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一野二号人物,保衛主席28年沒當元帥,但兒子比元帥後代都厲害

作者:持之以恒

在那個革命年代,有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為國家和人民抛頭顱灑熱血。他們用鮮血和生命鋪就了新中國的嶄新道路。今天,我們要講述的就是其中一位傑出人物的傳奇經曆。他曾是彭德懷元帥手下一野軍團的二号人物,28年如一日地保護着毛主席的安危,可卻未獲封元帥軍銜。但他的兒子們後來在航天事業和軍旅生涯上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非凡成就,甚至超越了不少元帥的後代。這位革命英雄到底是誰?他經曆了怎樣的傳奇人生?他的後代又是如何在新時代綻放異彩的?讓我們一探究竟。

他一野二号人物,保衛主席28年沒當元帥,但兒子比元帥後代都厲害

從農家子弟到黃埔學子

他一野二号人物,保衛主席28年沒當元帥,但兒子比元帥後代都厲害

舊社會的階級壁壘遮蔽了無數有為青年的前程,但革命的火種卻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熊熊燃燒。1908年,張宗遜出生于江西一個富農家庭,家境雖然小康,但他的叔父張潔如卻是一位懷揣革命理想的先驅者。張潔如曾就讀于雲南的講武堂,接受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對推翻舊制度、建立新國度懷有堅定信念。

張宗遜自小便受到叔父的熏陶,對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有着深刻的思考。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進一步點燃了他内心的愛國熱忱。大學期間,他積極參與學生運動,呼籲反對帝國主義,推動社會進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為他指明了通向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

1926年,黃埔軍校招生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這所由孫中山先生親自創辦、由蘇聯軍事專家指導的軍事學府,成為無數熱血青年追求理想的殿堂。張宗遜懷揣救國救民的夙願,毅然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政治科就讀。

在黃埔期間,張宗遜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當時國民黨允許雙重黨籍,他一度同時擁有國共兩黨的黨員身份。然而,1926年中山艦事件的爆發,使蔣介石下令在黃埔軍校進行"清黨",要求學生隻能保留一個黨籍。

他一野二号人物,保衛主席28年沒當元帥,但兒子比元帥後代都厲害

面對這一嚴峻考驗,張宗遜沒有絲毫猶豫,堅定地選擇了共産黨的革命道路。他深知隻有共産黨才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就這樣,張宗遜徹底擺脫了舊思想的束縛,成為一名堅定的共産黨人。

畢業後,張宗遜原本打算參加南昌起義,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如願。好在命運安排了他與毛澤東相遇,進而參與了那場改變中國命運的秋收起義。一個普通農家子弟的人生,就這樣被推上了革命的巅峰。

秋收起義與保衛毛主席

1927年,國民黨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血腥鎮壓了勞工階級和共産黨人。面對白色恐怖,中國共産黨決定發動秋收起義,奪取政權。

他一野二号人物,保衛主席28年沒當元帥,但兒子比元帥後代都厲害

這一重大決策,出自于毛澤東同志的建議。毛澤東認為,隻有采取武裝鬥争的方式,才能真正解放人民群衆,實作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他被任命為秋收起義的總負責人,負責在湖南地區發動農民武裝起義。

1927年9月,毛澤東率領着由農民、勞工、革命志士組成的工農革命軍,在湘贛邊界的甯岡一帶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秋收起義。張宗遜作為一名共産黨員,義無反顧地加入了起義大軍的行列。

起義初期,工農革命軍人數雖少,但鬥志昂揚。他們以遊擊戰的方式,打了一系列小勝仗,奪取了大量武器彈藥,壯大了革命力量。張宗遜憑借過人的勇氣和智謀,多次率領小分隊突破重圍,為革命事業立下了赫赫戰功。

1928年4月,毛澤東在甯岡山根據地召開了著名的廬山會議。會議确立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總方針。張宗遜被任命為紅四軍特務連連長,專門負責保衛黨和軍隊最高上司機構的安全。從此,他與毛主席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一野二号人物,保衛主席28年沒當元帥,但兒子比元帥後代都厲害

在随後的十年浴血奮戰中,張宗遜時刻守護在毛主席身邊,幾乎參與了每一次重大戰役。1934年,他全程跟随中央紅軍完成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裡長征,親曆了巧家縣會師、遵義會議等重大曆史事件。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進入陝北根據地後,張宗遜被任命為中央局委第一局長,專門負責保衛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從此,他與毛主席形影不離,再也沒有分開過。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日戰争拉開序幕。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民族解放鬥争中,張宗遜仍然時刻守護在毛主席身邊,為黨中央的安全運作盡心盡力。他親曆了延安整風、七大、遵義會議等重大事件,見證了黨的英明上司和頑強鬥争。

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後,國共内戰再次全面爆發。在這場你死我活的殊死較量中,張宗遜仍然堅守在毛主席身邊,為黨中央的安全保駕護航。他親曆了黨中央轉戰陝北、晉綏、平鄧等重大軍事行動,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他一野二号人物,保衛主席28年沒當元帥,但兒子比元帥後代都厲害

從秋收起義到新中國成立,張宗遜與毛主席朝夕相處長達28年。他用鮮血和生命,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護航,堪稱一代忠勇衛士。毛主席對他的忠誠和功勳贊賞有加,視為知心人。

大同集甯戰役的教訓

1946年,國民黨政府與中國共産黨簽訂了停戰協定,但雙方的沖突卻遠未消除。随着和平談判的破裂,第二次國共内戰拉開了序幕。這場你死我活的殊死搏鬥,将決定中國的前途命運。

華北地區成為這場内戰的主要戰場。我軍在這裡擁有三十萬大軍,占據着有利地理位置。如果能夠突破大同,将晉察冀和晉綏兩大根據地連成一片,對于我軍的戰略部署将大有裨益。

他一野二号人物,保衛主席28年沒當元帥,但兒子比元帥後代都厲害

1946年10月,毛主席親自部署了這場攻打大同的戰役。由于大同地處要沖,張宗遜被指派為這次戰役的總指揮。他率領十萬精銳之師,浩浩蕩蕩向大同進發。

當時大同駐守的是國民黨閻錫山麾下的兩萬餘人。雖然兵力單薄,但大同城池堅固,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是以閻錫山誓死守衛。他同時向蔣介石求援,蔣介石也意識到了大同的重要性,遂令傅作義率部增援。

張宗遜的部隊行軍數十裡,終于在10月下旬抵達大同城下。他立即下令炮火猛攻,企圖一舉攻克大同。然而,大同城防堅固,進展甚微。就在這時,傅作義的增援部隊抵達了集甯,切斷了我軍的後路。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張宗遜決定暫時放棄對大同的攻擊,分兵去解救集甯。然而,傅作義又乘機突襲大同城,使得我軍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為避免被徹底包圍,張宗遜隻得作出痛苦決定,放棄大同,全力突圍。

他一野二号人物,保衛主席28年沒當元帥,但兒子比元帥後代都厲害

就這樣,我軍在大同集甯戰役中遭受了重大損失。兩萬餘名官兵陣亡,大量武器彈藥被敵人奪去。這無疑是一次嚴重的挫折,也是我軍在内戰中遭受的一次罕見大敗。

毛主席得知這一消息後,并未怪責張宗遜。他深知張宗遜的勇猛和忠誠,隻是這一次未能預料到敵人的突襲之計。毛主席指出,張宗遜平日作戰過于穩健,在關鍵時刻缺乏必要的銳氣和魄力,這也是導緻戰役失利的重要原因。

毛主席建議張宗遜要多向彭德懷這樣的猛将學習,在保持穩健的同時,也要有所突破和創新。隻有将穩健和銳氣結合起來,才能在複雜的戰場環境中出奇制勝。

大同集甯戰役雖然遭遇失利,但它的教訓卻極為寶貴。它警示我們,在戰争年代,穩健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固步自封,必須與時俱進,創新有為。隻有将勇猛精神和穩健作風有機結合,才能在動蕩的戰火中赢得最終的勝利。

他一野二号人物,保衛主席28年沒當元帥,但兒子比元帥後代都厲害

這一教訓不僅對張宗遜自身很有裨益,對整個人民解放軍的建設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從此,張宗遜在保持自身穩健本色的同時,也更加重視銳氣和創新,為後來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彭德懷麾下的得力幹将

大同集甯戰役的教訓讓張宗遜意識到了自身的不足,他決心向彭德懷這樣的猛将學習,在保持穩健作風的同時,也要有所突破和創新。機緣巧合,張宗遜很快就有了向彭德懷請教的機會。

1947年,國民黨軍隊對陝北根據地發動了猛烈進攻。為了阻擊敵人,中央軍委決定組建以彭德懷為總指揮的野戰軍。彭德懷是當時最有戰略眼光和指揮才能的将領,他手下的幹将更是赫赫有名。

他一野二号人物,保衛主席28年沒當元帥,但兒子比元帥後代都厲害

張宗遜憑借過往的功勳,被任命為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直接向彭德懷請教軍事指揮藝術。從此,他與彭德懷結下了不解之緣。

1947年春,國民黨軍隊開始了對陝北的"圍剿"。為了突破重圍,彭德懷親自部署了一場艱難的轉移行動。張宗遜在這次行動中勇挑重擔,率領先鋒部隊開路,為大軍轉移創造了有利條件。

行軍途中,敵人的飛機和大炮不斷騷擾,張宗遜臨危不懼,親自指揮反擊。有一次,敵機突然俯沖轟炸,張宗遜當機立斷,指令全軍就地卧倒,避免了重大傷亡。這一英勇舉動,赢得了彭德懷的贊賞。

1947年秋,國民黨軍隊再次對陝北發動了"綏遠"進攻。為了阻擊敵人,彭德懷決定在延安一帶固守陣地,采取積極防禦的戰略。張宗遜奉命率領一個軍擔任前鋒,負責阻擊敵人的先頭部隊。

他一野二号人物,保衛主席28年沒當元帥,但兒子比元帥後代都厲害

在這場戰役中,張宗遜運籌帷幄,指揮有方。他巧妙利用地形,設下重重伏擊,給敵人造成了沉重打擊。同時,他又靈活機動,避免了被敵人包圍。憑借這一系列精彩的戰術運用,張宗遜赢得了彭德懷的贊賞。

1948年春,國民黨軍隊發動了"平綏"戰役,企圖徹底摧毀陝北根據地。為了阻擊敵人,彭德懷決定在延安一帶固守陣地,采取積極防禦的戰略。張宗遜再次奉命擔任前鋒,負責阻擊敵人的先頭部隊。

這一次,張宗遜運用了一種全新的戰術,被後人稱為"空城計"。他故意疏散了延安城内的軍民,使得延安城空空如也。國民黨軍隊見狀,以為延安已經被我軍抛棄,于是大意疏忽,直撲延安城。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張宗遜率領大軍從四面八方突然發起進攻,将國民黨軍隊團團圍住。經過一番酣戰,我軍最終全殲了敵人的主力,赢得了這場戰役的徹底勝利。

他一野二号人物,保衛主席28年沒當元帥,但兒子比元帥後代都厲害

這一戰役的勝利,不僅鞏固了陝北根據地的防線,也讓張宗遜在彭德懷心目中的地位更上一層樓。從此,張宗遜成為了彭德懷最得力的幹将之一。

在随後的渭華起義、晉綏解放戰等重大戰役中,張宗遜都扮演着關鍵角色。他時刻學習彭德懷的指揮藝術,将穩健與銳氣有機結合,出奇制勝。同時,他也将自己多年征戰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彭德懷及其他将領。

師徒相傳、互相促進,張宗遜與彭德懷的配合日益默契,最終為人民解放軍的最後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張宗遜不僅彌補了自身的不足,而且将自己的優勢發揮到了極緻。

後代更上一層樓

他一野二号人物,保衛主席28年沒當元帥,但兒子比元帥後代都厲害

張宗遜一生為革命事業貢獻力量,他的兩個兒子也都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在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各自的事業有了長足發展。

張宗遜的長子張新俠,自幼就受到父親的熏陶,對航天事業有着濃厚興趣。新中國成立後,他如願以償地投身于這一新興事業。憑借過人的智慧和毅力,張新俠很快就成為航天領域的佼佼者。

1970年,大陸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号"成功升空,這是中華民族在太空領域取得的第一個重大突破。作為這一重大工程的總設計師,張新俠功不可沒。他巧妙設計了衛星的軌道和結構參數,確定了發射的圓滿成功。

此後,張新俠又先後參與了"實踐"系列衛星、"風雲"氣象衛星等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他的卓越貢獻,為大陸航天事業的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一野二号人物,保衛主席28年沒當元帥,但兒子比元帥後代都厲害

1992年,張新俠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這是黨和國家授予的最高榮譽。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釋了一代航天人的理想追求和不懈奮鬥。

與此同時,張宗遜的次子張又俠也在軍旅生涯上取得了驕人成就。他從小就繼承了父親的軍人氣概,對國防事業懷有赤誠之心。

1979年,張又俠高中畢業後便應征入伍,從此開啟了自己的軍旅生涯。作為一名普通士兵,他刻苦訓練,勇挑重擔,很快就展現出了過人的軍事素質。

1984年,張又俠被選拔到陸軍指揮學院深造。在校期間,他勤奮好學,成績優異,畢業後被直接留在學院任教。從此,他開始了自己漫長的軍旅之路。

他一野二号人物,保衛主席28年沒當元帥,但兒子比元帥後代都厲害

1988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張又俠親身參戰,指揮部隊擊潰越軍,赢得了漂亮的戰績。這一戰役,也讓他初次嘗到了戰場的滋味。

之後,張又俠又參加了1992年的老山戰役。在這場戰役中,他指揮有方,運籌帷幄,為我軍的最終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憑借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張又俠一路高升,很快就成為了陸軍的一員上将。他的兒子張曉東,也繼承了家族的軍人傳統,如今已是陸軍某部的師長。

可以說,張宗遜的兩個兒子都在各自的事業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們的成就甚至超越了不少元帥的後代。這不僅是對張宗遜個人的最好緻敬,也是對他一家三代報效祖國的最高贊譽。

他一野二号人物,保衛主席28年沒當元帥,但兒子比元帥後代都厲害

張宗遜一生坎坷,但他始終懷着一顆赤誠之心,為革命事業貢獻了全部力量。雖然他未能獲得元帥軍銜,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卻永遠銘刻在人民的心中。

正如毛主席所言,張宗遜雖然缺少一些銳氣,但他穩重持重的作風卻是難能可貴的。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釋了一名共産黨人應有的品質和操守。

而他的後代們,則以自身的傑出成就,将這種精神發揚光大,在新時代的舞台上書寫出了新的輝煌篇章。這正是一代革命家庭最好的饋贈和見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