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0年,向南極⑧ | 張保軍:與南極的十年之約,我做到了!

作者:長江雲新聞

2024年4月16日,“雪龍2”号極地考察破冰船順利停靠在位于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内基地,宣告中國第40次南極科考隊圓滿完成任務。

2024年是大陸極地科考40周年。從被《南極條約》大會“請”出場外喝咖啡,到把第一面五星紅旗插在南極,再到在南極冰蓋之巅建立考察站……40年來,中國正一步步邁向極地考察強國之列。

從1984年首次中國南極考察開始,武漢大學先後選派近200人次參加中國40次南極科學考察和17次北極科學考察,是國内參加極地考察最早、次數最多、派出科考隊員最多的高校。

在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之際,湖北廣播電視台長江雲新聞聯合武漢大學策劃推出系列報道《40年,向南極》,講述武漢大學曆屆極地科考隊員們的故事。今天推出第八篇《張保軍:與南極的十年之約,我做到了!》。

40年,向南極⑧ | 張保軍:與南極的十年之約,我做到了!

十年前,他作為學生參加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十年後,他從學生的角色轉變為一名老師,再次踏上南極大陸。他說,十年兩赴南極,是和與南極的一個約定。今天,我們走近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保軍,來聽聽他的南極故事。

記者見到張保軍時,他剛結束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傳回武漢,長期在南極低溫、烈日、大風天氣下作業後,他的臉龐仍顯得有些黢黑,身體上也還有着些許的不适應,“在南極幾乎無菌的環境下還沒什麼問題,一回來反而鼻炎就犯了。”張保軍打趣道。

十年前在南極越冬 十年後再次出征

2013年,還在武漢大學讀博士的張保軍,跟随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出征南極,參與北鬥導航系統的全球跟蹤站建設、觀測和維護,還要對中山站的驗潮站進行修護,第一次去南極,他就成為了中山站的越冬隊員,在那裡足足待了四百多天。

當時,初到中山站的張保軍被大自然的神奇所深深震撼,附近的海冰上,還能看到當機起來的浪花,“直到現在我也沒有搞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就像卡通片《冰雪奇緣》裡的場景一樣,很神奇。”

40年,向南極⑧ | 張保軍:與南極的十年之約,我做到了!

張保軍(左一)參加中國第30次南極科考隊 在中山站越冬

時隔十年再赴南極,張保軍顯得從容了許多。他說,盡管是二次出征,但感受卻不盡相同,“兩次去的地方不一樣,第一次去完全是一種新奇的感覺,這一次會更有規劃一些,也投入了更多精力參與到科研和建站的過程中。”

挺進羅斯海 建設秦嶺站

在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中,張保軍的主要任務是參與秦嶺站建設、布設驗潮站以及GNSS跟蹤站。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中國第五個南極科學考察站——秦嶺站的建設。

秦嶺站位于西南極洲羅斯海西部特拉諾瓦灣南部的恩克斯堡島上,建築面積5244平方米,該地區是南極地區岩石圈、冰凍圈、生物圈、大氣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單元集中互相作用的區域,十分有利于研究地球系統中能量與物質交換、海洋生物和全球氣候變化。

談起秦嶺站的建設過程,張保軍說,這是他永生難忘的一段經曆。建站的工期緊、任務重,不僅是現場的施勞工員,所有的科考隊員都要參與進來。張保軍先後承擔秦嶺站主樓、後勤中心的檩條基座以及兩個直升機停機坪的安裝工作,還要把外牆闆的保護膜撕除。

40年,向南極⑧ | 張保軍:與南極的十年之約,我做到了!

張保軍正在秦嶺站執行科考任務

出發前原本做好了心理準備,可沒曾想到,現場的作業強度遠遠出乎張保軍的意料,“本來以為自己是老隊員,經驗更充足一些,剛開始也覺得還行,後來發現到現場還是有點吃力。”

每天工作13個小時 奮戰40餘天

建站期間,科考隊員們每天的工作時間在13個小時左右。不僅要長時間、高強度工作,在羅斯海地區,嚴寒、低溫和大風天氣更是家常便飯,無形之中為作業增加了不小難度。早期剛抵達時,當地的氣溫在零下幾度,到了二月底,最低氣溫達到了零下30攝氏度,“我在中山站越冬時,一整年的最低溫度在零下26攝氏度左右,相比較起來,這裡的溫度要更低一些。”

40年,向南極⑧ | 張保軍:與南極的十年之約,我做到了!

張保軍在秦嶺站施工作業

“在常溫條件下,保護膜一兩分鐘就能撕下來,當時溫度太低了,一張四五平米的膜三四個人一起撕,得撕三個小時才能完成。”張保軍說,最難完成的環節,是撕除外牆闆的保護膜。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隊員們把燒開的水澆到膜上,這樣一來能更好脫膜,半個小時就能解決一張。“撕完以後,手套都是濕的,凍得硬邦邦的,沒法再戴。”

40年,向南極⑧ | 張保軍:與南極的十年之約,我做到了!

秦嶺站建設期間 張保軍正在安裝驗潮儀

在秦嶺站的建設過程中,安裝主體結構的檩條、外牆闆的施勞工員非常有限,在國内,建設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的一個建築,需要幾十個人花費2-3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但在這裡隻有9個人,勞動力嚴重不足,是以部分材料安裝工作需要由科考隊員來完成,在鋼面上打孔,用自攻螺絲和電動螺絲刀一個一個地往裡釘,連續幹了10天左右,“施勞工員給我們示範了一下,然後立馬就上手,沒有适應的時間,隻能一邊學一邊幹,一天下來,每個人的手腕都是腫的,我自己用了将近100片止疼膏。”

為了建站,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運輸了522件、9300噸的物資,104名考察隊員采用中原標準時間的作息方式,分成鋼結構、水電、外牆闆、土建、機械、綜合管理和後勤保障等7個班組,投入高空作業車、工程吊車、升降車、平闆吊車、挖掘機、裝載機等32台(套)機械裝置,克服種種極端艱苦環境的挑戰和影響,終于建成秦嶺站。

40年,向南極⑧ | 張保軍:與南極的十年之約,我做到了!

秦嶺站建成後 張保軍在此留下合影

2月5日晚,秦嶺站主體建設基本完成,為了迎接兩天後的開站儀式,隊員們開始做最後的準備工作。看着自己和隊友們40多天艱苦作業終于迎來了成果,張保軍心裡不禁感慨:一切都是值得的!“這一路下來,雖說辛苦,但也學會了不少施工技能,看到秦嶺站從無到有這樣的一個過程,作為參與建設的科考隊員來說是非常驕傲和自豪的。”

建站科研兩手抓 擷取大量珍貴的資料

除了建站,此次出征,張保軍還肩負着重要的科研任務。從南極歸來後,張保軍帶回來了珍貴的實地觀測資料,通過這些資料能夠得知海平面的變化。“全球變暖、極地冰蓋加速融化等會造成海平面上升,它是第一手的資料,可以通過得到的資料來分析海平面上升的影響。還有一些其他的應用,包括海嘯、地震等,都會在資料裡有所反映。”

牽挂三歲的女兒 給她帶了“企鵝”回來

在南極,也得看天“吃飯”。無法進行戶外工作時,人隻能待在住艙裡,每當這個時候,張保軍就會格外地想家。去年11月啟程時,他的女兒隻有兩歲多,現在還不到三歲,“站上的通信不好,除了衛星電話隻能微信打字,可小孩又不認識字。”令張保軍感到遺憾的是,近半年的時間不着家,對孩子陪伴的缺失,心中難免對孩子有愧。

初到南極時,正值當地的夏季,天氣好的時候,能看到海豹和企鵝,張保軍拍下了很多照片和視訊,想等到回家之後給女兒看。“我給孩子錄了很多珍貴的視訊,這次回來第一時間就給她看了,她這個年紀對外界的事物很好奇,看到這些視訊也很開心。”

40年,向南極⑧ | 張保軍:與南極的十年之約,我做到了!

張保軍在南極

作為兩赴南極的科考人,張保軍心裡還有一個願望,那就是讓自己的足迹遍及每一座中國科考站,在中山站越冬、在秦嶺站參與建設,他希望下一次還能到南極内陸去看看。“我非常珍惜每一次到南極科考的機會,這樣的經曆也是很難得的,希望還能和南極有下一個‘十年之約’。”

(長江雲新聞記者 王宇 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