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君未歸期未有期!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小滿老豆

五代十國時期,有個美好的故事,吳越王錢鏐料理完繁忙的政事後,欣賞到鳳凰山腳下已經桃紅柳綠、萬紫千紅的風景,頓時想起已經和回娘家小住的夫人吳氏多日不見,于是提筆寫下一封書信托人帶去給夫人,信中寫到很想想念她,卻又留言“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這麼頗有技巧的語言,讓夫人吳氏甚是感動,此事傳開後成為佳話。後來,這句話演變成一個丈夫對妻子深沉内斂的愛,一百多年後的蘇轼還依此典故作詩《陌上花三首》,說吳人(即吳越王所管轄的區域)用其語為歌,含思宛轉,聽之凄然。“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意思即田間阡陌上開滿了鮮花,夫人可以慢慢欣賞花,不用着急回來,原本吳越王是非常想念夫人而急切的想催她早點回來,但是卻正話反說,說緩緩而歸。這個美好的佳話,真實與否無關宏旨,它讓我們了解更多的是,語言表達是非常講究技巧的,漢語言體系中,正話反說是最為常見的言語技巧,尤其是漢語口語,乃至需要結合上下文背景及說話的語氣去了解,其本質上是人們在表達内心想法時宜避免直言不諱,直言不諱容易讓人心裡不舒服,而智慧之人通常都會委婉說辭。

在詩詞文學中,婉轉隐晦的表達作者思想感情是非常多見的,猶如吳越王錢鏐的“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這句話的核心字無疑是歸字,即傳回的意思,從外面回來之意。歸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及金文,其原來的本義是指女子出嫁,後出嫁義引申為傳回義,古人認為女子出嫁說明該女子有了歸宿,是以進一步引申為歸宿之意,其成語如無家可歸、歸心似箭等,都是指傳回之意。在詩詞中,歸字算是出現頻率較多的字,其寓意往往是很久未傳回的狀态,猶如“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之言,意味着錢鏐的夫人吳氏久去未返,漢代《十五從軍行》中的“十五從軍行,八十始得歸”、南北朝《木蘭辭》中的“将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李白邊塞型詩篇《關山月》中的“戍客望邊色,思歸當苦顔”等,“歸”字的背後都含有“久去未返”之意,孟郊歌頌母愛的名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更是直白的诠釋了其蘊意。唐詩系列裡面,有一種類型名為閨怨詩,這類詩大多描寫少女少婦在閨閣中的憂愁和怨恨,有些憂愁的源頭便是思念久久未歸的丈夫或情人,如中唐詩人權德輿脍炙人口的名作《玉台體》,晚唐詩人李商隐的代表作《夜雨寄北》亦相似,詩句中歸字皆有特色韻味,屬于必推薦讀之作。

視訊加載中...

《玉台體》

(唐)權德輿

昨夜裙帶解,今朝蟢子飛。

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

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君未歸期未有期!斜風細雨不須歸!

首次見識到這首精彩的五言絕句,是通過網絡短視訊刷到的,台灣學者蔣勳在傳授中國古典美學時講到,賞析唐詩需要嵌入生活中去的,也即說這首詩生活帶有濃厚的唐代生活氣息,得益于網絡的宣傳,有幸見識到這首詩,尤其是“鉛華不可棄”尤為喜歡。這首詩雖簡短,要掌握這首詩的妙處卻需要注解,首句“昨夜裙帶解”,女子晚上休息,丈夫不在家時,裙帶去莫名的自行解開了,這裡是很懸疑的一句,很可能是女子睡覺時很想和丈夫溫存一番,女子不由自主的解開裙帶,第二句“今朝蟢子飛今”,古代見到蟢子飛時,被視為喜樂的征兆,前兩句都是喜兆的描寫,也是非常暧昧的藝術手法,把女子思念丈夫的急切之情展現的生動傳神,令人玩味無窮。第三句“鉛華不可棄”,鉛華即女子的化妝品,話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盡管沒有人欣賞自己或是愛自己,也要精心裝扮一番,表現出自己愛自己的樣子,而精心打扮便是女子愛自己的直覺展現,女子裝扮不僅僅為了取悅他人,更重要的是取悅自己,去延伸這句話的深刻意境,則是哪怕人生處于最為荒涼無助的時候,也得把自己整得漂漂亮亮的,這句話或許适合送給那些處于低迷抑或不愛裝扮的女子們。第四句“莫是藁砧歸”則用到典故了,藁砧即今日切菜剁肉的砧闆,常出現在詩詞中,是古語中對丈夫的隐喻,這句詩大意即莫非是丈夫要回來了。學者蔣勳講解這句詩時,提到他小時候常在眷村裡找朋友玩,時常聽到有婦人拿着菜刀剁砧闆時嘴裡常念叨“殺千刀的”,蔣勳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形象的講解藁砧為何隐喻成丈夫,更說到這首詩需結合生活經驗去體會,意境韻味自會不言而喻。

古代女子主要主内的背景下,夫妻鬧别扭吵架後,丈夫一般是甩門而出,而獨留妻子屋内哭哭啼啼,但是必做的家務依然是妻子在操持,到做飯時,把肉菜放在砧闆上,也即古代的藁砧上,妻子拿着菜刀在剁肉時,會習慣的在嘴裡念叨道“你這個殺千刀的,我剁死你”,這首詩第四句所蘊意的生活氣息便是如此。其實早年在鄉下農村時,鄉下的孩子見識過母親或者伯母嬸嬸在廚房準備飯菜時,經常一邊切菜剁肉一邊唠叨丈夫的不是,甚至開罵,結合該詩的注解,對這首詩的韻味自會宛然一笑。這首詩作者巧妙的抓住了女子思夫的狀态,通過生活化的語句對其進行渲染,将女子的思夫之情含蓄的呈現出來,對丈夫是否歸來卻不留筆墨或伏筆,留給讀者去自行遐想詩中的未盡之意。這首詩最為值得銘記的一句為“鉛華不可棄”,這句話好比女子的内心獨白,悄然的描繪出“豈無膏沐,誰适為容”的思想形象,拿到現代來講,可用來鼓勵女子為悅己者容,更重要的是寓意愛自己,将自己最美形态展現出來。以閨怨情調為主《玉台體》系列組詩無疑是權德輿的代表作,猶如“昨夜裙帶解”這首,引用了裙帶解、蟢字飛等生活中不經意的生活細節,刻畫出女主人公内心深處的思夫情感,寫的情感真摯且樸素含蓄而,俗不傷雅且耐人尋味。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權德輿作為中唐時期的宰相、詩人、文學家,是曆史上少數去世後谥号為“文”的臣子,是以又稱他為權文公。在仕途上,權德輿仕宦顯達,曾執掌文柄和廁身宰相高位,名重一時,很多當時社會文人名流投其門下,政治上主張德政和法治結合,嚴懲貪官污吏和減輕群眾稅賦等,受到當時士大夫階層的認可和後世的贊賞。權德輿不僅是中唐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述豐富,當時頗有盛名的文學家詩人,韓愈更是贊賞稱道他“行世祖之,文世師之”,然後曆史名氣卻遠不如韓愈。韓愈的曆史名氣主要源自他被後世文人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且著有多篇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文章,如《師說》和《馬說》等,《祭十二郎文》亦是代表作之一。魏文帝曹丕曾言道,文章乃不朽之盛事,也即好文章可以名垂千古,這對于一些文學家的确是做到了,如一代文宗韓愈以及著名的大詩人李白杜甫等,權德輿未能名垂千古,或許是他的詩文不敵韓愈,盡管他們曾經都是文學大家,都獲得最高等級谥号的單字“文”。

視訊加載中...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未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君未歸期未有期!斜風細雨不須歸!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隐的代表作,此詩是作者給人家的回信,有學者考證此詩是作者寫給妻子王氏的,也有認為是寫給友人的,由于年代久遠,沒有确切的考證,從其内容來看,詩意情思委屈,纏綿悱恻,大機率像是寫給妻子的,倘若是寫給友人的,基友情節明顯,而且未免纖弱過于細膩柔媚,預設此詩是作者寫給妻子的回信,便有利于解讀此詩意境。對于李商隐而言,非常遺憾的事情是,作此詩時,妻子已不幸病故,是以甚至會有人牽強的将此詩賞析為悼亡妻子的詩,也有人考證得出,李商隐作此詩時是已經獲悉妻子亡故的,是以此詩是回複位于北方的長安友人的,總之尚無權威的考證定論,莫衷一是,全憑讀者按情感傾向去賞析,然而這首詩背後的纏綿故事,應受許多重感情的讀者喜歡。

這首詩首句“君未歸期未有期”是一問一答的寫作手法,您問歸期,但是無法給出确切的歸期,這句表現出作者仕途羁旅中的愁緒和不得歸家的酸苦。接下來的第二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一般現在時,通過描寫近來連夜大雨,淅淅瀝瀝已經漲滿了秋池,道出作者自己在巴山的生活情景和秋思之情。第三句“何當共剪西窗燭”是生活中場景的描寫,蠟燭是古代夜裡照明的主要方式,點蠟燭時需要時不時的将燒焦的燭芯剪斷,以便蠟燭點的更亮,是以這句詩的意思是期待一起剪蠟燭燈芯,非常像是情人之間的生活場景,也因為這樣纏綿的生活情景的描繪,讓許多人認定這首詩是寫給妻子的,不過也有讀者認為,基友之間也是可以共剪燭芯。第四句“卻話巴山夜雨時”是将來時,與第二句相對應且複用“巴山夜雨”,一般來講,詩句中應避免使用重複用詞,然而李商隐别出心裁,重用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之辭,構造出一般現在時和将來時的時态對比,巧妙的表現出詩人濃郁的相思之情,令人蕩氣回腸。

李商隐之詩習慣性帶有隐晦朦胧的感覺,同比李杜詩篇而言,或者對比同時期的杜牧來說,他的詩着實讓人費解許多,或許是因為朦胧詩的特質,隻可意會的意境,頗受多情重義的讀者喜歡。李商隐另有一首思歸、盼歸的詩《端居》中寫到“遠書歸夢兩悠悠,隻有空床敵素秋”,同是表現客居他鄉思念親人的作品,在雨夜裡輾轉反側難以入眠,難免徒生愁緒,尚未獲悉親人音訊的李商隐,唯獨在思歸的夢中尋找慰藉。唐代詩人王灣在旅途停泊北固山時感歎“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盼望被北宋朝廷扣留的弟弟能夠傳回的詞人李煜寫到“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南宋滅亡之際,南宋官員蔣捷,面對旅居他鄉徒增愁緒時說“何日歸家洗客袍”,這些也是思歸、盼歸的優秀詩篇,同樣可讀。

或許是因為古代文人長期面對羁旅生涯、戍衛邊疆、客居他鄉等生态,造就了很多人萌生思歸、盼歸的情愫,如上面提及的“将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便是講述在邊疆戍衛國家的将士,十年或許才有得傳回家鄉一趟,甚至更為凄涼的是少年出征到耄耋老年才得傳回,1949年潰退到台灣的士兵便上演過“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凄涼世事,而相當部分人則是魂斷他鄉。權德輿的這首《玉台體》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是有關思歸、盼歸的佳作,前者是妻子思念丈夫歸來,後者是丈夫想念妻子或者思念親友而期待歸家,都是簡短的絕句,紙短情長,用最簡潔凝練的語言刻畫出最長情的思歸愁緒,自是思歸、盼歸詩篇中的佳作,對于長期與親朋好友分隔兩地的讀者而言,細細品讀不啻為一種精神慰藉。

在閨怨風格詩中,有時候閨怨即歸怨,怨久久未歸,這也可能是中文同音字裡的博大精深之處,“歸”字在詩詞裡僅僅表示歸來也是常見的,如清朝詩人高鼎賦詩寫到“兒童散學歸來早”,它另有一種常見的寓意,指士大夫回家隐居不再做官,如陶淵明詩作《歸園田居》中寫到“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作為士大夫階層,無需稼穑之事,而陶淵明卻帶農業工具鋤頭而歸,必然是他辭官退隐後才有的。陶淵明是中國曆史上首位田園派詩人,江西曆史上的首位文學巨匠,被譽為隐逸詩人之宗,其代表作《桃花源記》一度視為士大夫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象征,被視為隐士的精神追求,他的詩作《歸園田居》曾是中學生必學的詩篇。曆史上辭官退隐的士大夫不少,例如素有梅妻鶴子之稱的林逋(宋仁宗賜谥“和靖先生”,世稱林和靖),唐代詩人張志和也曾經因為宦海沉浮和感慨人生無常而辭官歸隐,辭官之前便有了歸隐想法,還曾賦詩《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飛》表達出他的内心向往。

張志和在仕途上曾有輝煌的經曆,在安史之亂前,就曾得到當時太子李亨的賞識,後來李亨在安史之亂後登基稱帝後,擢升張志和并采用他的計謀獲得了一定的成功,是以被擢升為大将軍享受正三品待遇,就純講待遇而言,這可和當代省部級相當,是以張志和有平步青雲的時刻,然而後期政局的動蕩和藩鎮割據的影響,張志和逐漸脫離了廟堂權力中心,便有了後期歸隐田園的經曆。在仕途上遭遇挫折,不得不選擇辭官歸隐,或者覺得自身才能已經不再得到重視,萌生退意或是在波谲雲詭的官場中抽身,不失為平穩着陸的好退路,總比那些眷戀官場而卻最後被清算的強百倍。著名書法家顔真卿任湖州刺史時,歸隐狀态的張志和前往拜谒,時值暮春季節,桃花盛開胡泊水漲,鳜魚肥美,他們便唱和切磋文藝,而這首《漁歌子》便是這時候成品的佳作。《漁歌子》成品的次年,遺憾的是張志和便因落水而亡,而且他的這首作品也經曆過散失,好在被後來的黨争領袖李德裕訪得之并記載下來,一時唱和者甚衆并流傳至今,且影響到後世的文人,尤其是北宋時期蘇轼和黃庭堅等文學家特别推崇該作,甚至就此作延伸創作新品。

視訊加載中...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飛》

(唐)張志和

西塞山邊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君未歸期未有期!斜風細雨不須歸!
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君未歸期未有期!斜風細雨不須歸!
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君未歸期未有期!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這首《漁歌子》描寫了江南水鄉春夏之交漁夫垂釣的情境,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白鹭象征生活的閑适,前兩句描寫白鹭在山前自由的翺翔,襯托漁夫的悠然自得,正是桃花盛開時,掉落在潺潺流水中,江水裡的鳜魚長得正肥,表明漁夫可捕到豐厚的鳜魚,渲染漁夫生活環境的得意,漁夫生活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中,又能嘗到釣魚的生活樂趣。第三句“青箬笠,綠蓑衣”,這種景象或許在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譽的桂林,還能見識到,而古代漁民則是再正常不過的生活情景,尾句“斜風細雨不須歸”,即為了捕捉到肥美的鳜魚,不在乎微風細雨時的不利影響,不必為避雨而急急忙忙傳回家,用語生動的呈現了漁夫閑适自由的生活情趣。作者大緻的概況了漁夫垂釣的生活場景,将秀麗的江南水鄉風光融入到理想化的漁夫生活中,進而表達作者熱愛自然的情愫,呈現出作者對悠閑自由生活的美好向往。第二句中“桃花流水”,一般是用來形容春日美景,有時候也比喻男女之間的美好愛情,大詩人李白曾在其作品《山中問答》裡寫到“桃花流水窅然去”,便是指自然美景幽深遙遠,張志和采用此詞語賦詩,便是說明他傾心于鳜魚肥的美景之中,貼合他辭官退隐後的心境,自是在斜風細雨中不用着急着回家。

以上三首歸字詩詞,盼歸、思歸抑或歸隐,都是歸字常見的組詞,亦是在詩詞中常見的基本義,最為人們所熟悉的作品莫過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盡管它所表達的蘊意曾經讓學子們摸不着頭腦,其次是張志和寓意歸隐田園美好生活的《漁歌子》,權德輿的盼夫歸詩獻給不愛修邊幅的女性朋友,尤其是鉛華不可棄。

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君未歸期未有期!斜風細雨不須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