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師港浸大新任校長陳緻:招生首要在乎的不是學生分數

作者:南方+用戶端

最近,境外合作大學再次活躍在公衆視野。

4月19日,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正式設立,首批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制造工程、電腦科學等14個本碩專業。

與此同時,香港都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等一批港澳優質高校正加快推進來粵辦學。

而今年,深圳大學将設立香港校區,中山大學在香港建立高等研究院。這些信号都顯示着,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正在加速。

不久前,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下稱“北師港浸大”)迎來新任校長陳緻。

作為首所内地和香港合作辦學的高校,北師港浸大在廣東珠海建設發展已近20年,這無疑将給粵港澳合作辦學提供啟發和借鑒。

近日,南方+記者專訪陳緻,從其辦學育人新思路,一窺合作辦學發展新動向。

北師港浸大新任校長陳緻:招生首要在乎的不是學生分數

陳緻。

比起分數更關注學生的進步

中外(境外)合作大學是大陸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廣東擁有6所合作大學,包括北師港浸大、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及香港城市大學(東莞)。

不難看出,合作大學大多落地大灣區内地9市,分布集中。并且,從去年廣東聯考錄取情況來看,境外合作大學受到熱捧,投檔線齊齊走高。

外界不禁好奇:随着新興力量不斷湧入,北師港浸大這樣的“老牌”合作大學是否面臨競争和壓力?

“近20年的探索,北師港浸大積累了大量可供參考和研究的合作辦學經驗。”陳緻認為,合作大學之間的确存在競争,大家都在積極打造國際化環境、引入國際化師資、培養國際化人才。

2018年至2022年在北師港浸大擔任學術副校長和常務副校長時,陳緻協助校長湯濤負責學校的人才引進工作,經他簽字引進的教學人才有數百人。而留下國際化人才,更是一項他傾力去做的細緻工作。

但同時他也指出,各大學又有不同的發展特色,比如港科大(廣州)、港城大(東莞)更側重理工科,北師港浸大則推行博雅教育理念,專業設定更加綜合多樣。

“我們的獨特性很明顯,從這點上來說,與其他學校沒有特别的競争關系。”陳緻說。

北師港浸大新任校長陳緻:招生首要在乎的不是學生分數

北師港浸大校園。

這幾年,合作辦學趨于火熱,招生門檻逐漸擡高。近期主要精力都放在招生工作上的陳緻,面對同類大學對優質生源的競争,他有自己的看法。

“我們不隻是看重招收的學生的分數。”陳緻直率地說,教育者的成就不是把孩子培養成哪一種标準,而更關注學生相比過去的進步,鼓勵學生創新和自由發展,幫助他們擁有精彩的人生。

陳緻認為,在中國,博雅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緻力于培養綜合素養高的人才,“在中國的大地上辦博雅教育,大有可為”。

推動人工智能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

北師港浸大前任校長湯濤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知名數學家,陳緻則是國際知名的文史及漢學研究學者。迎來人文學者校長,學校未來發展規劃是否會進一步強調人文特色?

“學者選擇研究領域時可以很專很細,但校長要全面地看待大學發展。”陳緻說,北師港浸大提出,要培養既擁有家國情懷,也具備國際視野的綜合性創新型人才。未來仍會堅持原有的發展方向,并在學科建設、人才引進等方面推動新的發展。

其中,北師港浸大計劃在學科建設和課程規劃方面推出新舉措,将推動人工智能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融合,打破學科壁壘。

“随着新技術不斷發展,人工智能已為多個傳統領域帶來了巨大變革,形成了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趨勢。”陳緻介紹,早在三年前,北師港浸大新增人工智能專業,培養該領域資料分析、技術研究、産品開發等專業人才,積累了紮實基礎。

在人才引進方面,北師港浸大近期正式成立了高等研究院,将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及其科研團隊為核心,着力開展基礎理論、人工智能、科學文化、文理交融等前沿學科研究。

陳緻透露,未來,将把北師港浸大高等研究院打造成為輻射珠海、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等研究院,為地方發展引進全球頂尖科研人才,全方位提供智庫支援。

讓中華文化的傳統内涵與現代價值理念接軌

文理之“争”,由來已久。近年來,全國不少高校在不斷加大對理工科建設的投入,而在就業壓力不容小視的當下,“理工崛起、文科沒落”話題屢成網絡熱議。

作為國際知名的文史及漢學研究學者,陳緻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大學對理工科的重視,與我們國家的近代曆史有緊密聯系,是科技救國、科教興國的必由之路。”陳緻說,但社會的進步發展同樣離不開人文學科,“現代科技越發達,社會就越需要人文”。

北師港浸大新任校長陳緻:招生首要在乎的不是學生分數

陳緻。

“科技一往無前,文化則要‘瞻前顧後’。”陳緻引用了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的觀點,強調人文學科是關心社會現實、回應時代問題的學科,促使人們“既看到未來,也不忘過去”。

換言之,現代科技由人類創造、不斷疊代,人類更應懂得如何合理、正确使用科技,使其有助于人類和社會發展,而謹防被科技控制。

“這與莊子提及的‘物物而不物于物’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說,我們利用科技,但不能受制于科技,曆史上唯科學主義的偏頗也是教訓深刻的。”陳緻說,這些深刻道理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也早有展現。

與“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經是社會主流論調相比,陳緻認為,這些年,社會對人文學科的認同度其實在不斷提高,并且更注重對文史的學習。

作為人文學者,陳緻在多年的高校任教任職生涯中,十分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擔任北師港浸大常務副校長期間,陳緻在學校主導開設了中華文化與國際傳播專業,旨在培養适應國際舞台的中華文化傳播人才。

在陳緻看來,要實作中華文化的有效傳播,必須先建立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規律的價值體系,讓中華文化的傳統内涵與現代價值理念接軌,進而進行傳承與創新,才能在國際社會中被廣泛接受和認可。

“如果學生既深刻了解中華文化,又擁有國際視野,具備在全球舞台上溝通的能力,能夠精準地表達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内涵,他們肯定能夠幫助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陳緻說。

【文字】南方+記者 姚昱旸 李秀婷

【攝影】南方+記者 張冠軍

【作者】 姚昱旸;張冠軍;李秀婷

廣東教育頭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