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不打不長教訓?隻有“打”才能記住?真相真不是這樣

流言

“孩子不打不長教訓,打了才能記住?”

關于能不能打孩子網上有很多争論,目前很多朋友認為,可以适度揍孩子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流言分析

這種說法有待商榷。

家長偶爾控制不住揍了孩子情有可原,但是可别指望揍孩子起到積極的作用。

今天 4 月 30 日,是傳說中的“國際不打小孩日”,盡管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好笑,但稍微想想為什麼需要定這麼個日子,以及剩下三百多天孩子該怎麼辦,則難免讓人有點擔憂……

孩子不打不長教訓?隻有“打”才能記住?真相真不是這樣

圖庫版權圖檔,不授權轉載

實際上,現在關于揍娃,有很多種不同意見,對于“揍娃”這件事你是怎麼看的呢?相信大家的主流看法大概主要分三種:

1.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揍一頓更聽話。

2. 打孩子即罪惡,絕對不能讓孩子重蹈自己的童年創傷。

3. 家長不是聖人,孩子也沒那麼脆弱,忍無可忍揍一頓,就當提前讓孩子感受“社會毒打”。

其實,“揍孩子”背後的影響,遠不止這麼簡單,關于如何看待揍孩子這件事,家長們也有很多誤區,今天咱們就來詳細聊聊。

學了心理學就不會揍娃?

先悄悄告訴大家一個真相:其實,哪怕是我們學心理學的也會控制不住揍娃……

作為心理學者,我們很清楚體罰的諸多負面影響;但是,作為家長,也會深刻體驗到控制自己揍娃沖動的艱難。在一個聚集了心理學領域的從業者、高校老師和科研人員的家長群裡,也曾就“揍娃”這個話題,展開了“用什麼工具揍娃最趁手?”的經驗分享和學術讨論:

直接上手太疼,借助工具又容易把握不好力度打得太狠,拿什麼打,才能既起到震懾作用,又能保證不在孩子身上留下傷痕?

值得欣慰的是,在理性的幫助下,真實表露又不失專業探讨的交流最終沒有變成“兵器譜”或者“華山論劍”,而是慢慢轉變為集體内省現場和“戒打”互助組織,圍繞“揍娃”得出了幾個結論:

揍了孩子就能“長記性”?

真相:體罰會損傷記憶和降低智力,影響大腦發育。

日常相處能夠母慈子孝,談及學習容易雞飛狗跳。事關學習、作業、成績時,總是容易引發“挨揍”事件。即使平時情緒再穩定的家長,隻要輔導孩子作業和學習,都難免有氣急攻心的時刻:教一遍不會,還能保持耐心;教三遍不會,尚能控制脾氣;教十遍還不會,十頭牛都拉不住家長想揍人的心情。

孩子不打不長教訓?隻有“打”才能記住?真相真不是這樣

圖庫版權圖檔,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也許家長揍娃的初衷很單純,認為“痛”的記憶才能把手在寫,腦在飄的孩子拉回現實,下一次才能不漏題、不粗心、好好學、長記性。殊不知,體罰會損傷記憶和降低智力,影響大腦發育。

2009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超過 1500 個孩子進行研究,結果發現:

對于2-4 歲的孩子:

沒有受過體罰的孩子,四年後,比受過體罰的同齡人智商高出 5 分。

對于5-9 歲的孩子:

沒有受過體罰的孩子,四年後,比受過體罰的同齡人智商高出 2.8 分。

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

受到體罰的次數越多,心智能力的發展越緩慢。

而且,當孩子經常處于可能會“挨揍”的恐懼和焦慮中時,大腦會持續激活“戰鬥或逃跑”的應激反應,時刻警惕、難以放松,自然沒有多餘的認知資源放在學習上,要知道,平靜和安定的狀态才最利于大腦學習。

揍了孩子就不會再犯?

真相:體罰可能會導緻問題更加棘手。

“打”似乎是快速結束孩子問題的最便捷的方式。但結束問題,并不代表解決問題,隻是暫時掩蓋或抑制了問題的表面現象,問題行為卻很可能在短時間内故态複萌,甚至變本加厲或陽奉陰違,更加棘手。

研究發現,體罰所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73% 受到體罰的兒童不到十分鐘就會 “舊錯重犯”。

孩子不打不長教訓?隻有“打”才能記住?真相真不是這樣

圖庫版權圖檔,不授權轉載

如果家長經常将體罰作為管教的方式,從長遠的來看,孩子可能會展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模式:退縮或逆反。

要麼因為恐懼而選擇順從,卻逐漸變得自卑和懦弱;要麼因為憤怒而故意違抗,卻慢慢轉向乖戾和叛逆。就如因為說謊挨揍的孩子,可能會是以不再說謊,但更可能會學着讓自己的謊言沒有破綻。

而夾在退縮和逆反中間的孩子,更可能因為迷茫而陽奉陰違,為了不引起正面沖突而隐藏行為,在家長眼皮底下乖巧懂事,在家長不知道的地方肆意妄為,卻讓自己陷入深深的沖突和混沌之中。

揍了孩子就會變得有擔當?

真相:體罰可能意味着一筆勾銷和轉頭就忘。

在孩子犯錯後選擇體罰的家長,内心都預設了這樣一個前提,那就是犯錯就要承擔後果,而挨揍就是這個後果,是以揍孩子一頓,就能讓他變得有擔當,更懂事。

但事實上,挨揍僅僅家長一廂情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折磨,真正的後果卻被抛之腦後,負起責任和扛起擔當更是無從談起。孩子不按時完成作業,應自行承擔明天無法向老師交代的後果,并可能面對同學們的異樣眼光;孩子不好好吃飯,則需承受饑餓的煎熬;孩子打人,則應當主動向對方道歉并盡力彌補過失。

如果家長試圖以體罰作為孩子打人的“後果”,那麼孩子的注意力和情感便會被憤怒、不甘和疼痛所占據,他們将不再關注被打者的感受,也不再思考如何彌補自己的過失。相反,他們可能會産生錯誤的認知:我打了他,你打了我,這下好了,扯平了!

如果你仍然覺得揍孩子是一種可以選擇的方式,那麼不妨試着回答下面這幾個小問題:

問一問已經為人父母的你:最近一次揍娃是因為娃做了什麼呢?

· 打人了

· 亂發脾氣

· 成績不理想

· 學習不動腦子

目的達到了嗎?問題解決了嗎?孩子再犯了嗎?

再問一問已經長大成人的你:

小時候被爸媽揍過嗎?是因為什麼被揍呢?吸取了什麼教訓呢?

很多人都能回憶起童年時期那些深刻的被揍經曆,也清楚記得自己被什麼東西打,打在哪些部位,以及當時的自己是多麼恐懼,有多麼生氣,卻唯獨忘了自己為什麼挨揍,或者到底應該吸取什麼教訓。是以你看,揍娃有什麼用呢?

孩子不打不長教訓?隻有“打”才能記住?真相真不是這樣

圖庫版權圖檔,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最後總結一下,相信絕大多數家長之是以揍娃,并不是因為喜歡或友善,是出于不敢放任孩子出錯而着急、焦慮和擔憂的心情,是源于保護孩子的迫切感和責任心,是想規避孩子重複犯錯或步入歧途的風險,也是想引導孩子扛起責任、追求卓越、變得和善的美好期待。但是,為了達成如此重要又積極的期望,咱們更得選擇合适的方法,而揍娃,不在其中。

照“謠”鏡

有時候,我們小時候習以為常、感同身受的事,并不見得是合理的,比如挨家長的揍……

參考文獻

[1]l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College students more likely to be lawbreakers if spanked as children, ScienceDaily.

[2]lStraus, Murray A. and Mallie J. Paschall. Corporal Punishment by Mothers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ognitive Ability: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wo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Age Cohorts. Journal of Aggression Maltreatment & Trauma, 2009; 18 (5): 459 DOI: 10.1080/10926770903035168

[3]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18/nov/05/spanking-children-makes-them-more-aggressive-us-pediatricians-body-says

來源:科學辟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