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放假,我和夫妻帶着寶寶去看了大馬戲。說實話,在我成年以後就再也沒有去看過大馬戲。在印象中的大馬戲還是小的時候?某個馬戲團來到我們村演出,在一個場地上搭棚子,然後開始表演。
能夠在合肥這樣的安徽省會黃金地段。舉辦大馬戲,那絕對實力杠杠的。果然不出所料,這個大馬戲的演員表演者藝術水準很高,特别是一群小孩子,臉上充滿了精氣神,而這種精氣神是我們現在學校裡面那些背試卷和書本折磨的孩子臉上所沒有的那種光芒。
俗話說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鐘。每一個小朋友都受盡了很大的苦難,特别是表演雜技,要從三歲之前就開始練習,這絕非一朝一夕,以前就業市場沒有那麼窄,沒有那麼寬廣,還是按照以前的江湖手藝方式。混口飯吃。是以學一門手藝在農村在很多年前都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
這幾個小朋友渾身充滿着一種能量,這讓我想起來了中醫養生學的一句話,動生陽靜生陰,此話不假。我最早接觸大馬戲,不是我們農村那種表演的大馬戲,是在中央電視台的《曲苑雜壇》當時的主持人是董文華好像。
上的了台面的大馬戲基本上都是一些觀賞性很強,而且有大型裝置。比較人性化的演出,但是我小時候在農村看到大馬戲就有點血腥和暴力了。比如說一個五大三粗的壯漢在那裡用鋼筋纏繞脖子,再比如說用手去下油鍋摸銅闆。小女孩鑽過一個非常狹窄的洞來展現身體的柔韌性,經常會中途卡殼,然後大家給他鼓勁,甚至有的需要奉獻愛心這種苦情戲碼的也比較多,讓人潸然淚下,又不忍心,主打的就是博取同情。還有什麼花瓶姑娘,我母親到現在還覺得那個畫面姑娘是真的,小女孩就一直在花瓶裡面長大的。
我們勞動節看的那場比賽,那場表演真的是酣暢淋漓,非常的好看,特别是一些高難度的動作,需要非常的默契和配合,特别是滾着大鐵環,兩個演員不停的在裡面翻滾,尋找平衡,差一點也就差那0.5秒,演員差點從高中摔下來,我能明顯感覺到他下來之後長籲一口氣,有驚無險,這真的是拿命在博取歡笑。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現場看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确實是比較震撼。當然如果在手機裡面看同學的差不多,因為我們的審美已經被拔高了。
整場馬戲最精彩壓軸的地方就是死亡飛車,小的時候在電視上看過,這也是難度最高的,三個人騎着機車在裡面追逐,在一個封閉的,非常狹小的一個鐵球裡面,你追我多,但凡有誤差,兩車相撞,一定會發生爆炸事故。
現在今時不同往日了,學手藝,尤其是學這種非常吃苦的手藝活的小孩已經很少了。就像我們小的時候,如果你找不到工作,還有什麼各種各樣的教育訓練學校,比如說電腦教育訓練學校呀,烹饪學校還有少林武校等等。
後來随着家長的認知改變,人們越來越覺得還是教育是最唯一的正規途徑,擁有了好的教育之後,才能在社會上有更好的立足之地。很多的關于手藝技術教育訓練的就已經落幕了。
俗話說藝高人膽大。這個我們正常觀衆無法接受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可以經司空見慣,家常便飯了,但是殊不知他們也付出了百倍乃至千倍萬倍的汗水。不斷的磨練才能在台上驚豔那短暫的一分鐘。
很多家長都喜歡帶着孩子去看大馬戲,非常的熱鬧,也能找到回到童年的記憶。我個人是非常喜歡帶孩子去看這些熱鬧的,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手藝表演,但是對于動物表演的話,我還是心裡面比較排斥,我認為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還好這次大馬戲表演的話,基本上沒有什麼動物的參與,隻有一開始的時候賽馬演員在馬上做着那些高難度的動作,令人歎為觀止,也沒有傷害到動物,還可以接受。
大馬戲團裡最受小朋友們歡迎的肯定是小醜,小醜在社會的底層,但是在孩子們眼中他就是國王,他能給人帶來歡笑,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小醜進城勝過一打的醫生,他能給人們帶來很多心理的安慰。讓人心曠神怡。我們的生活需要陽光,需要這樣的滋潤。
你們有過看大馬戲經曆嗎?有沒有那些比較印象深刻的節目?說來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