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情有義有人生:《論語・季氏篇》(11)

作者:沐浴墨香張一鳴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隐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夫子說:“見到善的行為,唯恐自己趕不上似地努力追趕,看見不善的行為(趕快避開),就像把手伸到沸水裡似的,我看見過這樣的人了,我聽見過這樣的話了;隐居來保全自己的志向,施行正義來達到道的境界,我聽見過這樣的話了,但我沒有看見過這樣的人。”

我們先來看“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這句話。

“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善”,并非一夕一朝形成的,這是個過程。一個人選擇“善”,堅持下去,才能彰顯出一個人的修養。

“及”是夠得着、趕得上的意思。“不及”就是及不上。

“見善”是看到“善”,是看到誰的“善”啊?如果是自己身上的“善”,怎麼可能“不及”呢?這裡的“善”了解成他人身上的“善”更舒服。看見别人在做好事、善事,一個人就會有向往的心态,“人性向善”嗎?唯恐自己做不到,這符合儒家“見賢思齊”的思想。而實際上,我們一些人看到别人的“善”,很多時候是不以為然的,認為這樣的善事,不過是小事一樁,我也能做到,隻是我現在沒有心情做而已。

儒家提倡“隐惡揚善”,看到“善”,就要大力弘揚,大力宣傳,引導人們學習。在這裡,我想起了這段時間周口市正在開展的感動周口人物的評選活動。二十個候選人事迹在市屬主要新聞媒體和重點網站進行宣傳報道和集中展示,這就是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充分發揮先進典型在周口建設中的示範引領作用。我們看到了他們的先進事迹,從一開始的感動,到後來能擇善而從,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這才是“善莫大焉!”

“見不善如探湯”這句話的關鍵處是“探湯”一詞。

“湯”的本義是熱水;開水。《說文》給出的解釋是:“湯,熱水也。”

“探”的本義是摸取的意思。《說文》給出的解釋是:“探,遠取之也。”

“見不善”是見到誰的“不善”,是自己的“不善”,還是他人的“不善”啊?這需要琢磨琢磨的。

看到自己身上有“不善”的地方,該怎麼辦呢?如“探湯”,如果不趕快改正,就會如同把手伸進滾燙的開水中,手會被燙傷的。《論語·子張篇》記載:“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有過錯時,人人都看得見;改正之後,人人都會仰望他。)一個人有過錯時,就像日食、月食,暫時有污點,有陰影;一旦承認錯誤并改正錯誤,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輝又煥發了出來,仍不失為君子的風度。

看到他人身上有“不善”或者遇見别人作惡,怎麼辦呢?這裡有三點需要注意的:一、像躲避“探湯”一樣,遠遠離開,否則,溢出的滾燙開水會燙傷自己的。這樣,雖然可能保全了自己,但如果大家看見邪惡的事情都忙着躲開,避之唯恐不及,那誰還會來與邪惡作鬥争呢?這樣就可能會使壞人更為猖獗、作惡更多;二是“其不善者而改之。”對照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毛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和看到自己身上“不善”的了解是一緻的。三呢,看到他人“不善”,就告訴别人,“不善”會如同“探湯”一樣的,如果你不注意的話,受傷的隻能是你自己。平常,一些人不注意自己,如随意吐痰,闖個紅燈等等,生活中,一些人就是這樣,喜歡抱着僥幸心理,你看,我今天闖了好幾個紅燈,一點事兒也沒有。沒事那是萬幸,一旦有事,小命恐怕都不一定能保得住。

俗話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看到“善”,那怕它再“小”,也要用“不及”的态度去“為之”。對于“惡”,也就是“不善”,即使它再“小”,也要象對待“探湯”一樣,避免去做。否則,“惡”因為“小”而不停止,将來一定會出大的災禍的。法家韓非在《韓非子·喻老》記載:“千丈之堤,以蝼蟻之穴潰;百步之室,以突隙之煙焚。”千裡大堤,因為有蝼蟻在打洞,可能會是以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作惡多了,日積月累,就如同那可以毀掉千裡之堤的“蟻穴”。

隻有明白了“善”和“不善”,你才能擇善而從,固善而為!用《論語·裡仁篇》的話解釋,那就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内自省也。”《增廣賢文》記載:“從善如流,疾惡如仇。”聽取正确的意見及接受善意的規勸像流水那樣快而自然,憎恨壞人、壞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樣。也是這個意思。

“見善如不及”,是說積極行善,這是一個人應該追求的道德境界;而“見不善如探湯”則是道德底線,是必須堅守的。其實,規避邪惡也是在揚善,也能揚善。很多的道理,我們也知道,如抽煙酗酒、熬夜打遊戲,甚至身體都出了毛病,可自己改不改呢?一些人依舊是江山依舊,該怎麼着還怎麼着。

孔子在這裡告訴我們,人一定要積極向善,認真規避邪惡;二是要快速行動,不能有懈怠情緒的,否則如同把手放在探湯之中一樣;第三,我覺得人要增強主動性,想想,手放入發燙的水,自己還需要别人提醒然後才離開嗎?仔細想來,就覺得孔子是大師級别的人物,要是說主動,快速行善,大家聽了之後,也許不覺得有多迫切,“見不善”,如同人的手放入探湯之中,這樣呢,道理一下子就講清晰了。

對于“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孔子說:“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

仔細分析,就覺得孔子在這裡說的是兩種人:一是“吾見其人”,也就是“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者,這些人見到“善”的行為,唯恐自己不能做到,這是為善;看見不善的行為,立即停下來不做或者趕快避開,這就是規避惡行。

另一種人是 “吾聞其語。”孔子說;我聽過說“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話的人,他們在生活中做到了嗎?我們這裡暫不讨論,但對于這兩種人,顯然孔子是贊同第一種人的。

“隐居以求其志”的“隐居”,一是退居鄉裡或鄉野,深居不肯出仕。或指出世,不關注世俗之事的生活。 二指隐士的住所。

我們知道,一個人你隐居了,真正做起了隐士,在深山老林裡,在隐居的地點,做的事盡管符合時宜,或者說符合道義,說白了,這是活出了一個人的“小我”境界,不講天下人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不能拯救萬民于水火,怎麼可能說他已經在“道”中了呢?這顯然不是儒家所說的“隐”。

這裡需要說明一點,選擇入世或者出世,這都是個人的事情,儒家不是苛求人人都要像儒家一樣的,儒家一向是積極入世的,強調要把個人自我生命的成就跟整個社會的發展、繁榮結合在一起。隻要有機會,儒家就會全力以赴天下人服務。儒家積極入世的态度,是值得尊重的。

“志”的本義是志氣,意願。《說文》給出的解釋是:“志,意也。”“志”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每個人都應有“志”。

《論語・泰伯篇》記載“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天下有道就要有所作為,天下無道就要将所學善道藏于己身。)

儒家表面上看是“無道則隐”,是說社會昏暗,儒家不能通過仕途這個方式行“道”于天下,實際上儒家還是不甘心于沉寂,“天下無道”了,他們或“立言”,或“立德”,像孔子一樣,通過整理文化典籍,興辦教育,引導天下人明白“道”,進行在知“道”的基礎上行“道”。

一旦時機成熟,也就是“天下有道”的時候,他們就會通過做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天下人服務,也就是“立功”。如西周時期的姜子牙,他博學多聞,曾為商纣王做事。因為商纣王“無道”啊,姜子牙就離開朝歌,“隐”了起來。到了72歲時,他垂釣渭水之濱,遇見了周文王,一看周文王是一個“有道”之君,這時候,他不“隐”了,出山輔助周文王,後來幫助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天下有道”的時候,儒家提倡的依然是“以道侍君,不可則止。”(《論語・先進篇》)(應該用正道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甯可辭職不幹。)

儒家的“隐居”,不是逃避責任的避世,而是“天下無道”的境遇選擇。“求其志”是堅守自己的志向,他們不抱怨社會,不苟且偷生,力争做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更不會同流合污,助纣為虐,胡作非為。

“行義以達其道”的“行義”,意思是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堅決不做,所作所為都是仁人志士的行為,目的是為了“達其道”。對于儒家來說;“道”是“人道”,是“克己複禮”,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為天下人服務之“道”,而不是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如果這樣,可以用有些自私來評價。

“達其道”是講不管人知道還是不知道,一個人都應該弘揚大道,不停留在想法上,而是堅決的執行在生活中,實作他所守持的“道”,實作聖賢之道。

盡管當時的社會混亂,孔子是“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是“其為東周乎”,也要像管仲那樣,通過“尊王攘夷”等類似的手段,讓天下安定下來,引導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明知不可而為之”,一生弘道不已,傳道不止。

人的一生,或是暫時的不得志,便要“隐居以求其志”,修身而強大自身,這叫“窮則獨善其身”;或是一時得志的發達,便要“行義以達其道”,施展才華抱負,這叫“達則兼善天下”。但兩者能同時做到,是十分困難的。是以,對比“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孔子說“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孔子說;我聽見過這樣的話了,但我沒有看見過這樣的人。

孔子的“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這句話,強調的是明辨善惡,去惡從善,引導人們做一個善良的人,能做到這些也是不錯的;而“隐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則是講“求其志”、“達其道”,這種人生的境界更高,完全符合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