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斷進步,電子戰已經成為現代戰争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在這個領域,中國的軍工技術一直備受矚目,甚至有不少專家表示:殲16D電子戰機已大批量服役,殲16D能否力壓咆哮者?
殲16D——專為電子戰任務設計的戰術飛機
殲16D電子戰機,作為中國自主研發的一款戰術飛機,專為電子戰任務而設計,其在機體尺寸、發動機性能、武器配置等方面,都展現出出色的特點。
首先具備較大的機體尺寸,機長21.05米,翼展14.90米,這為其提供良好的飛行穩定性,使其能夠在複雜的電磁作戰環境中,保持良好的機動性。
其裝備的國産“太行”發動機,提供強勁的推力,最大推力和加力推力分别為8000千克和13800千克,使其能夠在作戰中,展現出出色的機動性和爬升能力。
其次性能方面表現也較為出色,擁有最大航程達3400千米,最大載彈量可達8000千克,為長程作戰提供可靠保障,8個武器挂點,以及4個用于挂載電子戰吊艙的設計,為其提供了豐富的武器配置和作戰選擇。
此外其機頭裝備有與殲20同款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千萬不要小看這方面,因為可用于電子攻擊以及幹擾敵方雷達以及飛彈,進而具備強大的電子戰能力。
最後殲16D還具備多樣化的電子戰吊艙選擇,包括:KG600、KG300G等,用于幹擾敵方的雷達、通訊系統。
與此同時,還可挂載霹靂15、霹靂10空對空飛彈,以及鷹擊-18反艦飛彈,針對這方面,就可進一步提升其對空對地作戰方面的能力。
總的來說,該電子戰機的設計主要目的是——為了适應未來複雜的電磁作戰環境,同時,也可形成有力的伴随作戰能力。
咆哮者——EA-18G電子戰機
咆哮者,即EA-18G,是美國波音公司開發的艦載型電子作戰機。
自2009年起投入美國海軍服役。與标準超級大黃蜂相比,咆哮者在機身、雷達和武器系統等方面,确實具備超90%的共同點,但其在電子戰能力方面也不得不承認,确實有了重大突破。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咆哮者采用的是雷神公司的AN/APG-79 AESA雷達,這一先進的主動相控陣雷達系統,可為戰機提供交易的目标探測以及跟蹤能力,其中的機載專用電子攻擊裝置,主要安裝在用于容納20毫米機炮的空間中和翼尖上,針對此方面的安排,主要是其具備更加強大的電子戰能力。
在武器配置方面,最多可攜帶五個ALQ-99幹擾吊艙。然而,這些吊艙,能夠有效幹擾敵方雷達和通訊系統。
說到這裡,其實最引人注目的則是具備聯網的特性。據一些專家表示:三架咆哮者之間,可實時共享敵方射頻源的目标軌迹,以實作更高效的作戰協同。需要注意的是:要實作這一特性需高度的協同作戰,且難以在單航母戰鬥群中實作。
根據以上内容,相信大部分網友對于殲16D電子戰機、咆哮者,即EA-18G也會有一顆新的認識,同時,也可知曉其中的特點以及優勢到底在哪裡?在這種情況下,不免也會有較多網友發出疑問:殲16D能否力壓EA-18G電子戰機呢?
殲16D和EA-18G是兩款代表,中國和美國電子戰技術的先進戰機,在電子戰領域的競争中也是備受關注。
首先,殲16D以其先進的電子戰技術和靈活的作戰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具備與EA-18G競争的實力。
其裝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多種電子戰吊艙,使其能夠有效幹擾敵方雷達和通訊系統,提供強大的電子戰能力;而EA-18G則憑借着成熟的作戰經驗和先進的聯網作戰能力,在電子戰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然而,要判斷殲16D是否能力壓EA-18G?還需從多方面進行分析。
一方面。技術水準,盡管,殲16D在電子戰技術上有所突破,但美國在電子戰領域擁有着長期的積累和領先的技術優勢。
另一方面。作戰經驗,EA-18G作為美國海軍的主力電子戰機,已多次在實戰當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作戰經驗,在此方面,為其複雜的環境作戰環境中,提供更加穩定以及可靠性。
還有一方面。後勤保障,美國擁有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能夠為EA-18G提供及時、有效的支援,而殲16D在這方面可能還存在一定的短闆。
綜合來看,盡管殲16D在一些方面具備與EA-18G競争的實力,但要想真正力壓EA-18G,還需進一步提升技術水準、積累作戰經驗,并建設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
尤其,随着中國電子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提升,殲16D有望逐漸與EA-18G展開更加激烈的競争,為國家的電子戰力量增添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