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拔出内心的“刺”?

作者:鷹哥19

​《清醒地活》作者:邁克·辛格

如何拔出内心的“刺”?

​上一節我們說到,人的内心其實充滿能量,但是很多人由于封閉内心,失去了對這些能量的控制。是以,作者辛格指出,隻有放下對内心的防護,才能慢慢掌握内在的能量。

那麼,在這一節中,我們來聊聊另外一個話題:如何破除内心的執念?

每個人都有執念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執念。就像一個人逛動物園,看到有小動物被關在籠子裡,心裡可能會覺得:動物好可憐,失去了自由。可是站在小動物的角度來說,它被人類飼養,逃過了被大自然淘汰的危機,還有人用籠子把它保護起來,每天喂給他食物,這樣看,似乎也并不能用可憐來形容。

事實上,這也是大部分人内心的沖突。我們總希望自己是自由的,無拘無束的,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遇到問題或者困難的時候,又希望能有一個“籠子”出現,讓自己不用面對外面的風風雨雨。這些執念有時候是升職加薪、得到其他人的認可;有時候是想比身邊人過得好,苛求自己事事完美;還有時候是那些早就不再同路的人,早該翻過去的事。

很多時候,正是有這些執念,人才容易自怨自艾,覺得過生活很累,讓人疲憊,陷入“産生執念——自我捆綁——執念加深”的惡性循環。對于這個問題,辛格說得很直白:“要麼現在就放手,要麼墜入深淵。”因為在他看來,執念其實就來自人的内心。佛家也把執念叫作“我執”,本質上它是随自我而存在的,隻有通過自己,通過内心才能徹底化解。如果一個人無法放下這些執念,不是他不能,而是他不願。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我明明是被各種執念困擾,非常痛苦,怎麼能說我不願放下執念呢?

辛格指出,這是因為恐懼。恐懼是生活中最常見,同時也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情感。生活中處處有恐懼,大多數人面對恐懼的态度,是保持恐懼并不斷躲避。

這麼做聽起來很安全,但久而久之,恐懼就會催生人的不安全感和軟弱感。當人們試圖不被恐懼影響,就會不可避免地與生活對抗,認為其他人沒有按照他們應該的方式行事,事情也沒有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展開,生活開始變得失控,進而産生某種執念。

下面我們來看個例子。有個年輕人剛進入工作崗位2年多,時間不長,但适應地很快,各項業務都掌握了,業績也很不錯。但是這時候部門來了一個新人,學習能力比他更強,很快受到了大家的喜歡。年輕人覺得,是新人搶走了自己的“風頭”,慢慢變得不自信,業績有所下滑。

後來新人的業績果然超過了年輕人,讓他很苦惱。無奈之下,他向上司提出調換部門,原因是部門已經有了新人這樣的生力軍,自己也做不出更好的業績了。誰知這時候,上司的一句話點醒了他:“為什麼你會覺得新人是來跟你競争的呢?你們也可以成為很好的搭檔啊。”

這個時候,年輕人才突然發現,從新人一進部門,自己就下意識把對方當成了競争者。看到新人成長很順利,他又覺得對自己造成了威脅,讓自己業績下滑了。

這就是恐懼的作用,想要躲避恐懼的人,會發現恐懼無窮無盡。年輕人明明可以和新人進行合作,卻害怕被對方搶了風頭,把對方擺在了對立面,把事物不符合自己認知的部分看作“不合理”,自然會覺得生活是一場戰鬥。

這些執念的最終的結果,就是讓人單純以功利化的“輸”和“赢”去定義生活,他們判斷事物的标準,也會随着這個定義而變化。

“不做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那麼對此,作者辛格認為,在面對生活的挑戰,經受執念時,不抗争、不做選擇,其實也是一種選擇。但他不是讓人消極或躺平,而是提醒人們,生活本來就不受我們控制。如果誰想要控制生活,即使是一件最微小的事情,都會讓人無法充分地活着,隻能與恐懼和執念為伍。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生活感到如此焦慮,如此憂心忡忡。他們的腦海裡總是會出現那些令人困擾的對話,以及那些不想看到的情況。大多數時候,他們不是在試圖阻止事情發生,就是在因為這些事情已經發生後,拼命思考對策。當他們與生活展開鬥争,這就會讓天地萬物成為生命中最可怕的東西。是以對于恐懼,每個人都要學會放手,學會接受生活不受控制、不斷變化的樣子。

舉例來說,就像某個孩子,在學校做了一件錯事,内心非常煩惱和不安,他會花費很長的時間,去考慮如何掩蓋這件事,如何避免讓父母知道這件事,如何消除這件事帶來的影響。可當孩子回到家後,發現家人已經知道這件事。孩子被教訓了一頓,但在此之後,事情并沒有他想象中那樣糟糕,他的生活還在繼續,他恐懼的結果也是可以接受的。在這個過程中,最糟糕、最難熬的時間,反而是他掩蓋問題,為此糾結的過程。當問題真正發生後,他反而沒有那麼痛苦了。

為此,辛格建議,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要掌握“向上看”的技巧。就是不管在什麼時候,永遠都朝前看,不斷開辟生活的新旅途。如果我們總是盯着眼前的問題,看着自己過去犯下的錯誤,隻會覺得每分每秒都是煎熬,但是如果我們超脫當下,把目光放到将來,回過頭來看自己,轉換一下視角,就會發現,很多困擾自己的事物,隻是人生中的一段體驗。

比如,很多人在學生時代,覺得上學實在是太辛苦了,考試的壓力很重、家長的管束很嚴格、學校老師的要求也特别多……身處其中,一切都那樣難熬,每個人都恨不得早早地畢業,早早地進入社會。

但是,等我們真的進入了社會,再回過頭看學生時代,就會發現那時候的求學時光很美好,大家都充滿青春活力,每天都不用為生計發愁,内心總是感到很充實。這就是我們看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如何拔出心中的“刺”

除此之外,很多人對執念不肯放手,是因為他們受過傷害,好比别人在他們的胳膊上紮了一根刺,紮得很深,一時間拔不出來,一碰就疼。

一般情況下,人們會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自我保護,這個刺讓人感覺很痛,那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去碰它,也不要讓别人碰。第二種則是長痛不如短痛,一把将刺拔掉,以後都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

如果認真考慮,大部分人應該都會做第二種選擇,一次性地疼痛,永久地把這根刺拔掉。但實際情況是,大部分人選擇了第一種,不再去碰那根刺,也不讓别人去碰。

舉例來說,一個女孩戀愛了,但很不幸地,遇上一個不忠誠的男友,分手後她對愛情的第一感覺,多半是傷心失望,覺得短時間内,不想再投入一段新的戀情,甚至對自己和對男性都産生了懷疑。

這其實就是給自己埋下了一根刺。可以想象,在她以後的生活中,也許一談戀愛,或者接觸到其他男性,就忍不住和自己的初戀做比較。而每次比較,就是一次去觸碰那根刺,讓自己心态失衡。

如果我們仔細一想,就會發現,人在生活中其實有很多“刺”,那些錯過的人,失敗的事,痛苦的經曆等等。如果無法真正釋懷,它們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出來,給人帶來很多痛苦。

時間長了,一個人人的内心、行動就被限制了,不敢和别人離得太近,不願和别人建立太親密的關系,因為害怕再被碰到心中的刺。這樣一來,一個人就被内心脆弱的地方主宰了人生,沒法自輕松地生活在世界上。

那碰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在内心中拔刺呢?辛格指出,拔刺的過程其實并不難,難的是意識到自己有拔刺的能力。

具體來說,我們需要适當地關注内心,但同時要學會抽離。我們還是用剛才的例子,一個女孩子在初戀中被男友背叛,一直無法釋懷,如果有一天,她偶然間遇見了初戀男友,要怎麼拔出這根“刺”呢?

這個時候,也許她很快又回到當年的痛苦中,甚至想要逃離,不管對方,眼不見為淨。但如果要拔刺,這個時候其實不能想着逃跑,而是要專注内心的感受。盡管很痛苦,也要暫時地接納和忍受。

然後在内心問自己:是誰在痛苦呢?又是誰讓我感受痛苦呢?是前男友嗎?似乎不是,他們之間已經很久不聯系了。這個時候,女孩會意識到,最初的痛苦似乎是初戀男友給予的,但後來的痛苦,和初戀男友并沒有關系,而是她自己帶來的,她一直把自己當作那個初戀的小女孩,沒有走出來。

意識到這一點,女孩就會發現,自己已經不再是當初的孩子了,應該可以釋懷了。是以拔刺的真正方法,就是發現自我的方法。當我們不再為當初的自己而痛苦,下定決心選擇放手,那些“刺”自然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