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楚古今】金銀貴:楚國疆域三千裡

作者:秦楚刊号

@秦楚刊号

請加關注下期繼續

【秦楚古今】金銀貴:楚國疆域三千裡

“楚國疆域三千裡”這句話,是對楚國疆域廣闊的一種形象描述,展現了楚國在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具體來說,楚國的疆域在春秋時期已經相當廣闊,包括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南部、安徽西部、陝西東南部、廣東北部、廣西東北角等地,地跨八省,成為了春秋時期土地最為廣闊的南方大國。

進入戰國時期後,楚國疆域進一步擴張,東臨大海,西抵巴蜀,南達兩廣,北至陝南,包括了今天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河南、陝西、山東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勢力還擴充到了貴州、雲南和兩廣地區。從熊繹開國到楚威王統治時,楚的國土面積達到了頂點,當時的楚國領土為150萬平方千米。楚國除了疆域恐怖外,人口也足有500萬,士兵數量更達到了100萬之多。無論國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或是帶甲兵士,楚在這些方面全足以碾壓其他國家。

在古代南中國的土地上,作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在其鼎盛時期,确實是當時疆域最遼闊,物産最豐富,人口最多,軍隊最強的國家,堪稱世界“第一大國”(國中之國)!其都城“郢都”(現今湖北省荊州市)也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關于鼎盛期的楚國,當年的縱橫家蘇秦曾作過如此描述:

“楚,天下之強國也……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今山東半島南部),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陽(今陝西旬陽),地方五千餘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戰國策·楚》)。《淮南子·兵略訓》則贊美:“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繞穎泗,西包巴蜀,東裹郯淮。穎汝以為洫,江漢以為池,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山高尋雲,谷肆無景,地形便利,士卒勇敢”。把當年楚國地域的遼闊,經濟的富饒,軍力的強盛,形容得淋漓盡緻。

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滅國最多的國家,楚文王時代就滅掉了39個諸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開彊擴土中,楚國共滅掉了約百餘個諸侯國。楚國滅掉的諸侯國中,包括祝融氏後代所建立的麋、夔、羅、彭、鄖、鄢、已、莒、邾、小邾等國。

堯後代所建立的房國,舜後代所建立的陳國,禹後代所建立的杞、缯、越三國,商人後裔所建立的權、桐、潛、宋、蕭等國,姬姓諸侯所建立的胡、道、霍、應、蓼(鄝)、蔡、随、唐、蔣、息、頓、養、那、魯等國,嬴姓諸侯所建立的江、黃、谷、郯、弦、白、寘、複、淮夷等國,姜姓諸侯所建立的申、東申、呂、東呂、厲、許、巳其、盧戎等國,偃姓諸侯所建立的舒、舒庸、舒鸠、舒龍、舒鮑、舒龔、舒蓼、宗、州、絞、貳、轸、皖、蓼、英、六、郦等國,允姓諸侯所建立的鄀、陸渾、陰戎等國,曼姓諸侯所建立的鄧、鄾、蠻三國,以及其他一些諸侯國。

其實,楚國最初是周王朝最小的諸侯國。《史記•孔子世家》記楚昭王時令尹子西語雲:“楚之祖封于周,号為子男五十裡。”這裡的“五十裡”到底有多大呢?根據《禮記•王制》的劃分,這是周王朝分封諸侯國的最低标準,再低一些則“不合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而當時的荊楚地域被視為南蠻之地,根本不受重視。周成王封熊繹于楚地開始,居楚地丹陽(今湖北秭歸,有說是今河南淅川)。隻是“辟在荊山”的彈丸之國,過着“筚路藍縷,以處草莽”的古樸生活。楚人在這裡曆經一個半世紀的慘淡經營後,出現了轉弱為強的勢頭。熊繹五傳至熊渠,熊渠整軍經武,以丹淅之會的丹陽為都,開疆辟土,“興兵伐庸、楊粵,至于鄂”,擴大了楚國疆域。先後滅庸(今湖北竹山一帶)、越揚(今江西湖口)、鄂(今湖北大冶),其勢力所及今武漢至湖口一帶。

自第20代熊通自号為武王始,熊通率兵再次征讨随國,迫使随侯投降。熊通是以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谥武)。從一個“蠻夷”附庸小國逐漸變成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強國,不僅有地千裡,也發展出可與中原比拟的高度文化。楚國進入了一個吞并周邊諸侯國,大力開疆拓土的擴張時期。據劉向的《說苑•正谏》及《韓非子•有度第六》載,僅文王、莊王時即吞并了56個國家。雖然這個數字值得商榷,但已充分說明了楚人強烈的擴張性。故楚威王時,蘇秦曾誇耀楚國之大,語雲:“楚,天下之強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陽,地方五千裡。”

楚國之是以号為子男五十裡,到地方五千裡,由弱娈強的原因是什麼?重要的是楚國出了許多明主。如楚成王,當政期間布施仁德恩惠,與諸侯修好結盟,派人向周天子進貢來鞏固王位,同時借周惠王之命,鎮壓夷越各族,大力開拓疆域,使楚國疆域擴充到千裡之外。楚穆王,當政期間盡力改變楚國在城濮之戰後的劣勢,先後滅亡江國、六國、蓼國等國,進一步控制江淮地區。楚莊王,邲之戰或稱兩棠之役,晉、楚争霸中原,楚莊王率軍在鄭地在邲大敗晉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稱霸中原,威名遠揚。

在戰國,農業是經濟的中心,隻有發展好了農業才會擁有強大的實力去征戰。楚國位于長江中下遊一帶,地域遼闊,洞庭湖平原(當時叫“雲夢澤”)和鄱陽湖平原(當時叫“彭蟊澤”)是重要的魚米之鄉。氣候适宜,水源充足,土地平坦,土壤肥沃,人口衆多,糧食充足,而且水運交通發達。當時來說國家強大主要就展現在人口、土地和糧草上。農業經濟發達才會有糧草,人口衆多才會擁有數量龐大的軍隊,這是楚國之是以強盛的硬實力。

【秦楚古今】金銀貴:楚國疆域三千裡

再好的自然條件,需要人的利用才能展現其優越性。楚國将廣大區域内零碎的部落、小國統一起來,實作了整個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民族大融合。軍事政治的擴張帶動了文化的擴張,荊楚文化區域随之達到鼎盛。楚國經過數十代的經營,積累了大量勞動人口,在衆諸侯國中率先并最廣泛地使用鐵器,極大地提高了生産效率;通過大面積種植粟米,積累了大量糧食,《史記•蘇秦列傳》載“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同時,楚國注意興建堤防和灌溉工程,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産。楚國國力大增,确定了黃河以南的霸主地位。

楚國相較于同時期的其他諸侯國,其擴張手段是柔和的。黃瑞雲先生在《楚國論》一文中說:“華夏蠻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曆史淵源各不相同,楚國都能加以安撫。楚國在戰争中從未有過像秦軍那樣,動辄斬首幾萬,也沒有見過大量俘馘的記錄。”張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史》中說:“對于被滅之國,楚人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正因為如此,楚國才能夠得到各部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開放性和凝聚力。在橫跨大江南北的廣大領域,建立起一個強盛的積極進取的多樣化國家,并且不斷強化其臣民的國家認同的觀念,激發他們強烈的本土意識和楚人意識。應該說,荊楚文化的這種包容性是楚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獲得迅猛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内在原因。

【作者簡介】,女,湖北仙桃市人,大學文化,廣東某外國語學校高中部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