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念舊惡非常重要

作者:雪漠禅壇

生活中,我們如何讓自己的朋友越來越多?如何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在《論語》中,孔子專門講了伯夷叔齊的故事。孔子說:“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位王子。相傳孤竹君遺命立三子叔齊為君。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未繼位。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馬谏阻。武王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這就是伯夷、叔齊留給後人的故事。

伯夷、叔齊是賢人。為什麼擁護他們的人越來越多呢?因為他們不念舊惡。不念舊惡就是,别人做了對不起他的事情,他也不記得、不在乎别人對他的不好。曹操就是一個不念舊惡的人,是以他的朋友很多,猛将如雲,謀臣如雨。在生活中,隻要做到這一點,那麼我們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

瓦崗寨是隋朝末年著名的瓦崗軍起義發生地。寨主翟讓是個大老粗,但講義氣,像《水浒傳》中的晁蓋。他剛開始團結了一大批英雄,日漸成型,後來李密的到來使瓦崗軍發生了質的變化。李密是有勇有謀之人,很有智慧。他策劃了幾次大的活動之後,讓瓦崗寨聲勢大振。翟讓非常大度,就把瓦崗寨的寨主讓給李密。但李密心胸狹窄,覺得翟讓把寨主之位讓給他,他肯定還會奪回去,于是先下手為強,在一次宴會上,李密安排人将翟讓一刀砍死,同時還殺掉了翟讓的幾個部下。

當我看到這一情節時,我就知道李密這個人不行。為什麼?沒有人敢對他好了。後來,瓦崗寨的英雄們的心就涼了。再後來,瓦崗寨的英雄分為兩撥人馬,一撥投了李建成,一撥投了李世民。李世民心胸寬廣,他的勢力最為強大。當時,魏征一直協助李建成,他說,一定要把秦王殺掉。殺不掉的話,我們的生命都會有危險。但李建成心慈手軟,一直下不了手。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就把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給殺掉了。後來,李世民見到魏征後,就質問魏征為何要離間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魏征說這都是形勢所迫,如果當時李建成聽取了我的意見,也不會有今天的這個下場。就這麼一句話,李世民就對魏征高看一眼,覺得魏征是一個正直之人,就重用了他。後來,李世民和魏征還成就了一段“明君直臣”的佳話。

不念舊惡非常重要。永遠不想别人對自己的不好,永遠想别人對自己的好。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不念舊惡?

第一,顧全大局,有容乃大。

這一點,紅色文化稱為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四平戰役中,解放軍損失非常慘重,而指揮戰役的國民黨将軍陳明仁,後來和平起義,不戰而降,成了共和國的開國上将,這就是既往不咎,不念舊惡。

老子講“大制不割”,就是我們要有一種大局的觀念,做任何事情,要注重結果,不要注重情緒。而念舊惡,會有不好的後果:第一壞事;第二壞人。壞事就是,如果我老是耿耿于懷一些不好的東西,那麼遲早會壞事,會有搗蛋,你什麼都做不成。壞人就是,把一個可能成為朋友的人推成你的敵人,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違緣。

不念舊惡,就是從内心明白對方的惡隻是一種情緒,已經過去,不要執著。而且對方的惡,在我們心中認為是惡,但在對方心中不認為是惡,因為角度不一樣。

曾經有人說,雪漠這個人不好。當朋友把這個消息傳給我的時候,我說,我本身就不行。我不能說他對或錯,因為他認為我不行,我肯定在某個方面不行,他不會說我寫文章不行。他會說,雪漠對朋友不好,對同學不好,對親戚不好。那肯定不好,因為他認為的不好,并不是我認為的不好。他認為,雪漠不和我們喝酒,不好。肯定不好,我本身就不和他們喝酒。比如,過去朋友搬家、蓋房,别人都去祝賀,我不去祝賀,大家就覺得我不好。這是對的。為什麼?應該去,但是我沒有時間,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一般的應酬我都不會參加。是以,他們說雪漠不好,就肯定是不好;說不行,那肯定是不行。就這樣,全然接受别人對你的評價,全然接受命運對你的禮物,全然接受世界上的一切,不去争辯。

第二,後果重于是非,和諧高于争執。

我們要明白,所有的後果源于細節,所有的災難源于小人。無一例外。我們的生命中很多麻煩源于小事,許多大禍源于細節。

有一次,一個國王款待大臣們,其中有一個大臣得罪過他,令他很不高興。于是,宴會上每個大臣的面前都有一鍋肉、一雙筷子,但唯獨這個大臣面前沒有擺放。大臣問國王,為什麼沒有我的?國王說,今天就沒有你的。大臣聽後很不高興,就說,你不給我,我偏要吃。然後,他用指頭在君王的肉湯裡沾了一下,放到嘴裡嘗了起來。君王很生氣,提着寶劍就去殺他,大臣就逃走了。逃走之後,大臣覺得君王不會善罷甘休,于是召集了自己的死黨,索性就把君王殺了。這就是一點點情緒,導緻了殺身之禍。是以,我們永遠記住一點,後果是最重要的,和諧是最重要的。

和為貴,重和解,這是中華文明的特點。為什麼中華民族中出現和呢?因為早年的中華民族以打冤家為主,你殺我,我殺你,互相屠殺,幾乎所有的時代,所有的地區,都發生過打冤家的流血事件。早年的藏區還是這樣,時常會打冤家。是以,藏文化非常有意思:一方面信仰佛教,倡導不殺生;另一方面注重複仇。比如,我在小說《我知道你是誰》中,就寫到了藏地的打冤家,互相撕殺,最後殺得一塌糊塗,不得安甯。當然,在漢地也有這種情況。後來,人們覺得這樣殺來殺去,是不可以的,誰都過不好日子。冤冤相報何時了?于是,一些地區就出現了和。因為和解,互相之間的仇恨、恩怨等,也就慢慢化解了,社會就出現了一種和諧。

那麼,我們和朋友之間,如果有沖突之後,一定要重和解,不念舊惡。在西部的農村,很多婦女聚在一起就會“嚼舌頭”,叽叽咕咕喧談,像《大漠祭》裡說的,無非就是些東家長西家短三個和尚五隻眼的事。我每次回老家的時候,一些老太太也會唠叨這些,于是我就會笑,聽起來也很有趣。那麼,老太太為什麼喜歡唠叨這些事呢?第一念舊惡;第二需要宣洩。是以,當我們聽到家裡人或朋友說這些的時候,一定要明白他是在宣洩,宣洩過去的那些不愉快。當然,宣洩也是念舊惡,念舊惡已成了他的一種本能。

同時,中華民族重調停。通過雙方的調停,達成一種和解,這是非常好的。還有和稀泥。就是兩者之間出現一個和稀泥的人,不談是非,不談誰對誰錯。涼州人就是這樣,兩家有了沖突,一喝酒,中間人就說,算了算了,再不提這事了。這就是不念舊惡。最高明的政治家最善于和稀泥。比如,兩國就某地發生争端,一方就說,讓我們放下争端,共同開發,把這個難題留給後代吧。這就是一種和,非常了不起。

還有一種和事佬。所有争端的結果,無非有兩種:好的和不好的。現在,我們認為和事佬不好,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為是很好的,這屬于積德的一種方式,就是不糾纏過去,避免冤冤相報。當我們以曆史的眼光來看一些問題時,就會發現,現在不好的東西,未來不一定不好。是以,中國的正義觀中,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君子和而不同等,都是中國文化所提倡的和的精神。

第三,不背後談論是非。除了工作上的評判,或培養人才之外,其他時候不談是非,尤其不談跟自己無關的人的是非。

過去,有個作家在雷達老師面前說雪漠壞話的時候,雷達老師說,我和雪漠認識二十年了,從來沒有聽他說過哪個作家的壞話。對嗎?對的!我永遠做好自己。口不臧否人物。

太陽如何對待我們,那麼我們就如何對待世界。太陽不會因為你贊美它一句,就多照耀你一下。太陽也不會因為一隻狗朝它吠叫了幾聲,就不照耀它了。那麼,何以報德?像我,做不到以直報怨,但也不是以德報怨,我是随他去,做好自己。這一點,我和孔子、老子不一樣。老子是以德報怨,别人對自己不好的時候,以自己的德行來報怨。我是做好自己,全然不在乎,永遠對别人好。

不提不想不說不念不在乎,這就是雪漠對待世界的 “五不”。朋友來了,珍惜一切;朋友走了,就祝福他;下次碰到之後,仍然珍惜。在自己的世界裡,當下最重要,那麼做好每一個當下,也就做好了一生。

——2021年7月11日寫于武威雪漠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