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年人的生活智慧:少就是多,主動給生活降級

作者:破局者Breaker

#頭條創作挑戰賽#

沙漠之中,有一種奇特樹木,名為“光棍樹”,其枝條與樹幹裸露,無一片綠葉裝點,恰似荒原中的枯木雕塑。

面對極端幹旱,光棍樹演化出獨特的生存政策:為減緩水分喪失,它逐漸舍棄了易于蒸騰的葉片,呈現出無葉之态。

失去葉子後,光棍樹面臨新的生存挑戰——如何進行光合作用以維系生命。為此,其枝幹與枝丫承擔起葉的功能,轉為綠色,直接吸收陽光,進行能量轉換。

世間萬物,往往蘊含相通之理。人生亦如光棍樹,在繁華世界中,人們一度以為,擁有愈多,幸福愈濃。然而,生活的磨砺揭示:欲望無盡,追逐愈多,身心負荷愈重;所得愈豐,内心愈難得平靜。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的智慧啟示我們:真正的富足并非外物的累積,而是内心的釋然。

步入中年,仿效光棍樹,學會舍棄生活中無關緊要的“葉片”,專注于内心世界的豐富與甯靜,方為人生下半場的至臻之道。

中年人的生活智慧:少就是多,主動給生活降級

期待降級

知乎熱議:“何為個體苦痛之源?”

一帖中,一條備受推崇的回答赫然在目:“過度寄望于萬事萬物。”誠然,對萬事萬物寄予過高期許,往往招緻更深沉的失落。

時下熱播劇《煙火人家》中的李衣錦,年近三十,其母之執念令人窒息。

婚姻之挫敗使這位母親将所有期許與操控欲傾注于女兒。

為逼其歸鄉任教,竟暗中替女兒向上司遞交辭呈;

誤會女兒将遠赴異國,徑直闖入工作場所,大動幹戈;

面對女兒假借友人掩飾單身真相之舉,非但未體恤其情,反而當衆掌掴,洩憤之餘,兩敗俱傷。

現實生活中,如李母這般過度寄托希望、無法承受預期落空之人比比皆是,傷人傷己,隻因那本不應存在的過高期待。

中年人的生活智慧:少就是多,主動給生活降級

故而,莫讓過高期待扭曲審視視角,放大他人瑕疵,忽視其優點,徒增沖突。

學會釋然,以平和之心待人接物,方能收獲意料之外的喜悅。

作家劉娜亦曾自述其經曆:早年,她對夫與子滿懷期待——望夫功成名就,既體貼又顧家;願子學業出衆,既明理又勤勉。

然而,現實往往事與願違,期待越高,失望愈烈。直至中年,她始悟無人能始終如一地滿足他人預設,遂決意調低期許。

令人欣喜的是,接納親人間的不完美,以淡然處世後,家中氣氛轉趨和諧,每位成員的幸福感均顯著提升。

正如作家廖一梅所言:“人對他人的需求越少,内心越自在甯靜。沒有任何人,無論其意願如何強烈,能夠完全滿足另一個人的所有需求。”

期待本身并無過錯,執着于期待的實作,方滋生不滿與怅惘。期待過高,易生怨怼,不僅情感紐帶受損,生活亦難覓甯谧。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的警句振聾發聩:“生活的本質在于,個體生存,對他人心懷過多期待,隻會自添枷鎖。”

人生後半程,唯放下過高期待,方能在自我步調中,悠然漫步,盡享人生。

消費降級

紀錄片《等一等,網際網路》中,小何的故事觸動人心。這位24歲青年,出身農村,曾以優異成績步入985大學殿堂。

彼時,對他而言,最奢華的享受僅是品嘗肯德基。

然而,面對大都市琳琅滿目的物質誘惑,他漸失自我,陷入追逐名牌手機、網紅景點、夢想座駕的漩渦,隻為那一瞬虛幻的面子。

然而,過度消費的苦果終至,他背負起20餘萬元債務,生活陷入困頓。

回首過往,他痛悔:“未來數年,我将無法主宰自己的人生。”

茨威格之言振聾發聩:“命運饋贈的所有禮物,其價碼早已暗藏。”

小何年少時未能領悟,超越承受力的消費猶如斑斓泡沫,終有破滅之時。

中年人的生活智慧:少就是多,主動給生活降級

《斷舍離》一書記錄了一則令人難忘的故事。

一對熱衷購物的夫婦,家中被各類衣物、用品、電器填滿,寬敞房間轉眼變得逼仄。

他們日複一日,耗費大量精力于整理雜物,身處狹小空間,内心壓抑難舒。

終于,他們決心變革,果斷清理備援之物,戒除盲目購物習慣。

當家恢複寬敞明亮,兩人的心情也豁然開朗。

生活告誡我們,多餘之物隻會成為負累。隻有舍棄,方能輕盈前行。

《逍遙遊》有雲:“鹪鹩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意即鳥兒栖息,所需僅一根樹枝;

鼹鼠飲水,亦僅飽腹而已。

生活之本真,正在于回歸簡約,心無旁骛,以初始的純真視角欣賞萬千世界。

物質簡樸之人,生活更顯從容;崇尚簡約生活者,其路必能行遠。

情緒降級

生活中是否常有此類身影:

哀歎命運多舛;嗔怪所遇非良人;嗟怨生活多困苦……

憶及鄰居張姨,其滿腹牢騷尤顯突出。

彼時歸家,屢見她拉扯母親,傾吐苦水:

“真糟心!夫君何以如此不解人意?遙想當年,衆多才俊傾心于我,皆被我婉拒,嫁予他實乃大憾矣。”

偶瞥友人添置新衣、新飾,她複又埋怨:

“若我早嫁富貴門,此刻何愁物欲不得滿足!”

家中亦難逃其雷霆之怒,夫與子常遭無端斥責:

“若無我操持家務,汝父子二人焉知如何度日乎!”

後離家謀職,聞母言,張姨夫不堪忍受其暴躁,攜子與其離異。

如今張姨孤身一人,依舊四處宣洩其不幸,鄰裡皆避之如蛇蠍。

世間不乏似張姨之人,執拗外尋緣由,隻見他人瑕疵,無視自身境況,如此非但無助問題化解,反易激化沖突。

此情此景,令人聯想到“烏鴉寓言”。

烏鴉欲遷徙,臨行告白鴿,鴿問其故,烏鴉答曰:“衆獸皆厭吾聲刺耳,相遇辄避,乃至掩耳相待,實難忍矣。”

鴿沉吟片刻,勸烏鴉:“君可曾思己過?若不自省,遷至何處,恐仍陷同樣窘境。”

烏鴉聞此,陷入深深思索……

诿過于人,症結無解,反躬自省,方能撥雲見日。

巴爾紮克有言:“困苦乃人生之階石,于強者為寶藏,于弱者則成深淵。”

蓋弱者向外索果,強者向内尋因,心态堅韌樂觀,專注于解厄之道。

中年人的生活智慧:少就是多,主動給生活降級

負面情緒恰似污水,人心猶杯,污水盈杯,遲早溢出,玷污你我生活。

弘一法師曾言:“釋懷乃重新開機人生之鑰。”

世事無常非人力所能左右,然調适心态以應萬變,方為上策。

人至中年,莫任情緒駕馭生活,當以降燥靜心,泰然處世之起伏,積極覓求生活改觀之法,方能活出真我本色。

柳宗元曾描繪一種名為蝜蝂的奇特蟲類。

此蟲行走間,逢物必取,悉堆背上,縱然重壓已至極限,仍執着負重不止,終緻力竭而亡。

人之欲望,猶如無底深淵,索求愈多,滿足愈難,快樂反随之漸稀。

故而,簡樸度日實為良策,不汲汲于豐盈,方能領略知足之樂。

步入中年,應深谙一理:少即是多。

負荷過重,步履維艱,适時為生活減負,乃智慧之舉。

如此,方能悠然自處,從容應對人生旅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