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應退盡退”提速:年内25隻A股鎖定退市,券商卻歎退市業務“雞肋”

“應退盡退”提速:年内25隻A股鎖定退市,券商卻歎退市業務“雞肋”

藍鲸财經

2024-05-10 22:51釋出于北京藍鲸财經官方賬号

“應退盡退”提速:年内25隻A股鎖定退市,券商卻歎退市業務“雞肋”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随着上市公司年報季落幕,一批業績差、治理差的上市公司被敲響退市“警鐘”。

藍鲸新聞記者關注到,近日,*ST左江、*ST太安、*ST中期、*ST三盛、*ST越博相繼釋出公告,收到深交所下發的終止上市事先告知書,由于财務原因,公司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根據相關規定,上市公司退市後需要聘請主辦券商辦理确權、登記和托管的手續,以及在退市闆塊挂牌、股份轉讓等業務。

不過,某券商投行人士向記者坦言,退市業務俨然是“燙手山芋”式的“雞肋”業務——錢少、事多、風險大,吃力不讨好,“企業本身處在退市階段的話,那麼經營業績已經很差了,根本不願意花錢,或者也掏不出來多少錢給負責後續處置的主辦券商。在退市處置相關工作方面的配合度也比較低。”

年内已有25家公司鎖定退市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25家上市公司鎖定退市(含已退市),其中9家已退市完畢,數量超過去年全年的一半。市場化“出清”威力正在加速顯現。

從退市類型看,觸發交易類強制退市情形的“1元退市”成為主流方式。今年以來,已經有 *ST民控、*ST美盛、*ST美尚、ST中南、*ST世茂、*ST保力、ST星源、ST貴人、ST鴻達、*ST愛迪、*ST泛海等十幾家公司因觸及或将觸及“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均低于1元”情形,鎖定了交易類退市情形,占比過半。

觸及财務類退市原因的上市公司同樣居多。今年以來,在鎖定退市的上市公司中,有10家公司因2023年年報業績未改善,或被出具“非标”審計意見,觸及财務類退市情形,占比達40%。

此外,藍鲸新聞記者發現,近一個月以來,A股迎來一波較為集中的證券簡稱變更潮,超80家公司變更證券簡稱。這其中,以被實施風險警示後“披星戴帽”的公司居多。值得一提的是,僅5月6日就有近50家公司變更證券簡稱,均為被實施風險警示後“披星戴帽”。

近年來,為促進權益市場的高品質發展,監管部門不斷強化退市監管,加大對“僵屍空殼”和“害群之馬”出清力度,激濁揚清的良性市場生态有望形成。

今年4月12日,資本市場第三個“國九條”出台。其中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應退盡退、及時出清的常态化退市格局。證監會深入貫徹落實上述要求,配套釋出《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進一步釋放出“零容忍”信号。滬深交易所同步修訂相關退市規則,完善财務類、重大違法類、規範類和交易類四類強制退市名額。

退市業務“吃力不讨好”

伴随退市機制的不斷完善,A股多元化退市管道日趨暢通。對于券商而言,退市情形的增加也有望擴充新的業務機會。

根據相關規定,上市公司退市後需要聘請主辦券商辦理确權、登記和托管的手續,以及在退市闆塊挂牌、股份轉讓等業務。不過,目前券商對參與退市業務并不積極,參與者以中小券商居多。

以今年已退市的9家公司為例,主辦券商以中小券商為主,包括華龍證券、恒泰長财證券、金圓統一證券、山西證券(002500.SZ)、長城證券(002939.SZ)等。

有市場分析人士向藍鲸新聞記者表示,大型券商往往能夠實作全牌照經營,而退市業務存在的合規風險較大,業務利潤不高,這種情況下,大型券商會優先選擇其他更具成本效益的業務;但是小券商因為牌照有限,隻要是能力範圍内被允許做的業務,相對都會更積極地争取。

但是在投行人的眼裡,現階段,退市業務往往“吃力不讨好”。

“企業本身處在退市階段的話,那麼經營業績已經很差了,根本不願意花錢,或者也掏不出來多少錢給負責後續處置的主辦券商。”某券商投行人士向記者坦言。

這還不是“最令人頭大”的部分。該市場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退市業務最大的風險在于,退市企業本身就問題重重,退市後可能更加肆無忌憚,不積極配合券商開展退市處置相關工作,比如會不按照相關要求披露應披露的資訊。與此同時,券商受到強監管的限制,如果盡調不夠充分導緻處理不善,又會給資本市場以及投資者帶來負面影響,甚至面臨自身處罰。

“本來這個業務就不怎麼賺錢,還要面臨被處罰的情況,不劃算”,該人士直言,對于大多數券商來說,退市業務俨然是風險偏高的“燙手山芋”式的“雞肋”業務——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未來,如果監管機構和市場能加大對退市企業的限制力度,并對券商承接相關業務給與激勵措施,降低券商的營運成本,或許能加以蓋上,相信退市企業在不久的将來,不僅“退得下”,更能“退得穩”。

檢視原圖 221K

  • “應退盡退”提速:年内25隻A股鎖定退市,券商卻歎退市業務“雞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