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师港浸大新任校长陈致:招生首要在乎的不是学生分数

作者:南方+客户端

最近,境外合作大学再次活跃在公众视野。

4月19日,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设立,首批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电脑科学等14个本硕专业。

与此同时,香港都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一批港澳优质高校正加快推进来粤办学。

而今年,深圳大学将设立香港校区,中山大学在香港建立高等研究院。这些信号都显示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正在加速。

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下称“北师港浸大”)迎来新任校长陈致。

作为首所内地和香港合作办学的高校,北师港浸大在广东珠海建设发展已近20年,这无疑将给粤港澳合作办学提供启发和借鉴。

近日,南方+记者专访陈致,从其办学育人新思路,一窥合作办学发展新动向。

北师港浸大新任校长陈致:招生首要在乎的不是学生分数

陈致。

比起分数更关注学生的进步

中外(境外)合作大学是大陆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广东拥有6所合作大学,包括北师港浸大、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及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不难看出,合作大学大多落地大湾区内地9市,分布集中。并且,从去年广东高考录取情况来看,境外合作大学受到热捧,投档线齐齐走高。

外界不禁好奇:随着新兴力量不断涌入,北师港浸大这样的“老牌”合作大学是否面临竞争和压力?

“近20年的探索,北师港浸大积累了大量可供参考和研究的合作办学经验。”陈致认为,合作大学之间的确存在竞争,大家都在积极打造国际化环境、引入国际化师资、培养国际化人才。

2018年至2022年在北师港浸大担任学术副校长和常务副校长时,陈致协助校长汤涛负责学校的人才引进工作,经他签字引进的教学人才有数百人。而留下国际化人才,更是一项他倾力去做的细致工作。

但同时他也指出,各大学又有不同的发展特色,比如港科大(广州)、港城大(东莞)更侧重理工科,北师港浸大则推行博雅教育理念,专业设置更加综合多样。

“我们的独特性很明显,从这点上来说,与其他学校没有特别的竞争关系。”陈致说。

北师港浸大新任校长陈致:招生首要在乎的不是学生分数

北师港浸大校园。

这几年,合作办学趋于火热,招生门槛逐渐抬高。近期主要精力都放在招生工作上的陈致,面对同类大学对优质生源的竞争,他有自己的看法。

“我们不只是看重招收的学生的分数。”陈致直率地说,教育者的成就不是把孩子培养成哪一种标准,而更关注学生相比过去的进步,鼓励学生创新和自由发展,帮助他们拥有精彩的人生。

陈致认为,在中国,博雅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综合素养高的人才,“在中国的大地上办博雅教育,大有可为”。

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北师港浸大前任校长汤涛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数学家,陈致则是国际知名的文史及汉学研究学者。迎来人文学者校长,学校未来发展规划是否会进一步强调人文特色?

“学者选择研究领域时可以很专很细,但校长要全面地看待大学发展。”陈致说,北师港浸大提出,要培养既拥有家国情怀,也具备国际视野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未来仍会坚持原有的发展方向,并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推动新的发展。

其中,北师港浸大计划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规划方面推出新举措,将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

“随着新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已为多个传统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形成了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陈致介绍,早在三年前,北师港浸大新增人工智能专业,培养该领域数据分析、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等专业人才,积累了扎实基础。

在人才引进方面,北师港浸大近期正式成立了高等研究院,将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及其科研团队为核心,着力开展基础理论、人工智能、科学文化、文理交融等前沿学科研究。

陈致透露,未来,将把北师港浸大高等研究院打造成为辐射珠海、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研究院,为地方发展引进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全方位提供智库支持。

让中华文化的传统内涵与现代价值理念接轨

文理之“争”,由来已久。近年来,全国不少高校在不断加大对理工科建设的投入,而在就业压力不容小视的当下,“理工崛起、文科没落”话题屡成网络热议。

作为国际知名的文史及汉学研究学者,陈致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大学对理工科的重视,与我们国家的近代历史有紧密联系,是科技救国、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陈致说,但社会的进步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文学科,“现代科技越发达,社会就越需要人文”。

北师港浸大新任校长陈致:招生首要在乎的不是学生分数

陈致。

“科技一往无前,文化则要‘瞻前顾后’。”陈致引用了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的观点,强调人文学科是关心社会现实、回应时代问题的学科,促使人们“既看到未来,也不忘过去”。

换言之,现代科技由人类创造、不断迭代,人类更应懂得如何合理、正确使用科技,使其有助于人类和社会发展,而谨防被科技控制。

“这与庄子提及的‘物物而不物于物’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我们利用科技,但不能受制于科技,历史上唯科学主义的偏颇也是教训深刻的。”陈致说,这些深刻道理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也早有体现。

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经是社会主流论调相比,陈致认为,这些年,社会对人文学科的认同度其实在不断提高,并且更注重对文史的学习。

作为人文学者,陈致在多年的高校任教任职生涯中,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担任北师港浸大常务副校长期间,陈致在学校主导开设了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际舞台的中华文化传播人才。

在陈致看来,要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必须先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体系,让中华文化的传统内涵与现代价值理念接轨,从而进行传承与创新,才能在国际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如果学生既深刻了解中华文化,又拥有国际视野,具备在全球舞台上沟通的能力,能够精准地表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他们肯定能够帮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陈致说。

【文字】南方+记者 姚昱旸 李秀婷

【摄影】南方+记者 张冠军

【作者】 姚昱旸;张冠军;李秀婷

广东教育头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