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崇祯皇帝原本可以不上吊,是誰把他最終逼上了煤山!

作者:趣說曆史

曆史機遇的視窗總是短暫得令人難以捕捉,一步之差,生死懸于一線,不容任何遲疑。固守的陳舊觀念和狹隘的個人利益,讓崇祯皇帝和他的朝臣們上演了一場極不負責任的決策鬧劇,留下了永恒的遺憾。顯然,整頓文風會風,清除背後的不良作風,對于事業的興衰、國家的命運至關重要,這是一項極其重要且不容小觑的政治議題。

崇祯皇帝原本可以不上吊,是誰把他最終逼上了煤山!

回顧《中國曆史的教訓》中提及的崇祯之前的三個皇帝,他們的行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堪稱皇帝中的異類:神宗三十年未曾上朝,多位高官直至退休都未曾面見皇帝;光宗則沉迷于聲色之中,即位不到一月便匆匆離世;而熹宗則沉迷于木工和瓦工,将朝政全權交給魏忠賢處理。

然而,崇祯帝卻與這些前輩截然不同,他是一位勤奮且廉潔的君主,在位十七年間,從未請過病假;對家人和身邊的從業人員要求嚴格,為減輕财政負擔,甚至讓皇後親自下廚織布。

然而,這樣一位出色的皇帝,卻在甲申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的深夜,在距離紫禁城不遠的煤山(今景山)上選擇了自缢身亡。在遺書中,他懇請李自成不要傷害百姓。三百多年後的今天,人們站在景山公園中崇祯自缢的地點,看着那座冷清的紀念碑,不禁為他感到惋惜:為何蒼天不讓他多執掌幾年江山呢?

崇祯皇帝原本可以不上吊,是誰把他最終逼上了煤山!

一個王朝的覆滅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如同山嶽難以阻擋,但曆史并非一成不變。事實上,上天曾給予崇祯兩次轉機,隻要他抓住其中一次,或許就無需走上絕路,不必成為大明朝的最後一任皇帝,甚至有可能成為複興王朝的英雄。然而,頑固的思維、冗長的會議和無盡的公文,最終還是将他與他的國家推向了煤山。

【南遷計劃的夭折】

崇祯帝的第一次轉機出現在甲申年正月。當時,李自成的大軍已經挺進山西,兩個月内便可攻入北京,形勢岌岌可危。大年初三,崇祯帝召集太子府的李明睿進行密談,商讨應急之策。

崇祯皇帝原本可以不上吊,是誰把他最終逼上了煤山!

李明睿主張南遷,他認為隻要向南進行戰略轉移,就能為明朝赢得喘息之機。他援引了宋朝趙構南渡的先例,趙構在杭州建立了南宋,使得趙家江山得以延續一百五十多年。李明睿認為,明朝的條件比宋朝更為優越,地域更廣、物産更豐富,且南京作為陪都,有着完整的行政體系。

李明睿的建言有理有據,崇祯帝聽得十分認真,兩人徹夜長談。然而,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的重大決策需要得到政府部門的支援;此外,崇祯帝還擔心自己提出放棄首都和祖陵會遭到後世的非議。是以,他希望先由政府部門提出南遷的建議,自己再假裝不同意,最後由政府部長們一再勸谏,形成決策。

崇祯皇帝原本可以不上吊,是誰把他最終逼上了煤山!

然而,在會議上,崇祯帝暗示政府部長們提出南遷的建議時,卻無人響應。李自成的大軍越逼越近,崇祯帝甚至暗示李明睿寫一份報告公開化南遷議題,試圖倒逼政府。然而,政府首席部長陳演卻堅決反對南遷,并故意将消息洩露出去,引發社會動蕩和人心惶惶。他還指使一個小官員向上遞交材料,攻擊南遷是“邪說”,要求嚴懲李明睿。

政府堅決反對南遷并非偶然。首先,士大夫階層長期受到正統教育的熏陶,認為撤退是可恥的、在政治上是錯誤的;其次,為了保命和推卸責任,官員們擔心南遷失敗後自己會遭受牽連;最後,從實際利益出發,官員們擔心南遷後南北政府合并會導緻裁員和地位不保。是以,大家都選擇觀望等待,不願輕易下注。

崇祯皇帝原本可以不上吊,是誰把他最終逼上了煤山!

李明睿對此十分氣憤,并進行了反擊。支援派和反對派之間展開了激烈的争執和辯論,但始終未能達成一緻意見。崇祯帝焦急萬分,甚至在一次會議前明确表态:“老陳啊,這事兒你得替我擔待着點兒!”但陳演始終笑而不語,讓崇祯帝氣急敗壞。

就這樣折騰了一個多月後,形勢更加危急。在二月二十七日的會議上,崇祯帝呼籲大家暢所欲言、直言不諱。然而結果依然沒有改變。緊接着李自成大軍攻下了居庸關和昌平北京岌岌可危。

最終崇祯帝忍無可忍決定與李明睿等人攤牌:“不管他們了這事兒我說了算咱們立刻南遷!”然而李明睿卻無奈地歎息:“來不及了沿途我軍都被打散了北京城連隻蒼蠅都飛不出去。”

崇祯皇帝原本可以不上吊,是誰把他最終逼上了煤山!

【明朝為何拒絕李自成的和談】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大明王朝即将崩潰之際居然還留有一線生機。李自成原本隻是一個在政府招待所工作的普通人并不具備政治家的遠見和胸懷是以對于迅速的勝利毫無準備也不清楚占領北京後的意義所在三月十七日他已經打到了今複興門一帶然而次日上午他卻給崇祯帝寫信要求和談并且提出的條件并不苛刻:隻要求割讓西北給他實行高度自治不向中央報告工作;同時中央撥付一百萬兩銀子作為慰問金他便替政府打擊敵對勢力包括虎視眈眈的東北滿人集團。

顯然,這樁交易對于任何有洞察力的人來說都是顯而易見的優勢,而且别無選擇,但衆人卻默不作聲。若說關于南遷的議題尚能稍作讨論,那麼割地賠款的政治重壓無疑太過沉重,令人望而生畏。

然而,沉默亦非長久之計,于是部長們紛紛站出來,慷慨激昂地譴責敵人的野心,誓言将戰鬥至最後一刻,與北京共赴國難。李自成意外送來的“大禮”,卻并未列入明王朝最後一次進階國務會議的議程。

崇祯本欲趁着夜色悄悄逃離,但從安定門、朝陽門至前門,均無人敢為他開啟城門。眼見天色将明,他隻得孤獨地走向煤山……

他離世後不久,李自成便策馬直入金銮殿。那些先前誓言要血戰到底、言辭堅定的部長們,是否真的堅守了他們的承諾?翌日,他們已在李自成的府邸外排隊,等待新的工作安排。

景山公園的那塊石碑上镌刻着“明思宗殉國處”,“思宗”是崇祯的廟号。确實,崇祯與明朝的悲劇為後世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崇祯君臣的議政戲劇,留下千古遺憾】

崇祯皇帝離世後,大清攝政王多爾衮在給南明史可法的信中,言辭犀利地指出:

你們明朝的官員們,隻顧着追求個人的聲譽和地位,喜歡誇誇其談、大放厥詞,即使面對國家危急,也依然悠閑自得地高談闊論,一個決策比建造一座高樓還要耗時。想當年北宋在商讨對策時,金軍已渡過黃河,你們為何不能引以為戒?!

曆史的機會總是稍縱即逝,一步之差便是生死之别,豈能容許任何延誤。僵化的思想、狹隘的私利,釀成了崇祯皇帝君臣那場極不負責任的議政戲劇,留下了千古的遺憾。可見,改進文風、會風,清除作風背後的弊病,對于國家的興衰、事業的成敗,都是至關重要的政治課題,絕非無足輕重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