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腦裡兩組腦細胞之間鬥争,明明有了飽腹感,卻仍然想要吃東西

作者:資深科普君

導語

大腦裡兩組腦細胞之間鬥争,明明有了飽腹感,卻仍然想要吃東西

“肚子飽了,但嘴還想吃東西”這句話不知道有多少次出現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抱怨說自己的嘴“真饞”。

其實并不是嘴“真饞”,而是人體内兩組腦細胞之間的鬥争——一組腦細胞認為身體已經吃飽了,不需要再吃,而另一組腦細胞卻認為身體需要吃東西來提供能量。

大腦裡兩組腦細胞之間鬥争,明明有了飽腹感,卻仍然想要吃東西

那麼這兩組腦細胞分别是哪兩組?

為什麼會出現這一現象,這又是為什麼呢?

大腦裡兩組腦細胞之間鬥争,明明有了飽腹感,卻仍然想要吃東西

一、身體需要葡萄糖來提供能量。

我們一天三餐的主要作用就是為身體提供各種營養物質,而這些營養物質中,葡萄糖更是人體的重要“能量”來源。

在進食之後,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都會被身體分解,而碳水化合物是這三者中可以被身體吸收轉化為能量的營養物質。

大腦裡兩組腦細胞之間鬥争,明明有了飽腹感,卻仍然想要吃東西

碳水化合物在被分解後會産生糖類物質,這些物質可以被身體吸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葡萄糖,葡萄糖是人體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它可以在經過一系列反應後被機體直接利用,将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能量,并将其儲存為脂肪。

在人體中,糖分解産生的葡萄糖是唯一可以直接為大腦和神經系統提供能量的物質,而大腦又是全身的能量消耗者,經常會消耗人體約20%的能量。

大腦裡兩組腦細胞之間鬥争,明明有了飽腹感,卻仍然想要吃東西

當人體缺少能量時,大腦會首先感受到。

大腦感受到自己能量不足後,就會告訴身體需要進食,來攝入更多葡萄糖以提供能量。

而身體中有一項重要的監測機制就是監測血液中的葡萄糖水準,當葡萄糖水準較低時,身體會感到饑餓,是以饑餓感與饑餓程度大多與血糖水準有關。

當人進食後,血糖水準會上升,這時候身體就會感到飽腹,停止進食,而身體消化食物所需要的時間并不會太長,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被身體吸收和消耗後,血糖水準又會下降,這時候身體就會感到饑餓,這就是人體進食與停止進食的原理。

大腦裡兩組腦細胞之間鬥争,明明有了飽腹感,卻仍然想要吃東西

二、進食時的愉悅感。

大腦裡兩組腦細胞之間鬥争,明明有了飽腹感,卻仍然想要吃東西

進食是一項極具愉悅感的活動,這種愉悅感來源于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滿足嘴和肚子的感覺。

大腦裡兩組腦細胞之間鬥争,明明有了飽腹感,卻仍然想要吃東西

進食時,人體的味蕾能感受到食物的香甜,做出對食物口感的判斷,人體的咀嚼動作和吞咽動作也會讓肚子感到飽腹感,這兩方面都會讓人産生快樂的愉悅感。

另一個方面則是大腦的獎賞系統激活,進食的過程中,身體會釋放多巴胺,這個神經傳導物質會激活大腦的獎賞系統,大腦在感受到多巴胺後就會産生一種快樂的感覺。

進食的愉悅感有于人們喜歡進食,進而使人體攝入到足夠的糖類物質,人體才能從中擷取足夠的能量。

三、兩組神經元的鬥争。

大腦裡兩組腦細胞之間鬥争,明明有了飽腹感,卻仍然想要吃東西

人體進食和停止進食的平衡是由大腦中一組叫做神經元的細胞來控制的。

在大腦的下丘中,有兩組神經元叫做POMC和AgRP,這兩組神經元會互相作用,進而影響人體的進食行為。

POMC神經元會感覺到胰島素和胃腸激素等信号,進而感受到身體的飽腹程度,同時也會感受到血糖水準的變化,當血糖水準升高後,POMC神經元就會産生一系列信号,讓人感到飽腹,進而停止進食。

而AgRP神經元則是感受到人體缺少血糖時産生的饑餓信号,它會抑制POMC神經元産生的抑制進食信号,同時還會産生一系列信号,激發人體去覓食。

POMC神經元和AgRP神經元之間的關系就好比是“消防隊”和“放火隊”之間的關系,POMC神經元是“消防隊”,負責防止人體過度進食,而AgRP神經元就是“放火隊”,會激發人體産生進食的信号。

當兩支隊伍之間鬥争激烈時,就會出現“肚子飽了但嘴還想吃”這種情況。

大腦裡兩組腦細胞之間鬥争,明明有了飽腹感,卻仍然想要吃東西

這種情況有可能是POMC神經元感受到了飽腹的信号,是以産生了抑制進食的信号,但AgRP神經元感受到血糖水準不足的信号,激發了産生進食信号,導緻人體産生了吃飽了又饞的感覺。

結語

人體進食與停止進食的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基石,過度進食可能會導緻肥胖等健康問題的發生。

建立好的健康飲食習慣,可以有效的避免這些健康問題的出現,同時,也有助于提高生活品質。

是以,在進食時要多多傾聽自己身體的需求信号,适量的進食,做到有節制的吃飯,切莫因為貪吃而傷害了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