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和我的祖國】何承偉:我和我的三次現場會

作者:蕭峥向你展示了潮流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雷雅妮

何承偉從衣櫃深處掏出3個鼓鼓囊囊的黑棕色公文皮包,刻畫着歲月痕迹的包身上,“蘭州鐵路局武威鐵路分局”11個大字依然清晰。

包裡沒啥值錢的物件,卻藏着他的“青春”——厚厚幾沓榮譽證書撐得皮包表層順着紋路綻開,拉鍊隻能半拉半掩着。一同退休的老夥計總說,何承偉是嘉峪關工務段各個年代“先進工作者”榮譽的“大收藏家”。

【我和我的祖國】何承偉:我和我的三次現場會

何承偉工作期間獲得的榮譽證書。

1949年7月1日,中國共産黨成立28周年之際,四川省射洪縣一處小村莊迎來一個新生命,父親為了慶祝這一時刻,為呱呱墜地的嬰兒取名何承偉,意為“傳承偉業”。3個月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襁褓中的何承偉成為與祖國共同成長的一代人。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何承偉早已滿鬓斑白。

1970年,駛過蘭新線的蒸汽機車時速不足80公裡,車少速度慢,線路養護的強度并不大。同年,21歲的何承偉扛起洋鎬、走上線路,成為嘉峪關工務段養路工區的一名普通勞工。

養路工作一幹就是幾十年,腳下的鐵路線每年都有新變化。何承偉說,就像自己經曆的三次現場會那樣,次次都有新挑戰。

【我和我的祖國】何承偉:我和我的三次現場會

何承偉在現場會上作報告。

1971年,原玉門工務段嘉峪關至鏡鐵山支線返修橋領工區成立新二工區。上世紀70年代,工區的餐桌上花樣并不多,一笸籮苞谷面饅頭配上幾個簡單素菜,能夠維持職工半天的體力。

“新來的小何給大夥兒做飯吧!”工區到線路的8公裡土路,何承偉肩上的扁擔随着深一腳淺一腳的步子左搖右晃,一頭挑着饅頭,一頭挑着水。工友們吃飽了繼續幹活,他就要盡快返程,回去繼續準備下一餐……人人都說二工區的饅頭軟,菜又香,炊事員何承偉功不可沒。

領工區内部開起了現場會,着重表彰何承偉,這是他第一次站上榮譽台,大家紛紛豎起大拇指:“小何這小夥子,真不錯!”

1982年,已是領工區工長的何承偉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二次現場會,嘉峪關工務段舉辦表彰大會現場,邀請他向大家介紹高品質線路養護的寶貴經驗。

那一年,蘭新線玉門至疏勒河區段上的軌枕還是木質結構,承載力不足、易腐蝕等問題層出不窮。遇上低溫天氣,路基沉降更為嚴重。在規定的作業時間内,何承偉帶領職工入護網、上線路,有的放矢精準解決線路病害,線路養護工作完成度在全嘉峪關工務段考核中排名第一。

時隔30年,何承偉走上線路,看着腳下水泥軌枕感慨無限:“日子一晃,火車都開到每小時350公裡了,速度快到要用水泥軌枕來承載鐵軌。”

和第三次現場會的故事,是1986年。

【我和我的祖國】何承偉:我和我的三次現場會

1986年,蘭州鐵路局上下齊抓線路裝置水準優良率。何承偉所在的機械化維修工隊至少要保證每月8公裡線路養護全部達标。

作為領工員,指派任務、完成任務、檢查任務完成度……每一個環節容不得半點馬虎。工友們都說,遠遠望去奔跑線上路上操着大嗓門指揮作業的,準是何承偉。

驗收的那天,何承偉所在工區超額完成名額,取得了每月12公裡優良率的好成績。西甯、銀川、武威、蘭西,甚至是蘭州鐵路局工務處,紛紛邀請何承偉前去現場作報告。

那個月,他過了一把“明星”瘾。

“當年對鐵軌病害段的置換,是最累的活。當時機械化程度不高,需要人工拿着鋸齒徒手鋸鋼軌,一段鋼軌鋸下來,磨了一手的水泡。”

如今,養路工作的機械化程度大大提高,鋼軌的連結采用焊接技術 ,切割鋼軌也用上切割機,一分鐘就能“切除”病害軌道。列車運作的平穩度大大提升,旅客乘車的舒适度也更高了。

【我和我的祖國】何承偉:我和我的三次現場會

何承偉組織成立業主委員會。

“小何這小夥子不錯,找他準沒錯!”從前在嘉峪關工務段,有困難找小何,成了大家的默契之舉。

“有困難找何叔,有他在,準沒錯!”如今,退休後的何承偉依舊選擇活躍“一線”。成立業主委員會、辦快遞站,暖氣不熱、屋頂漏雨、垃圾管理……在嘉峪關市珏洋小區,已經75歲的“萬能何叔”,能幫大家做的事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