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誰能想到,如今國際地位舉足輕重的日本,竟然源自一位中國女皇的醉酒決策?曆史在不經意間往往會留下令人吃驚的轉折,而這個小小的國名改變,竟成就了一個東方大國的崛起。
當年,武則天在朝堂上叱咤風雲,她的一己之私竟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這是否又是一個偶然,還是曆史的必然?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動蕩的年代,去探究這番傳奇的故事吧。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女皇——武則天
在男尊女卑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裡,出現了一位女性的身影,以其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力,書寫了一段傳奇,她就是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作為一位女皇帝,她的政治生涯充滿争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她的統治也帶來了不少積極變化。她重用能人,推行改革,使得國家經濟、文化得到發展。
在外交方面,她也展現了非凡的才華。武則天的一生傳奇至極。她從十四歲進入皇宮開始,就憑借自己的美貌和智謀,不斷向權力攀登。
她先是以才人的身份進入皇宮,希望靠美色博得皇帝李世民的寵幸,但卻遭到冷落。後來,她與李治(高宗)發生了秘密情感,最終取代王皇後,成為後宮之主。
李治去世後,武則天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無情手段,逐漸掌握了朝政大權,最終自立為帝,創立了武周。她的一生可謂風雲際會,從一個卑微宮女到登上皇位,成為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這無疑是一段傳奇。
而在這位女皇的統治時期,她也做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決策,其中就包括一個關乎日本曆史的重大事件。
日本(倭國)的誕生與發展
海外來客與中國的初次交往
大約1400多年前,當時的日本還被稱作"倭國"。倭國與中國隔海相望,自秦漢以來就開始向中國朝貢,表達臣服之意。東漢時,因倭使者的外貌特征,被冊封為"倭國人",這是"倭國"這一名稱在中國正史上的首次出現。
這個名字一看便知過于輕蔑。但倭國人似乎沒在意,反而開心不已,把漢朝皇帝賞賜的玉玺視為無上的榮耀。後來,随着他們學習中原文化,了解到"倭"字的真實含義,對"倭國"這個名字也就越來越不滿意了。
日出國"日本"的初次提出
公元607年,倭國聖德太子派遣使節拜會隋朝皇帝隋炀帝,同時呈送親筆手書一封。信的内容無特殊之處,但有意思的是聖德太子沒有按照慣例在信的落款自稱"倭國國王",而是寫道:"日出處天子緻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聖德太子将自己稱作"日出處天子",把隋炆帝稱作"日沒處天子",這在兩國交往曆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這顯然是聖德太子想表達一種互相平等的外交地位,顯然是不滿于中國一直稱呼他們為"倭奴"的歧視性稱呼。
公元645年,一場政治變革席卷整個日本島,舊的奴隸主貴族世襲制被新的封建制度所取代,一個仿效當時大唐政權的封建集權國家出現在日本島上,這一事件就是日本曆史上的"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促進了島内政治、經濟全面發展,而發展又進一步帶動了他們民族獨立意識,一種抵觸"倭國"之稱的民族情緒開始在島内蔓延。在這種氛圍下,當初聖德太子所提的"日出國"給了大家啟示,一個用來擺脫"倭國"心理陰影的新國名就這樣被提出來——"日本"。
武則天準許"日本"國名的誕生
日本于公元630年開始,陸續向大唐派出多批遣唐使團。其中公元670年第六批遣唐使到訪時,"倭國"即向當時在位的唐高宗提出更改其國名為"日本"。但是由于兩國關系緊張,加之來使存有欺瞞嫌疑,是以此次更名不了了之。
時間轉眸過了30年,在這30年裡日本沒有再向大唐委派新的遣唐使團,但他們對唐朝的學習模仿卻一直沒有中斷。他們效仿唐朝《永徽律》,制定了本國第一部成文法典《大寶律令》,這一法典彙總了刑罰條例和國家制度規範,對強化日本封建集權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位編纂法典的主要負責人就是粟田真人。完成了法典編纂任務後,粟田真人得到了一項新的任務——帶領第七批遣唐使團出訪大唐。此時,已經是武則天當政了。
那一年,在鹽州臨行前,粟田真人得知大唐國号已經從隋朝後的"大唐"改為"大周",内心不免有些憂喜參半。一方面對于唐朝突如其來的變動感到無措,另一方面則認為,既然大唐自己的國号都做了改變,那作為屬國的國名變更也未嘗不可。
于是,粟田真人在入關後,就沒有再自稱"倭國",而是直接稱"日本"。702年10月,遣唐使團抵達長安,受到了朝廷的熱情迎接。
就在這時,武則天召見了粟田真人一行。在朝堂上的交談中,武則天發現粟田真人不僅舉止有度,而且學識淵博,頗有見解,給她留下了非常不錯的印象。
兩人後來在宴席上又有更多交流,粟田真人巧妙地向武則天提出了将國名改為"日本"的請求。此時的武則天正好有些許醉意,"任事率性,好惡無定"的性格使然,她便爽快地準許了這一請求。就這樣,曆史上的"倭國"從此變成了"日本"。
這個國名的更改,不僅影響了日本的命運,也在無形中影響了中日兩國的關系。對于武則天來說,這或許隻是一時的興起,但對于日本來說,這卻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篇章。
日本的蛻變與中日關系的惡化
改名之後的日本,進入了奈良時代,這一時期的日本自身發展繁榮穩定,與大唐也繼續保持了互動頻繁的良好外交關系。但随着時間的推移,中國與日本這兩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各自演繹着自己的朝代更疊,兩國關系也漸漸疏遠。
進入13世紀,日本沿海開始出現一些以劫掠中國商船,襲擾中國沿海村落為生的海盜組織,而後随着日本本國南北分裂、戰亂頻仍,日本海盜現象越發猖獗,到大陸明朝時期漸成東南海防大患。
受日本海盜影響,大陸上至朝廷下至平民,都重新拾起了那個被廢棄已久的日本舊稱——"倭",将那些屢屢侵害沿海百姓,挑戰海防邊關的海盜稱之為"倭寇"。
原本大陸以"倭"指稱日本毫無貶義,但此時重拾"倭"稱,則開始明顯帶有了憎惡痛恨的主觀色彩。後經明清兩代政府斷斷續續清剿,加之戰亂平息後日本政府加強海船管理,"倭寇"現象逐漸停息。
19世紀,西方資産階級思想對日本影響逐漸加大,最終促使日本爆發了資産階級改革運動——明治維新。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軍國主義思想開始擡頭,與中、俄等國相繼發生軍事沖突,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徹底走向對外侵略的道路。
大陸作為日本的近鄰,在日本對外擴張中深受其害,無論是清朝時期的中日甲午海戰、八國聯軍,還是民國時期占領青島、簽訂"二十一條",抑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入侵我東三省、發動盧溝橋事變,日本的侵略野心在不斷膨脹,給我們國家和人民持續帶來深重災難。
此時,我們對日本侵略者的稱呼變為"日匪"、"日寇"或是"日本鬼子"。日本島國特點決定了他們具有依附性和侵略性兩方面特征,站在我們國家曆史角度看,日本這兩種特征都有充分表現。
而作為日本自身來說,這兩種看似互相沖突的國家性格,不僅存在于他們曆史上,在現今日本外交活動中依然有迹可循,它們影響着日本的國家形象,也引發了外在對他們稱呼的不斷變化。
結語
誰能料到,當年武則天一時興起的醉酒決策,竟然成為了日本這個東方強國崛起的關鍵?曆史就是這樣,充滿了意外和巧合。
從"倭國"到"日本",名稱的變化并沒有代表一個國家的尊卑。但從謙遜好學到侵略好戰,這種國家性格的巨大轉變,卻對日本國家形象帶來了迥乎不同的塑造。
時至今日,日本已然是一個國際地位舉足輕重的國家,但面對其長期以來對華侵略的曆史,相信廣大中國人民無法輕易原諒。
我們隻希望日本能夠銘記曆史,摒棄侵略性,重拾謙遜本色,與大陸和睦相處,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唯願曆史的巧合不再重制,唯願"日本"的前景也不會再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