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夏津锔瓷匠王劍鋒——“複活”破碎的瓷器

作者:嘿回憶
夏津锔瓷匠王劍鋒——“複活”破碎的瓷器

王劍鋒專心锔瓷

□本報記者 蘆瑞瑞 本報通訊員 鄧美平 霍啟志

找碴、清理、制釘、打孔、補漏……5月5日,記者來到夏津縣金都花城小區,焗瓷匠王劍鋒正在家裡忙碌着,經過6個小時的精工細作,一件破損的紫砂壺在他手中“破鏡重圓”。

濟物利人乘造化,彌縫補缺代天工。锔藝,跨越千年,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匠人們通過找碴對縫、定位點記、打孔锔釘等環節,讓一件件破損的瓷器恢複原貌,煥發神采,演繹别樣的“完美”。

夏津锔瓷匠王劍鋒——“複活”破碎的瓷器

王劍鋒今年40歲,是國網夏津縣供電公司的一名職工,他的祖輩是銀匠,當年開了一家銀樓,名為福祥号。除了打制金銀首飾,也會通過锔藝修複一些價值較高的瓷器。他從小就經常看到錘子、銀焊片等老物件,爺爺也會不時提起一些锔瓷手藝。

2005年,老宅翻修時,發現一隻舊青花碗,碗身的裂紋處嵌着幾十個特制锔釘,爺爺告訴他這些裂痕是他的曾祖父锔好的。他用舊青花碗盛滿水,滴水不漏。還發現一杆大秤,立起來2米多高,秤身刻有“福祥号”印記,王劍鋒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決心學習傳承這門手藝。

爺爺年歲已高,多年不曾锔瓷,能傳授的知識有限。王劍鋒苦心鑽研,學習捧瓷(把瓷器碎片重新拼合綁上麻繩)時,一度讓他傷透腦筋。他按照捧茶壺的方法捧茶碗,家裡的茶碗被他偷偷砸了個精光,卻怎麼也捧不起來,接連一個月的失敗令他十分沮喪。一天夜裡,他輾轉反側,無法入眠,突然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茶壺口小肚子大,從上面綁麻繩,兩股繩越擰越緊,受力點從四周向内收,自然沒問題;茶碗口大肚子小,還用這種方法必然碎裂,應該從下邊綁繩。”鑽了牛角尖的王劍鋒終于撥雲見日。

要想锔的器物滴水不漏,必須心手一體,全神貫注,精準把握每個環節,做到環環相扣。锔瓷最難的一關要數打孔,鑽深了穿透壺壁,破壞壺體,造成新的漏水,鑽淺了锔釘容易脫落。王劍鋒曾經锔過一隻朗紅茶盞,胎身厚度僅有2毫米,身上打了十幾顆锔釘,打孔難度可想而知。

夏津锔瓷匠王劍鋒——“複活”破碎的瓷器

锔瓷不僅程式繁瑣,對工具要求也極高。最緊要的工具就是鑽,正所謂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其次是锔釘,锔釘分為金、銀、銅、鐵等種類,樣式有柳葉釘、米粒釘、魚脊釘等,大小可分500餘種。光一顆小小的锔釘,做起來就得七八道工序。

随着锔藝不斷提高,先是親戚朋友找他,後來,省内外很多人慕名前來。有人希望交學費拜他為師,但他卻說,高山流水遇知音,不用交學費,锔瓷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随時電話溝通,一定知無不言。

“锔藝,修複的不僅是裂痕,更是記憶和情感。”在王劍鋒看來,锔好的器物已經超越了實用功能,獨特的文化審美價值為其注入一道有色彩的靈魂,助其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