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跨越山海,奔赴一場青春之約

作者:閩南網

1999年起,先後有312名廈大研支團成員遠赴甯夏西海固支教,在西北戈壁播撒下愛與希望的種子

跨越山海,奔赴一場青春之約

從鹭江之濱到西北戈壁,一場跨越2000多公裡的雙向奔赴,已進行了25年。

1999年起,先後有312名廈大研支團成員遠赴甯夏西海固支教,在西北戈壁播撒下愛與希望的種子

跨越山海,奔赴一場青春之約

東南網5月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黃鑫)從鹭江之濱到西北戈壁,一場跨越2000多公裡的雙向奔赴,已進行了25年。

近日,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個人(集體)名單揭曉,閩甯協作廈門大學甯夏研究所學生支教團(下稱“廈大研支團”)榜上有名。

山海相連,心手相牽。自1999年起,先後有312名廈大研支團成員遠赴甯夏西海固支教,通過教育幫扶助力志智雙扶,在遠方播撒下愛與希望的種子。

跨越25年的約定

張秀麗是廈大研支團的第一屆成員,也是當年唯一的女生。20多年過去了,支教時那些艱苦的點滴漸漸模糊,但那天夜裡孩子們的身影,如今依舊曆曆在目。

“當時到了晚自習,教室就不再供電了,學生想讀書,就要自己點蠟燭。有天晚上,我批改完作業,才發現窗外有很多孩子,他們正借着我宿舍的燈光讀書,這讓我深受觸動。”張秀麗說。

由于當地條件有限,張秀麗除了教數學,還通過自學主動承擔了實體課的教學。沒有教材,就自己刻卷子。“當時我覺得,如果沒有拼盡全力,就對不起他們的這份努力和認真。”她說。

青春不以山海為遠。從張秀麗他們那屆開始,廈大研支團與西海固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批批廈大學子赓續接力,在西海固的三尺講台上澆灌希望之花。

去年7月,廈門大學第25屆研究所學生支教團如約奔赴甯夏各地,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作為團長的唐曉宇來到海原縣,在支教學校任七年級英語學科組組長。

雖然教學水準受到支教學校的肯定,但他卻并不滿足。“在接近一年的支教工作中,我紮根鄉鎮教育這片土壤,用腳步丈量西海固這片土地。然而,卻發現我能為這些孩子做的事太少了。”

還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作為一名社會學專業的學生,他發揮專業優勢,向學校學生提供心理健康輔導支援并在班會課上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通過家訪等途徑與學生家長、班主任溝通交流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一年,在整個人生軌迹上是短暫的一段時光,用這段不長的時光做一件終生難忘且意義非凡的事,我想這是值得的。”唐曉宇說。

“這條小魚在乎”

在廈大研支團中,一直流傳着一個《這條小魚在乎》的故事——海水退潮後,大量的魚被擱淺在沙灘上。一個小男孩見狀,撿起魚一條一條地往海裡扔。有人勸他:“孩子,這麼多魚,你救得過來嗎?誰在乎呢?”面對質疑,小男孩一邊撿魚一邊回答:“這條小魚在乎!這條也在乎!”

25年來,一屆一屆支教隊員接力為大家講述“一條小魚”的助學故事,為貧困地區的孩子籌集獎助學金,形成了“這條小魚在乎”獎助學公益品牌項目。

愛心助學的路上,每一步都堅實而有意義。“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的故事不斷湧現。

在被黃土包裹的家鄉西海固,馬小花的記憶裡,自己的中學時代總會浮現出一抹藍色,那是廈大研支團的隊服。當時,這抹“夢想藍”不僅為她打開了知識的窗戶,還向她提供了助學金。

起初,馬小花是拒絕接受的,她覺得還有更多比自己困難的同學需要幫助。但考慮到馬小花學習成績優異、刻苦上進,廈大研支團還是堅持把助學金發給了馬小花。

為了不辜負支教老師的期望,馬小花經常利用周末時間加做練習題,研支團老師也耐心地為她講解。“當時即使要犧牲放假時間去學習,我也覺得很開心很樂意。”馬小花說。

2013年,在與廈大研支團老師相遇、相識6年後,馬小花考入了廈門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2017年,馬小花大學畢業,她放棄在大城市更多的發展空間,選擇回到家鄉當一名中學老師,接續這份山海情緣。

截至目前,“這條小魚在乎”項目累計向社會募捐各類款項數額1300餘萬元,資助了近2萬名家庭貧困學生,救助了2名先天性心髒病兒童。

“不放棄‘每一條小魚’的精神,在我們一屆屆支教團的隊員中接力傳承。作為一名從西部走出來的廈大學子,我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關愛每一條‘小魚’。”唐曉宇說。

點亮校園生活

“你看,這是我們做的一個手工心願樹”“這是孩子們給未來的自己寫的一封信”……

每天放學後,林衍含都會到學校的“暖暖小屋課堂”,傾聽孩子們的煩惱,舒緩他們的壓力。“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他們學會關照内心,培養積極心态和情緒管理能力。”她說。

林衍含是廈門大學第25屆研究所學生支教團成員,去年8月起到甯夏固原市隆德四中擔任地理老師。

協助當地基礎教育的同時,怎樣才能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傳統的課堂中?怎樣才能為孩子打開一扇看見世界的“視窗”?

在服務支教地孩子成長成才、全面發展的路上,廈大研支團的成員們不斷探索。

2019年,廈大研支團開啟全新欄目——“南強名師雲講堂”,帶孩子們“雲遊”嘉庚号科考船、将廈門大學名師教授“請”進甯夏課堂中來,通過雲直播的方式,為支教地廣大學子帶來妙趣橫生的科普課堂。

課堂外,隊員們在甯夏鄉鎮中國小接力開展“七彩假期”“鳳凰花班”“藝術守望者”“解憂雜貨鋪”等第二課堂品牌活動,組建合唱團、國旗班、廣播站等學生社團,豐富孩子們的課餘生活。

“山海接力”的故事,正在被不斷續寫。“離開方寸課桌,奔赴西部走上三尺講台,我已經做好了準備。”廈門大學第26屆研究所學生支教團成員盧宇翔說。

近日,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個人(集體)名單揭曉,閩甯協作廈門大學甯夏研究所學生支教團(下稱“廈大研支團”)榜上有名。

山海相連,心手相牽。自1999年起,先後有312名廈大研支團成員遠赴甯夏西海固支教,通過教育幫扶助力志智雙扶,在遠方播撒下愛與希望的種子。

跨越25年的約定

張秀麗是廈大研支團的第一屆成員,也是當年唯一的女生。20多年過去了,支教時那些艱苦的點滴漸漸模糊,但那天夜裡孩子們的身影,如今依舊曆曆在目。

“當時到了晚自習,教室就不再供電了,學生想讀書,就要自己點蠟燭。有天晚上,我批改完作業,才發現窗外有很多孩子,他們正借着我宿舍的燈光讀書,這讓我深受觸動。”張秀麗說。

由于當地條件有限,張秀麗除了教數學,還通過自學主動承擔了實體課的教學。沒有教材,就自己刻卷子。“當時我覺得,如果沒有拼盡全力,就對不起他們的這份努力和認真。”她說。

青春不以山海為遠。從張秀麗他們那屆開始,廈大研支團與西海固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批批廈大學子赓續接力,在西海固的三尺講台上澆灌希望之花。

去年7月,廈門大學第25屆研究所學生支教團如約奔赴甯夏各地,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作為團長的唐曉宇來到海原縣,在支教學校任七年級英語學科組組長。

雖然教學水準受到支教學校的肯定,但他卻并不滿足。“在接近一年的支教工作中,我紮根鄉鎮教育這片土壤,用腳步丈量西海固這片土地。然而,卻發現我能為這些孩子做的事太少了。”

還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作為一名社會學專業的學生,他發揮專業優勢,向學校學生提供心理健康輔導支援并在班會課上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通過家訪等途徑與學生家長、班主任溝通交流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一年,在整個人生軌迹上是短暫的一段時光,用這段不長的時光做一件終生難忘且意義非凡的事,我想這是值得的。”唐曉宇說。

“這條小魚在乎”

在廈大研支團中,一直流傳着一個《這條小魚在乎》的故事——海水退潮後,大量的魚被擱淺在沙灘上。一個小男孩見狀,撿起魚一條一條地往海裡扔。有人勸他:“孩子,這麼多魚,你救得過來嗎?誰在乎呢?”面對質疑,小男孩一邊撿魚一邊回答:“這條小魚在乎!這條也在乎!”

25年來,一屆一屆支教隊員接力為大家講述“一條小魚”的助學故事,為貧困地區的孩子籌集獎助學金,形成了“這條小魚在乎”獎助學公益品牌項目。

愛心助學的路上,每一步都堅實而有意義。“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的故事不斷湧現。

在被黃土包裹的家鄉西海固,馬小花的記憶裡,自己的中學時代總會浮現出一抹藍色,那是廈大研支團的隊服。當時,這抹“夢想藍”不僅為她打開了知識的窗戶,還向她提供了助學金。

起初,馬小花是拒絕接受的,她覺得還有更多比自己困難的同學需要幫助。但考慮到馬小花學習成績優異、刻苦上進,廈大研支團還是堅持把助學金發給了馬小花。

為了不辜負支教老師的期望,馬小花經常利用周末時間加做練習題,研支團老師也耐心地為她講解。“當時即使要犧牲放假時間去學習,我也覺得很開心很樂意。”馬小花說。

2013年,在與廈大研支團老師相遇、相識6年後,馬小花考入了廈門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2017年,馬小花大學畢業,她放棄在大城市更多的發展空間,選擇回到家鄉當一名中學老師,接續這份山海情緣。

截至目前,“這條小魚在乎”項目累計向社會募捐各類款項數額1300餘萬元,資助了近2萬名家庭貧困學生,救助了2名先天性心髒病兒童。

“不放棄‘每一條小魚’的精神,在我們一屆屆支教團的隊員中接力傳承。作為一名從西部走出來的廈大學子,我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關愛每一條‘小魚’。”唐曉宇說。

點亮校園生活

“你看,這是我們做的一個手工心願樹”“這是孩子們給未來的自己寫的一封信”……

每天放學後,林衍含都會到學校的“暖暖小屋課堂”,傾聽孩子們的煩惱,舒緩他們的壓力。“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他們學會關照内心,培養積極心态和情緒管理能力。”她說。

林衍含是廈門大學第25屆研究所學生支教團成員,去年8月起到甯夏固原市隆德四中擔任地理老師。

協助當地基礎教育的同時,怎樣才能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傳統的課堂中?怎樣才能為孩子打開一扇看見世界的“視窗”?

在服務支教地孩子成長成才、全面發展的路上,廈大研支團的成員們不斷探索。

2019年,廈大研支團開啟全新欄目——“南強名師雲講堂”,帶孩子們“雲遊”嘉庚号科考船、将廈門大學名師教授“請”進甯夏課堂中來,通過雲直播的方式,為支教地廣大學子帶來妙趣橫生的科普課堂。

課堂外,隊員們在甯夏鄉鎮中國小接力開展“七彩假期”“鳳凰花班”“藝術守望者”“解憂雜貨鋪”等第二課堂品牌活動,組建合唱團、國旗班、廣播站等學生社團,豐富孩子們的課餘生活。

“山海接力”的故事,正在被不斷續寫。“離開方寸課桌,奔赴西部走上三尺講台,我已經做好了準備。”廈門大學第26屆研究所學生支教團成員盧宇翔說。(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黃鑫)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