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明王朝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有幾個?說起來寒酸,隻有三個半

作者:璐語諪

大明王朝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有幾個?說起來寒酸,隻有三個半。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蘊含着大明王朝276年曆史中的種種曲折與傳奇。從洪武開國皇帝朱元璋"國家建儲,禮從長嫡"的理念,到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的嫡長子朱慈烺未能登基,這條"長嫡之路"曲折離奇,充滿了家族恩怨和權力鬥争的陰雲。讓我們一一撥開曆史的迷霧,探尋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的種種曲折與傳奇。

大明王朝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有幾個?說起來寒酸,隻有三個半

開國之初:朱元璋的"長嫡"理念

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寒,本不是嫡長子。他的父親朱五四是一名布衣,家境貧困,隻有朱元璋這一個兒子。朱元璋自小就受到家族的嚴格教育,對于嫡長子繼承的傳統理念有着深刻的認知。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中原擊敗元朝殘餘勢力,次年在應天府即位,是為洪武皇帝。作為一代新君,朱元璋希望能夠确立一個新的王朝秩序,避免重蹈覆轍。于是他下诏立長子朱标為太子,明确表示"國家建儲,禮從長嫡"。這不僅是朱元璋個人的意願,更是對封建王朝嫡長子繼承的傳統的一種堅持。

然而命運往往與人的期望背道而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不得不将太子之位傳給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盡管朱允炆的生母隻是朱标的側妃,但朱元璋還是将其确認為"嫡孫",以維護嫡長子繼承的原則。

朱允炆即位後不久,靖難之變爆發,被燕王朱棣趕下龍椅。朱棣登基稱帝後,将自己的長子朱高熾立為太子,成為大明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嫡長子皇帝。從此,嫡長子繼位成為明朝皇位傳承的重要準則。

大明王朝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有幾個?說起來寒酸,隻有三個半

然而,現實遠比理想來得殘酷。在後來的明代曆史中,由于各種原因,嫡長子繼位的情況屢屢出現斷層。有的皇帝無嗣,不得不将皇位傳給弟弟或侄子;有的皇帝雖有嫡長子,但因為種種陰謀而未能登基;還有的皇帝幹脆跳過一代,将皇位直接傳給孫子。這些曲折離奇的命運,正是朱元璋"長嫡"理念在現實中的一次次碰壁。

嫡長子的興衰

大明王朝在朱元璋的"長嫡"理念指引下,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傳統得以确立。然而,這條看似平坦的"長嫡之路"卻曲折重重,充滿了家族恩怨和權力鬥争的陰雲。

仁宗朱高熾是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嫡長子皇帝。他出生于建文元年(1399年),是朱棣與皇後徐氏的長子。朱棣登基後,朱高熾一度陷入了與弟弟朱高煦的奪嫡之争。最終在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正式冊立為太子,結束了這場權力較量。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朱高熾繼位,成為仁宗皇帝。

朱高熾在位期間,頒布了一系列重要法令,如《大诰》、《欽定大學衍義》等,對明朝政治、教育産生了深遠影響。他在位二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朱高熾晚年多有昏庸無為之舉,導緻國力漸衰。

宣宗朱瞻基則是第二位嫡長子皇帝。他出生于建文元年,是朱高熾與皇後張氏的長子。朱瞻基自幼聰穎好學,曾在永樂朝廷任職,深得朱棣器重。洪熙元年,朱高熾駕崩,朱瞻基繼位,是為宣宗皇帝。

宣宗朝廷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如廢除了宦官制度、整頓吏治等,曾一度使明朝國力強盛。但宣宗晚年卻酗酒荒淫,導緻國家陷入動蕩。更令人扼腕的是,宣宗為了迎合情婦孫氏的要求,将皇後胡氏趕出宮廷,這在當時引起了極大争議。

大明王朝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有幾個?說起來寒酸,隻有三個半

英宗朱祁鎮則是一位"半個嫡長子"的身份。他出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是宣宗與貴妃孫氏的長子。由于孫氏後來被冊封為皇後,朱祁鎮的身份雖有些許争議,但大體上還是被認可為嫡長子。

不過,英宗的命運卻極為坎坷。正統十四年(1449年),他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朝廷被迫立儲朱祁钰為帝。雖然後來朱祁鎮重新奪回皇位,但他的統治已受到嚴重沖擊。英宗在位期間,國力日衰,加之晚年昏聩無為,使得明朝走向沒落。

從仁宗到英宗,嫡長子繼位的傳統雖然得以延續,但皇帝們的治理能力卻參差不齊。有的皇帝勤勉盡責,有的則昏庸無為。更重要的是,随着時間推移,家族恩怨和權力鬥争的陰雲日益籠罩在皇室之上,使得嫡長子繼位的道路越發崎岖難行。

皇後無子的陰雲

大明王朝在朱元璋的"長嫡"理念指引下,嫡長子繼位的傳統雖然得以确立,但随着時間推移,皇後無子的陰雲卻日益籠罩在皇室之上,使得這條"長嫡之路"越發崎岖難行。

武宗朱厚照是第三位以嫡長子身份登基的皇帝。他出生于弘治四年(1491年),是孝宗朱祐樘與皇後張氏的嫡長子。當時張皇後已年過三十,朝野上下對她能否生育都存有疑慮。

幸運的是,張皇後終于誕下了一子,讓朱厚照的嫡長子身份無可置疑。不過好景不長,張皇後自此再無子嗣,朱厚照成為孝宗唯一的兒子。

大明王朝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有幾個?說起來寒酸,隻有三個半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駕崩,朱厚照繼位成為武宗皇帝。然而一個令人憂心的問題很快浮現:武宗的皇後并非張氏,而是他的第一任皇後王氏。

王皇後出身名門,祖上有過宰相,門第極其顯赫。但她卻一直無子,這讓武宗的後繼問題陷入了困境。如果王皇後永遠無法生育,那麼武宗就無法立儲,朝政将陷入動蕩;如果武宗另納妃嫔生子,那麼這個兒子的身份又将存在争議。

為了解決這一困局,武宗不得不另納張皇後為側妃。張皇後雖然年過四十,但畢竟曾經生過朱厚照,或許還有希望再誕下一子。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張皇後竟然與王皇後勾心鬥角,在後宮中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權力争奪戰。兩位皇後各懷私心,互不相讓,使得武宗的後宮問題陷入了僵局。

正德元年(1506年),武宗下诏将張皇後賜死,以解決後宮之争。但王皇後依舊無子,武宗不得不另納妃嫔以求開解。于是,一場新的後宮鬥争拉開了序幕。

武宗在位期間,先後納入了十餘名妃嫔,但都無一子嗣。最終,武宗不得不将皇位傳給同父異母的弟弟朱厚燧,成為明朝第一位無嗣皇帝。

從武宗開始,明朝皇後無子的陰雲愈演愈烈。嘉靖帝朱厚燧的皇後也無子嗣,他不得不将皇位傳給外甥朱厚瑗。隆慶帝朱厚瑗的皇後同樣無子,他又将皇位傳給侄子朱翊鈞。

大明王朝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有幾個?說起來寒酸,隻有三個半

這種無子嗣的困境,不僅加劇了後宮鬥争的激烈程度,更使得嫡長子繼位的傳統受到了嚴重沖擊。有些皇帝不得不将皇位傳給庶子,有些則幹脆跳過一代直接傳給孫子。

從武宗朱厚照開始,明朝皇室就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中。皇後無子的困境,加之後宮鬥争的陰謀算計,使得朱元璋"長嫡"理念的執行遭遇了重重阻力,最終導緻這一傳統的中斷。

家族恩怨與權力鬥争

大明王朝在朱元璋"長嫡"理念的指引下,嫡長子繼位的傳統雖然得以确立,但随着時間推移,皇室内部的家族恩怨和權力鬥争卻日益加劇,使得這條"長嫡之路"越發崎岖難行。

首先是宗室王族之間的紛争。作為皇帝的親兄弟或兒子,他們都懷揣着對皇位的觊觎。有些人甚至不惜發動武裝叛亂,企圖奪取皇位。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領燕王府軍隊直搗京師,将其侄子朱允炆趕下龍椅,自己登基稱帝。雖然朱棣最終獲勝,但這場内戰給朝野造成了巨大動蕩。

靖難之役并非個例。永樂十六年(1418年),甯王朱權、桂王朱納等王族在南京發動了"靖難後第一案",企圖推翻朱棣。雖然這次叛亂很快被平定,但朱棣對宗室王族的戒心卻與日俱增。

大明王朝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有幾個?說起來寒酸,隻有三個半

為了防患于未然,朱棣下令将王族分封到各地,并嚴格限制他們的權力。然而這種做法并未根除王族對皇位的觊觎,反而加劇了雙方的沖突對立。

除了宗室王族,宦官權臣也是皇室内鬥的重要參與者。他們憑借親近皇帝的特權,不斷擴大自身權力,操縱朝政,甚至左右儲嗣之争。

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宦官王振的"萬曆奪嫡"。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王振聯合其他宦官,發動政變廢黜了皇太子朱由校,将其弟朱由檢立為太子。朱由檢後來繼位,是為崇祯帝。

除了宦官,一些權臣也常常插手儲嗣之争。如永樂朝的徐達、宣德朝的楊士奇等,都曾在皇太子之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更有甚者,一些皇帝的私生子也加入了這場權力博弈。他們雖然無法直接繼承皇位,但卻可以通過操縱朝政,為自己的子嗣鋪平道路。

比如憲宗朱見深的庶長子朱祐樘,就是在私生子朱祐鈍的大力支援下,最終獲得了皇太子之位,後來繼位成為孝宗皇帝。

這些家族恩怨和權力鬥争,無疑給嫡長子繼位的傳統帶來了巨大沖擊。有些皇帝不得不将皇位傳給庶子,有些則幹脆跳過一代直接傳給孫子。

大明王朝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有幾個?說起來寒酸,隻有三個半

更有甚者,一些皇帝在位期間就已經被廢黜,根本無法将皇位傳給自己的嫡長子。比如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朝廷不得不立儲朱祁钰為帝。雖然後來朱祁鎮重新奪回皇位,但他的統治已受到嚴重沖擊。

正是由于這些家族恩怨和權力鬥争的陰雲籠罩,使得朱元璋"長嫡"理念的執行遭遇了重重阻力,最終導緻這一傳統的中斷。皇室内部的沖突對立,成為了嫡長子繼位之路上的一大絆腳石。

最後的嫡長子朱慈烺

大明王朝走向終結之時,朱元璋"長嫡"理念的執行也陷入了最後的困境。崇祯帝朱由檢雖然生有嫡長子朱慈烺,但在李自成農民軍的鐵蹄下,這最後一位嫡長子未能如願登基。

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皇後周氏誕下一子,賜名朱慈烺。朱由檢對這個嫡長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繼承皇統,延續大明王朝。次年二月,朱慈烺被正式冊立為皇太子。

按照常理,朱慈烺理應能夠順利繼位。然而,大明王朝已經走向了沒落之路,朝野阙陷,民不聊生。正是在這個時候,李自成上司的農民起義軍開始了對北京的進攻。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李自成軍隊攻入北京城。朱由檢見大勢已去,遂攜皇太子朱慈烺等人避難于煤山。然而,朱慈烺年紀尚小,難以承受長途跋涉的艱辛。

大明王朝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有幾個?說起來寒酸,隻有三個半

為了保全皇嗣,朱由檢不得不将朱慈烺托付給大臣們,命他們護送太子前往南京,在那裡監國待變。可惜,朱慈烺一行人還未抵達南京,便遭到了流寇的襲擊。

在一場混戰中,朱慈烺不幸被流寇殺害,年僅15歲。這位最後的嫡長子,就此離世,未能如願繼承皇位。

朱慈烺的遇難,标志着朱元璋"長嫡"理念在大明王朝的徹底中斷。從此之後,再也沒有皇帝能夠以嫡長子的身份登基稱帝了。

雖然朱由檢還有一子朱由崧,後來在南京自立為帝,但他隻是朱常洵的嫡長子,與朱由檢并無直系親屬關系。是以,朱由崧的弘光朝廷也很難被視為大明王朝的延續。

就這樣,大明王朝在内憂外患的雙重夾擊下,最終于崇祯十八年(1644年)覆亡。朱元璋當年提出的"長嫡"理念,也就此畫上了句号。

從洪武朝到崇祯朝,這條"長嫡之路"走了276年,曆經了無數曲折。有的皇帝無嗣,不得不将皇位傳給庶子;有的皇帝雖有嫡長子,但因為種種陰謀而未能登基;還有的皇帝幹脆跳過一代,将皇位直接傳給孫子。

這一切,都是朱元璋當初難以預料的。作為一代新君,他希望通過嫡長子繼位來确立新王朝的秩序,但現實遠比理想來得殘酷。家族恩怨、權力鬥争、後宮陰謀,種種因素都在阻礙着"長嫡"理念的貫徹執行。

直到最後,朱慈烺的遇難,才徹底畫上了句号。這位最後的嫡長子,未能如願登基,也成為了朱元璋"長嫡"理念的最後一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