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和珅為官三不貪原則:科舉錢不貪,赈災錢不貪,而第三點更顯高明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清朝的和珅,是一個備受争議的曆史人物,他不僅擁有雄厚的家族背景,還以其權傾朝野的地位聞名于世。

然而,和珅作為一個貪官,卻有着自己獨特的“三不貪”原則:科舉錢不貪,赈災錢不貪,而第三點更顯高明。

那麼,這個原則背後究竟隐藏着怎樣的權謀與伎倆?他是如何在權力鬥争中遊刃有餘,立于不敗之地?今天讓我們一一解讀。

和珅為官三不貪原則:科舉錢不貪,赈災錢不貪,而第三點更顯高明

一、乾隆的寵臣

北京的秋高氣爽,恰逢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在紫禁城内,乾隆皇帝正在觀賞着皇家禦園的景色。他的目光投向一個身着錦衣華服的中年人,不由得點點頭,露出滿意的神情。

這個中年人,正是當朝的軍機大臣和珅。作為乾隆的心腹親信,和珅在朝中權力熏熏,遙遙領先于其他大臣。他不僅主管軍務,還分管理财、工程等諸多要務,可謂是左右乾隆的當權重臣。

和珅為官三不貪原則:科舉錢不貪,赈災錢不貪,而第三點更顯高明

和珅自幼入宮為禦前侍衛,一步步靠着過人的智謀和謹慎小心的性格攀上了高位。乾隆十分喜愛這個心思缜密、處事圓滑的屬下,視他為知己知彼的賢臣。

然而,和珅并非是一個清白的人。他靠着各種手段在朝中大肆撈錢,被視為當朝最大的貪官污吏。不過,和珅有一個獨特之處,那就是他在貪腐時有"三不貪"的原則,使他在乾隆年間長期逍遙法外。

和珅為官三不貪原則:科舉錢不貪,赈災錢不貪,而第三點更顯高明

二、"三不貪"之一:不貪科舉錢

自隋唐時期開始實行科舉考試以來,曆朝曆代都将科舉作為選拔官員的重要手段。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科舉是封建社會最公平、最有效的選拔人才的方法。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科舉舞弊的方式也越來越多。為了讓自己的子女能夠順利考中,一些家庭會暗中行賄,請考官幫忙。這是暴利,很多官員都忍不住誘惑去掙這個錢。

和珅為官三不貪原則:科舉錢不貪,赈災錢不貪,而第三點更顯高明

但和珅不會這樣做。他非常清楚,人才對于一個國家和朝廷的重要性,也深知乾隆皇帝對于科舉有多麼重視。如果在這裡動手腳被乾隆發現,必将引起皇帝的厭惡,為了這點蠅頭小利冒如此大的風險,實在不值得。

更重要的是,與其幫助那些沒什麼本事的人進入朝廷,不如暗中觀察真正有本事之人,再将其收為己用,這樣還能幫助自己壯大在朝堂的勢力。是以,科舉上的錢和珅從來不貪。他對于科舉這個選拔人才的制度十分尊重,絕不會在這方面動任何手腳。

和珅為官三不貪原則:科舉錢不貪,赈災錢不貪,而第三點更顯高明

三、"三不貪"之二:不貪赈災款

在封建社會,災荒是家常便飯。為了應對這些災難,朝廷往往會撥付大量的赈災款,用于救助災民。然而,這些錢往往也成了官員們貪腐的重災區。

A錢赈災款的事件在曆史上屢見不鮮,這幾乎已經成為大大小小官員貪腐的主要方式。之是以會這樣,是因為朝廷的赈災款往往數額巨大,隻要做事謹慎,貪上那麼一點不會那麼容易被發現。

和珅為官三不貪原則:科舉錢不貪,赈災錢不貪,而第三點更顯高明

而且,對于皇帝來說,他隻關心赈災款有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隻要赈災的效果到了,中間出現點失誤他不會過問。

但在貪腐比較嚴重的朝代,往往會出現官員一層層貪下去使赈災名存實亡,百姓依舊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惡劣現象。當老百姓活不下去時,他們就會反抗。如果是以導緻災區發生叛亂,那罪名就大了。

和珅雖然是個大貪官,但他不會做這種将災民置于死地的事。倒不是因為他多有同情心,隻是因為他知道這樣做會為自己招來禍端。

和珅為官三不貪原則:科舉錢不貪,赈災錢不貪,而第三點更顯高明

災情是最難判斷的,若是一個操作不當,真的貪了不該貪的錢,導緻災民怨聲載道,百姓呼聲傳入皇帝耳朵,他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是以,和珅對于赈災款是極為謹慎的。他不會親自下手A錢,但也不會制止其他人A錢赈災款。相反,他會從其他人身上再讨回這些錢,這樣既不用承擔東窗事發的危險,又不耽誤他"掙錢"。

和珅為官三不貪原則:科舉錢不貪,赈災錢不貪,而第三點更顯高明

四、"三不貪"之三:不該拿的錢不拿

和珅作為乾隆皇帝眼前的大紅人,自然有許多人想要讓他在官場上幫幫自己,或者在其他地方上有求于他。幫人辦事成了和珅貪腐的主要方式。

但是和珅這個人情商非常高,他絕不會"掙"一次性的錢。所謂一次性的錢就是這一次的錢掙了就不會有下一次了,他絕不會這樣。

和珅為官三不貪原則:科舉錢不貪,赈災錢不貪,而第三點更顯高明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十分講求人情的社會,他幫一個人達成了目的,那這個人下次就還會來找他,不僅如此,他還會介紹其他人也來找他。

相反,若是事沒辦成他還"掙"了錢,失去了信譽,還惹得對方不高興,那對他來說就是一次性的錢,是不值當的。是以,如果他答應了幫别人的事沒有辦成,他絕不會拿這份錢,甚至拿了也會退回去。

和珅為官三不貪原則:科舉錢不貪,赈災錢不貪,而第三點更顯高明

一來表明了自己的歉意,讓對方無話可說,二來也是跟對方交一個朋友,這樣就還有下次的"生意"可以做。

是以說,不應該拿的錢,他絕對不會拿,這不是為了證明他人品好,而是說明了他的聰明。和珅能從一個禦前侍衛做到軍機大臣,這與他為人處世的手段有着十分重要的關系,他是公認的十分擅長與人相處的人。

和珅為官三不貪原則:科舉錢不貪,赈災錢不貪,而第三點更顯高明

五、貪腐的代價

當然,抛開他的貪腐不看,和珅本人也相當有能力,幫助乾隆皇帝處理了許多政務,解決了許多的難題。可惜的是,在他官職越來越高時,他終究還是迷失了本心。

他憑借乾隆皇帝對自己的信任和喜愛,在朝中結黨營私、坑害良臣。随着他勢力的逐漸壯大,朝堂上才出現了明知他是貪官卻無人舉報的現象。因為有能力又有心舉報他的人都得到了他的報複,而其他人要麼早已被和珅拉攏,要麼明哲保身,全當看不見。

和珅為官三不貪原則:科舉錢不貪,赈災錢不貪,而第三點更顯高明

然而,好景不長。乾隆逝世後,嘉慶皇帝繼承大位。嘉慶早就看清了和珅的真實面目,并且無法容忍這樣一個功高震主的臣子存在。1799年,嘉慶收到一份彈劾和珅的奏折,随後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

很快,和珅結黨營私、A錢受賄、坑害忠臣的事迹就暴露無遺。嘉慶皇帝勃然大怒,當即下令抄家,将和珅賜死。就這樣,這個當朝最大的貪官遭到了應有的懲罰。

和珅為官三不貪原則:科舉錢不貪,赈災錢不貪,而第三點更顯高明

結語

和珅的一生,可謂是權力和人性的一次決裂。他本是一個足智多謀、處世精明的人,卻被權力和金錢所蠱惑,最終堕落為一個昧着良心的大貪官。

他的"三不貪"原則,看似高明,實則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已。一旦權力到手,他就開始肆意妄為,結黨營私,坑害同僚。最終,他還是難逃一個貪官的下場。

人性的弱點,往往就在于對權力和金錢的渴求。一個人若是無法克制住這種渴求,就很容易堕落為一個昧着良心的人。和珅的故事,正是對此的一個有力注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