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出土一塊金印,印底刻有五個大字,日本人翻譯後感覺太丢臉了

作者:狂人說史

曆史總是充滿有趣的故事。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中國曾是整個世界的中心,綜合國力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而在這個過程中,周邊許多小國都曾經是中國的附屬國,日本也不例外。

公元1784年,日本島上的兩位農民在田間勞作時,意外發現了一塊造型奇特的金塊。這枚金印制作精良,刻有“漢委奴國王”五個大字,這一發現立刻引起了日本學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讨論。

日本出土一塊金印,印底刻有五個大字,日本人翻譯後感覺太丢臉了

畢竟,這五個字直接揭示了日本曾經是中國的附屬國這一令人難堪的曆史事實。不少日本學者試圖對這一字面意思進行曲解和辯護,試圖掩蓋這一令人尴尬的過往。但曆史的真相終将大白于天下,這枚金印也為我們還原了中日兩國過去的複雜關系。

中國的四大發明惠及全人類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曆史程序中,始終走在世界的前列。無論是在科技、藝術還是文化等各個領域,中國都有着耀眼的成就。

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即紙币、指南針、火藥和活字印刷術。這四大發明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社會發展,也極大地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程序。

日本出土一塊金印,印底刻有五個大字,日本人翻譯後感覺太丢臉了

紙币的發明,使得商業交易更加便捷和高效,為中國古代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基礎。指南針的發明,則極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為全球貿易和文化交流鋪平了道路。火藥的使用,改變了戰争的面貌,為後世的武器演進奠定了基礎。活字印刷術的問世,則極大地提高了文化的傳播效率,推動了人類智慧的傳承和進步。

這些偉大的發明,不僅造福了中國,也惠及了全人類。可以說,中國古代的這些科技成就,為整個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正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展現。

日本曾為中國的附屬國

曆史上,周邊許多小國都曾經是中國的附屬國。這種關系一方面展現了中國的強大實力,另一方面也展現了中國的開放包容和文化影響力。

在衆多的附屬國中,最引人矚目的要數日本。公元57年,倭(即日本)國就曾派使臣朝貢中國,并受到漢光武帝的褒賞和封賜,此後的幾百年裡,日本一直保持着對中國的朝貢體系。

這一特殊的曆史關系,也反映在了前文提到的那枚“漢委奴國王”金印上。這面金印是漢朝皇帝賜予日本(當時稱為“倭奴”)國王的禦賜。這反映了當時日本的地位是中國的附屬國,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統治地位。

日本出土一塊金印,印底刻有五個大字,日本人翻譯後感覺太丢臉了

這種屈辱的過往,顯然是日本人難以接受的。是以當這面金印被發現時,日本學者就開始了各種曲解和辯護,試圖掩蓋這一令人難堪的曆史事實。比如有人主張“委奴”并非“倭奴”,而是“漢朝委任的奴國國王”。還有人甚至直接否認這面金印的真實性,說這是後來的僞造品。

但曆史的真相往往難以掩蓋。考古學的證據顯示,這面金印的制作工藝和漢朝其他皇家玺印極為相似,無疑是真品。這就無法否認,日本曾長期作為中國的附屬國存在的事實。

從“漢委奴國王”金印的出土,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日本曾經作為中國附屬國的曆史地位,還可以追溯到日本最初的國名來源。

日本出土一塊金印,印底刻有五個大字,日本人翻譯後感覺太丢臉了

在古代,日本的稱呼是“倭”或“倭奴”。這個稱呼并非出自日本自己,而是源自中國。根據曆史記載,漢朝時期,中國人發現日本島上的居民大多個子矮小,于是就用“倭”來稱呼他們,意思是“矮小、卑微”的意思。後來,漢光武帝又将“奴”字添加在“倭”之後,形成了“倭奴”的稱呼。

可以說,日本最初的國名,就是中國人給予的。這充分展現了當時日本在中國的從屬地位。後來随着日本的崛起,他們自然不願意再使用這種帶有貶低意味的稱呼,于是多次向中國請求改名。直到武則天時期,中國才同意将其改稱為“日本”。

是以,日本人對“漢委奴國王”這五個字如此過耳不忘,一方面是因為這揭示了他們曾經的附屬地位,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他們對自己國名由來的不滿。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即使到了今天,中日兩國之間仍存在着曆史芥蒂和文化隔閡。

日本出土一塊金印,印底刻有五個大字,日本人翻譯後感覺太丢臉了

面對日本學者的種種否認和曲解,我們還是要相信曆史的真相。這一點,可以從另一件重要的考古發現得到印證。

1981年,在中國揚州市邗江縣的一處漢墓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枚“廣陵王玺”。這枚玺印是東漢明帝賜給廣陵王邢的。與“漢委奴國王”金印的出土時間相差僅一年,制作工藝也驚人相似。

這兩件考古發現,無疑為“漢委奴國王”金印的真實性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我們知道,在漢代,皇帝賜給太子和諸侯王的印玺,通常使用龜紐造型。而賜給附屬國國王的,則多采用蛇形、駱駝等其他造型,這塊金印正是采用了蛇形,與其他附屬國玺印的特征完全吻合,這對于日本來說或許是一個非常尴尬和難以接受的事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