“如實”“暢優”“健能JCAN”“莫斯利安”“優加”“牛奶棚”“光明悠焙”等品牌。

乳企“圍攻”光明乳業

(圖 / 光明乳業官微)

2002年光明乳業率先上市,以50.22億營收領跑全國乳業,彼時,其市值相當于11個蒙牛。

但自2016年起,其營收從沒有超過300億元,市值從2021年最高點的230億跌至現在的125億元。作為對比,伊利市值1779億元,蒙牛市值667億港元,光明乳業已經無法望“草原雙雄”的項背了。

随着常溫奶逐漸成為主流,一直深耕低溫鮮奶的光明乳業受到奶源和冷鍊成本條件限制,銷售半徑有限,隻能在華東地區打轉。後來即便搭建好冷鍊物流,消除了區域限制,常溫奶巨頭們也逐漸盯上低溫奶賽道,新的挑戰者層出不窮。

從2008年光明乳業“靈魂人物”王桂芬離職開始,十來年中經曆五次換帥的光明乳業,在越來越内卷的乳制品行業,正面臨嚴峻的考驗。

1、靠賣地,淨利增長1.6倍

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不少上海消費者的童年記憶裡幾乎都有這樣的場景:逐漸亮起的晨光,人聲漸響的弄堂,小小的鑰匙,輕輕一轉打開奶箱,取出裡面的光明牛奶。

作為百年乳企,光明乳業也不忘時不時幫消費者回憶一下小時候的美好記憶。比如今年年初的熱播劇《繁花》中,就多次直接出現紅牆磚上懸挂着的光明随心訂奶箱、公共汽車上的光明橫幅廣告、光明牛奶棚的蝴蝶酥等。

乳企“圍攻”光明乳業

(圖 / 電視劇《繁花》)

面臨增速放緩的業績,自2021年底黃黎明掌舵光明乳業後,後者就一直為了提振業績而努力。而營銷、跨界聯名和開發新品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光明乳業在年報中透露,将持續加大品牌和營銷投入,加強數字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與傳播,把握網紅經濟、粉絲經濟、社群經濟等新熱點,打造私域流量,提升品牌年輕化指數,把品牌、産品推廣與市場營銷緊密結合,實作精準投放,帶動公司業績增長。

或許是受蒙牛冰淇淋、瑞幸咖啡和茅台等出圈聯名活動的影響,光明乳業也開始頻繁地跨界。比如和汪裕泰合作推出龍井牛乳茶、和太極集團合作推出小霍香雪糕、與正廣和聯名推出了橙汁棒冰等。

在品牌跨界的同時,光明也在大力開發新品。2023年,光明乳業開發上市全新産品63個,包括緻優原生DHA鮮牛奶、光明輕盈UFIT即食型益生菌粉、光明暢優0腹擔風味發酵乳、光明x大白兔脆筒冰淇淋等。

乳企“圍攻”光明乳業

(圖 / 光明乳業官微)

從收入情況看,相比此前定下的320.5億元目标,光明乳業的業績依舊不理想。2023年公司實作營業總收入264.85億元,去年營收完成率為82.6%。

從具體業務來看,光明乳業旗下包括三大業務闆塊,其中乳制品業務營收230.06億元,同比減少4.5%;牧業營收17.57億元,同比減少33.47%;其他闆塊營收13.84億元,同比增長24.75%。

光明乳業表示,目标未完成主要系國内乳制品行業增速趨緩,市場競争激烈,乳制品營業收入未達預期;同時牧業闆塊受行業供求不平衡影響,飼料等牧業産品收入下降導緻。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乳業2023年歸母淨利潤為9.67億元,完成率為142.21%。但2023年光明乳業之是以超額完成利潤計劃的主要原因卻是賣地。

光明乳業表示,公司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成山路777号地塊實施收儲,在當期确認了土地補償款收入。根據光明乳業此前的公告,浦東新區政府實施收儲的成山路777号地塊,主要包含兩個地塊。兩地塊的補償款分别約為4.24億元和823.18萬元。

除土地補償款外,光明乳業2023年歸母淨利潤隻有約5.3億左右,與其此前訂下的6.8億元淨利潤目标依舊有不小的差距。

作為30年的乳業老兵,黃黎明在接任光明掌門之時躊躇滿志。但如今兩年多過去,光明乳業卻依舊面臨收入增速放緩、銷售承壓的境況。

2、老字号的發展難題

曾将光明乳業送上龍頭位置的“鐵娘子”王佳芬曾說過,“我們的主營産品一直都是新鮮牛奶與酸奶,我們的基本戰略一直強調新鮮,沒有動搖過。”

早在1992年,光明乳業就從法國引入了牛奶保鮮的概念,開始建立完善的冷藏物流。

資料顯示,光明乳業所有生産環節都在冷藏環境下(0℃~4℃)進行,為了使冷鍊在最後一公裡也能夠不中斷,光明乳業在上海建立了社群小冷庫,并為數量龐大的三輪配送車配備了保溫層和冰袋,再加上使用者的保溫型奶箱,可以讓消費者在早上7點上班前拿到的牛奶還是冷的。

依靠超前的冷鍊物流,光明乳業在華東地區實作送奶到家,并成功于2002年登陸上交所,成為“中國乳業第一股”,當年營收突破50億元時,伊利和蒙牛還是邊陲小鎮的區域品牌。

但随着時代的發展,“新鮮”在成為光明乳業核心競争力的同時,也逐漸成為束縛其向全國發展的鐐铐。

此前鮮奶消毒技術主要是巴氏滅菌法,用72℃-85℃的溫度滅菌15s,可以幾乎在不破壞牛奶營養的前提下,消滅生牛乳中有害的病原,但巴氏奶的保存期限為5-7天。這也讓鮮牛奶受到奶源和冷鍊成本條件限制,導緻銷售半徑有限,隻能在奶源地約300公裡範圍進行快速配送。

于是,光明乳業的低溫鮮奶受制于冷鍊鋪設成本和運輸距離等,先天在規模效益上就輸常溫奶一截,隻能在華東地區打轉。

反而是伊利、蒙牛在2003年開始發力的常溫奶,因為經過了100多度的高溫加熱,雖然營養減少、口感變差,但保存期限卻能長達6到12個月,不僅适合長途運輸,成本也隻有低溫牛奶的四分之一。殺菌技術的疊代,也順利讓常溫奶進入全國管道快速鋪設階段,從三四線城市到超一線都強勢進攻。

于是,2003年,伊利迅速超越光明乳業成為市場龍頭。2004年,光明乳業被蒙牛超越。

經曆二十餘年發展,光明乳業一直在為了突破品牌區域限制而努力。

據官網資訊,光明乳業目前擁有28個牧場,17家乳品加工廠,旗下的領鮮物流已在全國設立65座綜合物流中心,倉庫總面積超17.2萬平米,日配送終端網點達5萬餘家。公司産品及管道遍布上海、華東、華中、華南、華北、西南、西北等地區。

然而從消費端看,使用者對品牌的感覺較企業的物流布局還是慢了半拍——上海地區依舊是光明乳業的大學營,而在大學營之外,光明乳業的品牌效應仍有提升空間。

出生在上海的北漂李梅向「界面新聞·創業最前線」表示,光明乳業的低溫奶是上海人認準的品牌,她去商超也會隻找光明牌的牛奶,“而且在我記憶裡,家附近的便利店,五排冷櫃,光明乳業的産品能占據近三分之一的區域。”

但來到北京工作的李梅發現,在北京的便利店,還是三元、伊利和蒙牛更強勢一些,“想要買光明乳業的産品,還要去店裡仔細‘搜尋’一下才行。”

「界面新聞·創業最前線」在河北某商超走訪也發現,光明乳業的鮮奶和酸奶也隻能占據冷櫃裡的一列位置,而與它相鄰的君樂寶能占據六列。

乳企“圍攻”光明乳業

(圖 / 光明乳業在冷櫃上的産品)

事實上,從2022年開始,光明乳業的外地市場營收就出現了負增長态勢,同比下滑5.07%;2023年,外地市場收入117.15億元,同比更是減少了13.30%。

顯然,紮根上海的百年乳企光明乳業,如何走出上海、走向全國,依舊是個問題。

3、圍攻“光明頂”

近年來,“得奶源者得天下”的理念深入乳品行業,疊加2018年之後,由于原奶價格進入上升周期,國内興起了新一輪牧場建設熱,奶牛養殖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但在2022年下半年開始,消費者對奶制品的需求增長緩慢,而原奶産能卻持續增加,導緻供需失衡。這種供需失衡使得奶農面臨着原奶積壓的風險,進而不得不以低于成本價的價格出售原奶。

目前,生鮮乳階段性過剩,價格繼續下行。農業農村部市場與資訊化司釋出資料顯示,2024年1月,生鮮乳價格略跌,奶業主産省生鮮乳收購價每公斤3.65元,環比下跌0.5%,同比下跌11.2%。

上遊成本降低,部分中小乳企采購了低價散奶後,所生産産品憑借低成本優勢在終端市場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行業内卷嚴重。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頭部乳企強調健康标簽,同時定價較高,将“無添加”“奶中貴族”“高端奶”的低溫奶,作為乳企發展的第二增長曲線。

蒙牛乳業成立鮮奶事業部,推出品牌“每日鮮語”;伊利股份創立了金典鮮奶品牌,正式進軍低溫牛奶領域;雀巢也推出了首款冷鍊鮮牛奶——它們利用既有優勢向光明的鮮奶大學營發起圍攻。

對于核心業務持續迎來新的挑戰者,光明乳業公司管理層曾在2023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從行業趨勢來看,新鮮牛奶品類近年來較快速擴張,是乳品行業被看好的細分賽道。“作為乳品行業‘新鮮’的建設者與倡導者,光明乳業‘危’與‘機’并存。新鮮牛奶是光明乳業發展的底闆,必須保持行業第一的地位。”

乳企“圍攻”光明乳業

(圖 / 光明乳業官微)

但在衆多競争對手的圍攻之下,光明乳業想要保持這一目标并不容易。

“之前低溫奶就那麼幾種,光明、三元、完達山等,現在鮮奶展櫃越來越大,品牌也越來越多,但光明乳業的位置已經越來越小了。”河北固安某商超的液态奶區促銷員劉涵告訴「界面新聞·創業最前線」,主要原因是“賣不動”,光明乳業的促銷力度不如其他品牌,“消費者嫌貴。”

劉涵表示,現在品牌們都在打促銷戰。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可以看到液奶、酸奶、奶粉等品類降價銷售,多買多減。

市場上蛋糕有限,但搶食者衆。如今,雖然光明乳業利用在華東的區域和管道優勢尚能堅守一段時間,但在大學營之外開拓業務難,也意味着其他區域市場正在被更多對手占據。

事實上,頭部乳企鮮奶業務捷報頻傳——2023年,伊利金典低溫鮮牛奶系列零售額較上年增長了54.6%;新乳業2023年液體奶收入97.6億元,同比增長11.2%,主要與其近年來采取的“鮮活+創新”戰略調整有關。

而光明乳業大學營的銷量卻陷入增長瓶頸。2023年,其在上海市内營收71.12億元,同比減少4.13%。

在業績下滑、管道銷量不佳、域外擴張不及預期、同業競争加劇等多方壓力下,留給光明乳業重整旗鼓的時間似乎不多了。

*注: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于VRF協定。文中李梅、劉涵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