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億“新三樣”揚帆出海 如何乘風破浪尋增量?

作者:王琦 785

電動載人汽車、锂電池、太陽能電池并稱為中國出口的“新三樣”。2023年,“新三樣”出口規模首破萬億元,成為大陸外貿增長新亮點。

然而,國内各大新能源汽車、锂電池以及光伏廠商在享受産業高景氣度所帶來的紅利時,卻不得不面臨“内卷”問題。将優質産能輸出海外,已成為當下“新三樣”企業的共識。

新能車“卷出去”

烈火烹油的價格戰未有偃旗息鼓之意,甚至開始出現“反噬”——依托粗暴的“以價換量”政策,車企短期内奪得市場佔有率,但失去了利潤,當賣一輛虧一輛成為常态,新能源汽車市場繁花似錦背後,以消耗車企盈利能力為代價的行業“失血”局面仍将持續。

中國汽車制造商和動力電池廠商正在搶抓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視窗期,加速向國際品牌邁進,在内燃機時代這是它們難以突破的瓶頸。

2023年,中國汽車産銷規模首次推至雙雙突破3000萬輛的高度,出口量達到491萬輛,同比增長57.9%,出口量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為120.3萬輛,同比增長77.6%。換言之,大陸每出口4輛汽車就有近1輛是新能源汽車。

具體來看,海外市場正在成為車企一個重要的增量來源。

2023年,比亞迪海外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突破24萬輛,同比增長337%;上汽集團海外銷量達到120.8萬輛,成為唯一一家海外銷量突破百萬輛的中國汽車企業;長城汽車在海外市場銷售31.4萬輛,同比增長82.37%,海外營收翻倍增長至約531億元;海外市場為吉利汽車貢獻了27.4萬輛,出口同比增長38%;廣汽集團自主品牌海外市場銷量約為5.5萬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數量的一路高歌,品質也實作了飛躍,大陸新能源汽車出海真正實作了量價齊升。海關總署釋出的資料顯示,大陸新能源汽車出口均價從2021年的1.95萬美元,提升到2023年的2.38萬美元。

随着電動汽車的快速增長,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正在一改過去給歐美發達國家消費者留下的廉價低端印象。

比亞迪海豹在歐洲的售價為35萬~40萬元,較國内版本不足20萬元的起售價貴了近一倍;上汽大衆ID.3車型國内起售價一度下探至12萬元以下,但國外售價在30萬元以上;國内售價不到10萬元的哪吒AYA系列國外價格要高至15萬元。

有汽車業内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在海外售價普遍偏高,除了關稅原因外,與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技術、性能、産品力的提升密不可分。

根據規劃,比亞迪今年的海外銷量目标是50萬輛,相比去年的24萬輛翻一番;2024年廣汽将向海外市場導入14款自主品牌車型,新增海外網點約200個、完成全年保12萬挑戰15萬輛的銷量目标,到2030年的海外銷量目标是50萬輛。在今年北京車展上,長城汽車宣布,預計到2030年,其在海外市場的單年銷量将超過百萬輛,其中高端車型銷量占比将超過1/3。

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廣汽的國際計劃是走出去(整車銷售到海外市場)、走進去(海外建廠)、走上去(品牌向上)。“廣汽在‘走出去’上落後了,目前廣汽處于‘走進去’階段,要加快在海外建廠、進行零部件建設,同時要努力在‘走上去’階段領先,成為全球性品牌。”他說。

随着中國汽車品牌将更多目光聚焦海外市場,多家機構預測2024年大陸汽車出口銷量将達到550萬輛。

不過,談及目前出口熱潮,有業内人士直言“不要把出口想得那麼容易,越來越多企業湧入海外市場,價格戰就難以避免”。

锂電出海尋新增長點

一車出海,帶動“全鍊”。在新能源汽車的高速增長下,中國汽車産業加速出海,與此同時,以動力電池為首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鍊也已開始在全球布局,中國锂電池的出海駛入“快車道”。作為中國外貿的“新三樣”之一,各大動力電池企業也加速争奪全球市場佔有率。

從各家動力電池企業的2023年年報中不難發現,“出海”正在成為其業務的新增長點。

甯德時代海外業務增長迅猛,2023年海外營收達到1309.92億元,同比增長70.29%,占總營收的32.67%,較去年提升9個百分點。SNE Research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甯德時代海外動力電池的市占率為27.5%,同比提升4.7個百分點。

得益于海外業務成效初顯、儲能業務傳遞能力提升等,國軒高科2023年淨利潤9.3億元,同比增長201%,創七年新高。其中海外地區的營收為64億元,同比增長超115%,占總營收(316億元)的五分之一。

這一增幅遠高于同為二線電池企業的億緯锂能和欣旺達,但後兩者的海外業務基數遠高于國軒高科。2023年,億緯锂能海外營收為133億元,同比增長5%,而欣旺達海外營收同比下降9%至204億元。

孚能科技2023年海外銷售接近百億規模為98.73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20%,約占全年總營收的60%,毛利率達到12.72%。

國軒高科董事長李缜去年表示,可将全球市場劃分為中國、美洲、歐洲與非洲、東南亞與南亞四個闆塊,“如果我們隻在中國發展,那就意味着我們丢掉了另外三個市場,想要有所作為的話,另外這三個市場是不能丢的”。

孚能科技董事長王瑀也公開表示,“中國電池企業能否在全面電動化的TWh時代保持優勢,最關鍵的就是走出去,産業鍊在海外本土化。”

事實上,動力電池企業除了産品出海外,也在加速海外生産基地的建設以確定供應鍊穩定并降低生産成本。一方面是由于海外市場需求高度景氣,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規避歐美相關法案的限制。

具體來看,2023年以來,甯德時代宣布和福特汽車在美國密歇根州合作建立動力電池工廠,初期産能規劃為35GWh,投資高達35億美元,計劃于2026年投産;億緯锂能計劃投資99.7億元在匈牙利建廠;蜂巢能源泰國Pack工廠開工建設;國軒高科宣布攜手歐洲電池制造商InoBat,以合資形式建設40GWh電芯及Pack工廠,根據規劃,到2030年國軒高科将在國内和海外分别實作300GWh的産能規模。

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團隊主管鞏旻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汽車制造商的全球汽車市占率為20%,全球電動汽車市占率超過50%,但市值僅占全球汽車制造商總市值的10%。“一些海外市場的貿易保護主義并不會抹殺中國電動汽車的銷量規模、成本優勢、技術創新和全球競争力。”

光伏産業迎戰周期壓力

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産品制造和出口國,中國光伏産業也在過去一年經曆了“冷暖”。一方面,國内光伏新增裝機量再創曆史新高,行業需求景氣度高漲;另一方面,行業“内卷”加劇,供需格局轉變下,光伏産業正在經曆新一輪的周期洗禮。

截至4月30日,A股、H股106家光伏公司2023年财報和2024年一季報均出爐。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前述百家光伏公司2023年合計實作營業收入1.66萬億元,同比增長12.16%;合計實作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464.85億元,同比下滑19.14%。

營收增長、利潤下滑,國内光伏産業這兩項業績名額出現了近年少有的“背離”表現。

過去幾年,下遊高增長的需求刺激了産業鍊各環節的供給欲望。各大光伏企業在集體享受行業紅利之時,卻也因頻頻擴産而埋下暗雷。于是,自2023年第四季度以來,随着國内光伏産業鍊價格急跌,不少光伏企業的利潤空間受到擠壓。

價格“内卷”産生的副作用甚至延續至今年一季度。報告期内,上述百家光伏公司合計實作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較去年同期雙雙下降。尤其是淨利潤方面,不少光伏龍頭企業盈虧分野,其今年一季度遭遇業績滑鐵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光伏産業鍊不同的環節,各家上市公司在周期壓力之下面臨着不同的經營挑戰。

從2023年的業績表現來看,産業鍊上遊産品價格跌幅較大,這直接導緻矽料、矽片企業利潤大幅下滑。

矽料企業領跑年度盈利陣營的局面,在去年悄然生變。2023年,僅剩3家光伏公司年度歸母淨利潤破百億元,分别為通威股份、隆基綠能和特變電工。而在2022年,協鑫科技以及大全能源亦加入百億盈利“俱樂部”,且5家百億利潤企業中有4家為矽料企業。

需指出的是,去年3家淨利潤過百億的光伏龍頭企業也陷入利潤下滑的境地——财報顯示,通威股份、隆基綠能和特變電工分别實作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35.74億元、107.51億元、107.03億元,同比下滑47.25%、27.41%、32.75%。

不過,亦有公司2023年業績“逆風而上”。晶科能源、天合光能2023年營收雙雙破千億元,分别為1186.82億元、1133.92億元,同比分别增長74.40%、55.31%。且在利潤端,這兩家公司淨利潤增幅分别超過150%、50%,達到74.40億元、55.31億元。

整體來看,在價格擠壓之下,國内絕大部分光伏公司在去年守住了盈利的基本盤。百家光伏上市企業中,超過八成以上的光伏公司在2023年實作盈利。

但這一數字在2024年一季度進一步減少。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上述百家光伏上市公司中約有30%的企業在今年一季度遭遇虧損。其中不乏隆基綠能、TCL中環、通威股份、晶澳科技等光伏龍頭企業。

“一季度是光伏産業的傳統淡季。疊加目前在去庫存壓力下,矽料、矽片、電池片以及元件價格處于低位運作區間,不少企業利潤驟降。”一位光伏企業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事實上,結合2023年财報和2024年一季報,部分企業的虧損勢頭從去年四季度便開始顯現。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所長沈文忠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認為,在幾乎五年一個周期的光伏産業中,市場決定了一切真正能夠發展向好的企業,“隻有能夠面對市場的快速變化,在技術、資金方面有很深的積澱,才能經曆周期的磨砺脫穎而出。技術疊代後産業的集中度會提升,煥發新的生機,這也是光伏行業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目前仍是大部分光伏企業的主力出貨市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整理發現,2023年,海外業務營收占比超過50%的光伏公司有17家,另有15家公司這一比例超過30%。

光伏元件、逆變器等企業的海外營收占比居高。例如,陽光電源去年海外營收333.69億元,占比46.18%;晶澳科技則實作海外業務收入444.28億元,占比54.48%。

海關總署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大陸光伏電池出口額約90.67億美元(約合657.07億元人民币),同比有所下滑。

這背後,“量增價減”或成為今年光伏市場出口的主要特征。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