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印反擊戰時,久未露面的劉伯承,提出了三條意見,一舉換來大捷

其實,發生在1962年的對印反擊戰,是本不該發生的事,或說是印度強行給自己加戲,而産生的結果。

因為當時我們“三年困難時期”剛剛結束,同時跟印度也沒啥深仇大恨,結果人家卻非要加戲——那麼印度為啥如此?筆者認為無外乎三條。

其一:不結盟運動的必然産物。二戰後是美蘇争霸,印度搞不結盟運動,明顯是想在兩極世界内,騰挪出第三股勢力。而這第三股勢力的帶頭大哥,必然是印度自己了。

對印反擊戰時,久未露面的劉伯承,提出了三條意見,一舉換來大捷

哪料中國打赢抗美援朝後,影響力大增。讓印度發現:隻靠文鬥行不通,必須輔佐武德。而展現自己武德充沛的最佳對象,不可能是美蘇雙霸,隻有新中國最合适。

是以在中蘇關系産生問題後,印度就認為機會來了。因為印度一直認為,新中國打赢抗美援朝,是因背後有蘇聯。

也就是說:給自己加戲,是印度大國追求的必然産物。所謂:不結盟運作再風生水起,若沒有實力支撐,也是枉然——沒人跟你啊。

對印反擊戰時,久未露面的劉伯承,提出了三條意見,一舉換來大捷

其二:日不落的投影。印度是自英國手裡取得獨立的,而英國之前又号稱日不落帝國。于是印度認為,自己應該全盤接收英國遺留下來的利益。即,我就是日不落帝國的投影。

在這種心理下,印度膨脹了,開始對大陸提出各種離譜要求,自然遭到我方克制的拒絕。這下子讓印度更膨脹了,錯把我方的善意和克制,當成軟弱和害怕。

這現象至今還明顯存在于印度身上,這就造成了許多人都說,印度是“又菜又愛玩”,搞得你不勝其煩。

對印反擊戰時,久未露面的劉伯承,提出了三條意見,一舉換來大捷

其三:美蘇雙霸的需要。前兩條是内因,這第三條則是外因。美國也好,蘇聯也罷,都需要印度發揮作用,制衡新中國。

須知美蘇雙霸可是大玩家,你可以說他壞,卻不能說人家傻,都看出來了誰才是潛在且可怕的對手。于是攜手支援印度,使得印度成為了地球“團寵”,這種現象在冷戰時期,僅印度一家。

别的國家,如日本、歐洲諸國等,都是嚴格歸屬某一陣營,誰不敢越雷池一步,否則必是殺身之禍。唯有印度,不但敢兩家橫跳,還得到美蘇雙霸的攜手支援,為啥?自然都是期待印度制衡新中國了。

對印反擊戰時,久未露面的劉伯承,提出了三條意見,一舉換來大捷

明白了以上這三點,其實也就很容易搞懂,為啥印度要給自己“加戲”,既有内因需求,也有外因推動,是以導緻了1962年時,爆發了對印反擊戰。

談完印度為啥要“加戲”,再說大陸,對這一戰明顯也是準備得相當充分的。大緻可分三個層面。

其一:天時。凡稍微研究過對印反擊戰的人,恐怕都會對爆發日期感興趣,為啥?因為跟當年地球最大事件,“古巴飛彈危機”的時間點是高度重合。

即,美蘇雙霸,都不敢眨眼的盯着對方,而無暇他顧時,我們的對印反擊戰開始了。啥叫天時?這就叫!

對印反擊戰時,久未露面的劉伯承,提出了三條意見,一舉換來大捷

須知印度的底氣之一,是來自于有美蘇雙霸的鼎力支援。也就是說,在美蘇雙霸都插着兜,玩嘴炮時,若我們開打這仗,那麼美蘇雙霸必會在第一時間,毫無掣肘的支援印度,實作其用印度制衡或是拖垮新中國的目标。

結果如今,這兩位都被死死捆在“古巴飛彈危機”這事上,别說對印反擊戰了,就是外星人入侵地球,也不敢說脫身就脫身。這其實就是咱毛主席的雄才大略,牢牢掌控住這稍縱即逝的“天時”。

當美蘇雙霸解決完古巴飛彈危機時,對印反擊戰也結束了,不但讓美蘇雙霸有勁用不上,也直接打得印度破防。尼赫魯都顧不上什麼“不結盟運動了”,直接給美國總統肯尼迪寫信請求美國出兵幹預。

對印反擊戰時,久未露面的劉伯承,提出了三條意見,一舉換來大捷

可哪料,我方卻宣布打完,收功——我們是自衛反擊。尼赫魯懵了,他給肯尼迪的求援信,已經追不回來了。果然其内容一經爆出,立馬引發嘩然:說好的不結盟運動在哪兒?印度,你這不還是抱大腿嗎。

其二:地利。筆者一直認為,地利對中印雙方來言都是雙刃劍,此話一出估計都能懂。我方之是以打赢撤退,就是受制于地利——後勤補給根本無法保證。

對印度來言,也照樣是如此,為啥“侵略戰”打成了“首都保衛戰”,隻因我軍兵峰已經直指印度首都了。

這其實也是為啥,印度這麼倔強的長久折騰的一大原因——也包括跟巴基斯坦打。不信可以看看地圖,印度首都,離我方和巴基斯坦有多近吧,不多說這點了。

對印反擊戰時,久未露面的劉伯承,提出了三條意見,一舉換來大捷

其三:人和。是誰指揮的對印反擊戰?這就要分兩個級别了。

戰役指揮——是毛主席親點的劉伯承元帥擔任總指揮,指揮部設在昆明,被稱為“劉指”。

戰鬥指揮——全線分三個指揮部。東段指揮是丁盛少将,被稱為“丁指”。前線指揮是張國華中将,被稱為“前指”。新疆軍區設立了第三個指揮部。

即,對印反擊戰的總指揮,是咱的劉伯承元帥。也就是說,那三個指揮部統由劉伯承元帥的“劉指”指揮。

對印反擊戰時,久未露面的劉伯承,提出了三條意見,一舉換來大捷

比如,已經披露出的,對印反擊戰中,最關鍵的“西山口之戰”,就是劉伯承提出的作戰方案:印軍是頭尖尾巴長,是銅頭、錫尾、背緊、腹松,我方戰鬥方案是:斬頭、截尾、擊背、剖腹。

同時在開戰前,久未露面的劉伯承,更是親自指導“前指”張國華中将,并提出了自己的三個建議,如下。

其一:打的時候,要以雄獅搏雞之勢來打——必須要狠。

其二,針對部分同志認為的隻要穿插包圍住敵人就是勝利,劉伯承認為是錯的。他認為不管是穿插、迂回、還是分割、包圍,都僅僅是機動的樣式,絕非勝利本身。是以,要準備實施強攻,打硬仗、啃硬骨頭——糾正錯誤觀念。

對印反擊戰時,久未露面的劉伯承,提出了三條意見,一舉換來大捷

其三,要集中優勢力量首先擊毀敵人的要害、指揮中樞、主要軍事集團,切忌分散力量——布置具體戰術要求!

張國華聽完後,當時就感慨非常,表示:姜還是老的辣!全都認可,并付諸于随後的戰鬥之中,果然一舉取得了大捷。

啥叫人和?這就是人和!無論老帥、還是戰将,以及我們最可愛和勇猛的戰士,都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

為啥我們僅三位戰士,就能追打二百多印軍,并發出豪言: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這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