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鼓樓摩崖石刻(28)

作者:家在鼓樓
鼓樓摩崖石刻(28)

鼓樓摩崖石刻引言

盧美松

閩都曆史悠久,文化豐富,城内以三山摩崖石刻為代表的文字,簡括記錄了古城的曆史文化與人事活動。這些石書成為不可多得的文物史料,直覺佐證城市發展的曆史,生動展現閩人以及入閩士人的文采與書藝。為展示域内石刻精華,特選取烏石、九仙、越王等山的摩崖石刻文字,對其内容、人物、書法逐一進行簡要介紹和品鑒,以幫助讀者深入了解題刻内容與曆史背景,重溫過去、欣賞書法、認識古賢,增進對家鄉、對他鄉熱愛的情感,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複興的信心。

對于鼓樓諸山摩崖石刻,前輩文史專家已做過相關調查、統計。這次介紹,旨在挖掘石刻背後曆史,闡述它們的内涵和意蘊,相信對遊客在觀覽這些古迹時會有所幫助。

鼓樓摩崖石刻(28)

記獅子岩郭持平等題名石刻

作者 潘登

鳌頂峰前的獅子岩

因如盤踞蹲坐的雄獅而得名

遙對遠方的五虎山

據《閩都記》記載

明朝福建參政陳策曾經作詩

“氣貫五虎頭誰敢敵”

贊美獅子岩對峙五虎山

坐守這一置高點

具有保衛福州城的勇猛氣概

鼓樓摩崖石刻(28)

獅子岩西向,有方摩崖石刻,高50厘米,寬84厘米。楷書,縱8行,字徑7厘米。文曰:“嘉靖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福建按察司副使萬安郭持平、開化方豪、蕭山知縣閩郭波冒雨來登,由九仙觀而下,意興甚适。”

鼓樓摩崖石刻(28)

郭持平(1483—1556),字守衡,号淺齋,江西吉安府萬安縣城北門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登山時為福建按察副使。郭持平系王陽明在江西的親傳弟子,其思想和政治主張追随自己的恩師。從鄒守益《明故南京刑部右侍郎淺齋郭公墓志銘》中“公生有異質,七歲知向學”句,可以看出他年少有天賦。陽明先生在江西講學,他聞其學後大為振奮。後來他追随王陽明平定了宸濠之亂。

嘉靖八年(1529),時任福建提學副使郭持平提議,改淨真觀為“一峰先生祠”,又名“一峰書院”,“擇士之有志者居之”,延聘鄉紳進士先後掌教書院,名噪一時,聲名鵲起。

翌年(1530)正月,福建侯官的死囚劫獄殺害了縣官,并突然襲擊了巡按的府邸。布政使、參議以及都指揮等官員都遭到殺害。其他官員翻牆逃生,郭持平與同僚聽說這件事,立即舍棄轎子進入府邸,尋找紙張寫榜文,向城中百姓說明情況,并懸賞招募擒拿賊人。但是賊人很快攻破了福州等地的牢獄,企圖奪取武庫。在懸賞的鼓動下,賊人最終戰敗逃跑。郭持平推測賊人逃走的方向必然是海上,于是親自帶領精銳部隊前往羅源、連江追捕。他在連江館頭準備了兩艘大船,合力撞擊賊船,生擒了五十多人,沒有一人逃脫。這在《明故南京刑部右侍郎淺齋郭公墓志銘》中也有所記載。

明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年郭持平複除福建,士民權呼以迎。”百姓聽說郭持平升任福建按察使,歡呼雀躍,夾道歡迎,可見其政令通和。其在任福建期間,維護了良好的社會秩序,追求法治的公平公正。明嘉靖十六年五月郭持平又升山西右布政使,轉河南左布政使,十八年七月升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總理河道,二十一年六月升工部右侍郎,仍管理河道,十二月改任南京刑部右侍郎,二十四年五月考察緻仕。嘉靖三十五年(1556)八月卒,賜祭葬。

郭持平,這位王陽明在江西的親傳弟子,從他一生的蹤迹來看,他一直遵循着他恩師的思想境界,建社學,聚弟子,治水患,擒流寇,斷懸案,濟蒼生,有“老成耿介,風清弊絕”的贊譽!

同遊于山的方豪(1482—1530),字思道,号棠陵,浙江衢州府開化縣人,明朝政治人物。他與楊一清、鄭善夫、何景明等友善,也崇尚“陽明學”。其生平著作甚多,有《棠陵集》《斷碑集》《昆山集》《養餘錄》《見樹窗稿》《庭洞煙雨編》《蓉溪書屋集》等10餘種,但多散佚。

題名石刻中的郭波是閩縣人。郭波(1494—?),字澄卿,号方岩,明朝政治人物。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據萬曆《福州府志·選舉志》福建舉人郭辚名下注:郭波“位元組甫,崇之玄孫,新化知縣,有氣概,為王陽明所知。”郭波與林俊、林文缵、鄭善夫等俱有來往,這些都是熟谙“陽明心學”的文人學士,是以郭波亦受王學影響頗深。

嘉靖七年十一月(1528年12月)二十九日,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一個月後,嘉靖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三位與王陽明息息相關的明朝政治人物,即郭持平、方豪、郭波,他們冒雨同遊登于山。究竟是為了論學,還是為了祭奠先師,如今雖已不得而知,然而面對這方摩崖石刻,怎麼不讓後人心生遐想!

他們站在于山上,追思他們心中的陽明先師,心中卻湧起一股難以言表的豪情。他們沿着山路而下,在雨中行走,雨水順着岩壁滴落,打在石闆上,發出清脆的聲響,洗盡他們心中凡塵。如今的我們,重走古人之路,想象當年志趣相投的三位文人時而駐足談論,時而登高遠眺,似乎各自在雨中找到了心靈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