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取名都忌諱一個字,2000年來隻有3個人在用,如今卻随處可見

作者:壹點料

前言

君王擁有無上權力,因而古人取名不可沖撞天子,《齊東野語》中便有記載:“武後諱曌,以鮑照為鮑昭。” 鮑昭因女帝武則天武曌的“曌”,将“照”改為“昭”,以示對君王的尊重與敬畏,也是大陸封建制度等級森嚴的展現。

然兩千年來,在皇權不斷加強的時代下,“王”是各朝各代皆要避諱的字。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到:“王以一貫三,上通天,下徹地,中理人,天地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
古代取名都忌諱一個字,2000年來隻有3個人在用,如今卻随處可見

從中可見“王”一字表明了使用者的身份尊貴、權力滔天,象征着君權神授,非常人可用。就是如此張揚的“王”字,曆史上卻有三個人使用,而這三人的命運皆有相似之處。

一、出名的“王”——駱賓王

駱賓王是初唐四傑中的最後一位,也是“三王”中名聲最響的。現代人對駱賓王的印象,最深刻的應當便是他七歲所創的詩歌《詠鵝》,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這樣一位流芳千古的詩人,他取“王”一字并非是對統治者的不敬,反倒是一種一目了然的衷心與追随。

古代取名都忌諱一個字,2000年來隻有3個人在用,如今卻随處可見

其名來源于《易經》中的“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意為觀察國家的成就和光輝,有利于成為君王的賓客。這不僅僅飽含了其父母對駱賓王為官的期望和對其品質的要求,同時也暗指了唐朝盛世繁華,國家實力雄厚,有意讓自己的孩子瞻仰觀察。

這般讨巧的取名讓“王”這一字顯得格外犀利,袒露真心的同時,又隐晦地對統治者稱贊,張揚而不忤逆君王,叫人怎能挑出毛病。

駱賓王對得起父母給予他的厚望。他出身寒門,一直追求入仕之道。為官清廉為人仁善。奈何天意弄人,他一生跌宕起伏,多次被貶,在貧瘠與颠沛流離中掙紮,曾幾次上書批判武則天,敢于直言。

古代取名都忌諱一個字,2000年來隻有3個人在用,如今卻随處可見

最終駱賓王在徐敬業起兵失敗後銷聲匿迹,不知生死。然而駱賓王完全對得起其姓名,一生勤勤懇懇,以國家社稷為重,其堅毅精神和高尚品質深刻影響着後人。

二、第一個“王”——馮野王

西漢的馮野王是三種人最早以“王”為名的。與駱賓王略顯讨巧的取名不同,這名西漢士子取名為“王”是他傲氣的外露和才氣的表現。

馮野王從小便展示出超于常人的見識和學識,即便最初時官場失利,他也未曾放棄。從縣令一路高升左馮翊,地位高于太守,與九卿同,可以參與朝議。他的抱負似乎馬上就能得償所願,但世界上的事大多事與願違。

古代取名都忌諱一個字,2000年來隻有3個人在用,如今卻随處可見

“王”這一字耀眼又敏感,馮野王也受到不少的打壓和诋毀,但都因為他的字——君卿,使得馮野王并無大礙。最讓馮野王痛苦不堪的是他外戚的身份,官場上的謠言诋毀馮野王依仗外戚身份胡作非為,使得馮野王幾次與高位失之交臂。

馮野王與王鳳之子王商頗有嫌隙,然王鳳又擔憂馮野王會頂替自己的位置,先是用苦肉計逼得漢成帝無法罷免自己,又聯合言官彈劾馮野王,給其冠以“莫須有”的罪名。

恰逢馮野王生病,無暇顧及此事,多種因素影響下,馮野王被免職,終生未再踏入官場一步,隻得老死家中。

古代取名都忌諱一個字,2000年來隻有3個人在用,如今卻随處可見

這樣一位才子遭人嫉妒陷害,他曾經年少有過無限的理想與野心,卻敗給了肮髒官場。他名中“王”的野心也未能實作。馮野王像是官場的一顆璀璨流星,耀眼而短暫,雖然官場不得志,卻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屬于他自己的痕迹,并引得後人追随。

三、“王”的延續——顧野王

第三位名中取“王”的人與上一位淵源頗深,其原名并非帶“王”,而是自己為自己改的。顧野王,南朝才子,原名顧體倫,隻因仰慕西漢顧野王,便為自己改名為顧野王。

在傳統封建的王朝中,這樣的取名無疑是一種對皇權的挑戰。但以仰慕先賢為目的,更展現出顧野王的人生追求與不懼艱難。

古代取名都忌諱一個字,2000年來隻有3個人在用,如今卻随處可見

同前兩位一樣,顧野王也是名神童,九歲時便作《日賦》引得他人驚奇稱贊。顧野王以前人為仰慕對象,向着其努力奮進,确實在一些領域完成了獨屬他的成就。他是一名通才,所涉及的領域極多,是大陸著名曆史學家、地理學家、文學家、書畫家、音樂學家。

不同于前兩位,顧野王的人生更為平坦順意,官至秘書監、右衛将軍,最終安享晚年隐居亭林。顧野王的後代顧炎武,著名思想家,便是因追慕先人而号亭林。曆史彷佛在這一刻形成了閉環,幾位偉人追慕前輩,以其為榜樣奮進,如同江河奔流延綿不絕。

古代取名都忌諱一個字,2000年來隻有3個人在用,如今卻随處可見

四、如今随處可見的“王”

三名以“王”為名字不同朝代的文人都貢獻着自己的力量,即便身負封建的壓迫與限制,他們依舊活出了“王”的風采,甚至突破了封建桎梏,完成了對自己獨一無二的塑造。

有時我們惋惜人才不得重用,有時我們感歎偉人相同的不屈品質。曆史似乎不再是白紙黑字,而是别人人生的真實寫照,更是人性的光輝閃爍的寶藏,給予我們啟示。

古代取名都忌諱一個字,2000年來隻有3個人在用,如今卻随處可見

随着封建制度的崩塌,取名的避諱不再以皇權為中心,姓名的意義也不再受地位身份的限制,突破了愚昧被賦予更豐富的意義。無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超級富二代,名字更多的是父母對子女的愛與期望。

總之,取名在現代社會并無嚴苛的要求,我們應該摒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無論姓名為何,人不應當失去自己的志向和本心。最重要的不是你叫什麼,而是,你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