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無限好,研學正當時。近日,濟南市很多學校組織學生走出方寸課堂,或探訪世界地質奇觀、或尋找琉璃起源的秘密、或采摘桑葚體驗勞動快樂、或探尋綿延千載的耕讀文化、或在儒學世界感悟文化傳承……學生追随春的步伐,開啟一段段美好的研學之旅。
4月25日—26日,濟南市經八路國小四年級百餘名師生開展了為期2天1夜的紅色主題研學活動。他們先後走進岱崮地貌風景區、地質博物館、崮園、孟良崮、紅嫂紀念館等,領略了岱崮地貌的壯美與獨特,感受到革命戰争年代紅色經典和沂蒙精神的精髓。
“這次選擇帶四年級學生來沂蒙老區,不僅是帶他們來感受沂蒙老區的紅色文化,也是給他們帶來一場别樣的成長禮。”本次随隊老師、學校黨支部副書記劉娟表示,經過2天1夜的研學,學生學習到了堅守信仰、忠于理想的革命精神,增強了自主生活、自主管理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十歲成長禮”有成長。
“這次研學,我收獲多多,知道了崮是一種奇特的地貌類型,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形态。”“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看到了沂蒙紅嫂王換于的孫女于愛梅,她叮囑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在返程的路上,學生一邊回味着,一邊分享着。
濟南市育晖國小:
走進淄博開啟“尋齊記”
一顆小小的蹴鞠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綻放光芒的?流光溢彩的琉璃是由多少工序做成的?齊文化博物館裡又深藏着哪些不為人知的曆史故事?帶着一個個問号,4月26日,濟南市育晖國小五年級近170名師生趕赴淄博開啟“尋齊記”。
當天,學生先後參觀了博山陶瓷琉璃藝術館、齊文化博物館、淄博足球博物館,在一件件精美的陶瓷琉璃藝術品中、一件件珍貴的曆史文物中、一個個打動人心的曆史故事中,感受到了齊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參觀陶瓷琉璃作品的過程中,學生仔細閱讀每件作品的介紹,讨論它們背後的故事;在蹴鞠博物館,學生追溯蹴鞠的起源、發展、影響和傳播幾千年的演進曆史,仿佛揭開了一部足球文化的百科全書。
帶着滿滿的收獲,學生踏上了返程。乘興而來,盡興而歸,研有所思,學有所獲。此次研學是一次難忘的洗滌心靈之旅,是與古聖先賢的最美相遇。今後的日子裡,願每一位育晖學子都能用腳步丈量,用心靈感悟,做最美的追光少年。
濟南市北苑國小:一節“紅+綠”的研學課程
近日,濟南市北苑國小組織200餘名學生走出校園,開展了“萊蕪桑蠶公社+9363軍工遺址”研學活動。在“桑蠶公社”,學生不僅了解了蠶寶寶培育、成長的全過程,還親手采摘桑葚,體驗勞動的快樂。在“9363軍工遺址”,學生了解了“軍工基地”的曆史和意義,親身體驗了迫擊炮的裝填與發射。
北苑國小一直秉承着“體驗成長快樂,享受教育幸福”的辦學理念,校長李靜介紹,近年來,學校從全環境立德樹人的角度,将點面結合,規劃整合,借助濟南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讓學生在沉浸式課堂獲得全方位成長。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時節,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走在路上,要麼讀書,要麼旅行。”李靜表示,通過活動,能夠讓學生行走其中、感受其中、思悟其中、收獲其中,不僅了解大陸的傳統技藝,更能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未來,北苑國小會秉承“幸福教育”理念,繼續精心深耕,組織系統研學課程,在培養正确價值觀和良好品質的基礎上,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讓師生感受幸福、品味幸福,在工作和學習中提升幸福感。濟南市天橋區泺口實驗國小:探尋綿延千載的耕讀文化
近日,濟南市天橋區泺口實驗學校國小部再次把課堂從校園搬到虞山書院研學基地,讓學生在遊覽、互動、體驗中,感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探尋綿延千載的耕讀文化。
“研學不是遊山玩水,而是課堂的延伸,更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方式。通過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讓精彩的世界影響學生,讓書本上所學的知識在現實中得到印證。”濟南市天橋區泺口實驗學校國小部校長房春燕表示,知行合一才是真教育,這也是研學教育的本質。
本次研學,學生來到傳統文化底蘊濃厚的虞山書院,在四季豆友農場自由組隊暢享田間運動會,了解中國古代農業文明,近距離接觸龍骨水車、風車、打谷機等農耕工具,并親手種下一株株代表希望的幼苗。
濟南高新區彩虹湖國小:在海洋世界尋根生命起源
4月28日一早,濟南高新區彩虹湖國小三四年級學生就來到了校園,興奮地等待一天研學的開始。
親手制作“鲨魚牙”,觀看海豚靈巧的飛躍、海象笨拙的“演技”、美人魚表演……在海洋世界,學生開心極了。“水中金絲雀”白鲸、“大海殺手”鲨魚,甚至是卡通片裡萌萌的“賓古”企鵝,都真實地出現在學生面前。不少學生拿出筆和筆記本,認真記錄着看到的每一個内容。
最讓學生難忘的,還是研學老師的呼籲——保護海洋就是保護地球母親,也是保護全體地球生物的共同家園。看着一個個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的生物标本,學生心痛極了,他們相約,從現在開始,一定保護好海洋,拒絕食用、使用珍稀動物。保護地球的種子,已悄然種在學生心中。
回到學校,學生拿到了鲨魚牙标本,紛紛表示“這樣的研學再來一沓”。
濟南起步區大吳國小:在儒學世界感悟文化傳承
4月25日,濟南起步區大吳國小六年級學生來到曲阜,開啟畢業前的“修學”旅途。“希望通過這場研學,讓學生走出課本看世界,真正做到‘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校長丁德祿說。
當天一早,學生率先抵達孔子博物館,在這裡對孔子思想有了初步認識。抵達尼山聖境後,在72米高的孔子像前,學生錄制了背誦《論語》的視訊。在演出大廳,《金聲玉振》大型禮樂表演中不斷穿插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精髓,深深烙印在了學生心中。
在觀看完孔廟開城門儀式後,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春秋畫卷便展現在了學生面前。“從前在課本上讀到的知識,現在真的呈現在了眼前!”學生的驚歎,充分證明他們已經開始了解孔子的思想魅力所在了。孔府一步一景,學生緊緊跟随老師的指引,生怕落下某個知識點。
下午,在禮樂大廳,在老師指導下,學生學習了拜師禮。學生代表遵從古禮,向老師表達敬意。“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長。感恩教師的付出,我們一定努力學習,回報師恩。”六年級2班班長張木銘這樣對自己的老師說。
濟南起步區龍湖國小:在古城學紮染做燒餅
4月26日,濟南起步區龍湖國小學生帶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來到淄博周村古城開啟研學之旅。
走進周村古城,其獨特的建築風貌和深厚的商業文化底蘊,瞬間吸引了學生的目光。在大染坊,學生親眼目睹了古代染色、織造、熨燙、缫絲等技藝和制作流程,動手體驗了紮染技術;在大德通票号,了解了古代銀行的經營方式和防假密押的密碼技術;在清代武狀元王應統宅邸,了解了狀元文化的内涵和曆史背景,對古代科舉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此外,研學導師還給學生介紹了周村燒餅的制作工藝和曆史淵源。走進飄出清香的燒餅研習坊,學生迫不及待地就要體驗了。他們洗幹淨手,來到燒餅爐前觀察師傅的制作過程,然後在師傅幫助下,制作了這個“能吃的文物”。
中國陶瓷琉璃館也是此次研學活動的一大亮點。學生在這裡欣賞到了各種精美的陶瓷琉璃作品,感受到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
龍湖國小校長鄭豔慧表示,研學就是行走的課堂。這次走出校門,可以鍛煉學生發現、探究、體驗以及社會實踐的能力,是學生寶貴的學習和成長機會。
作者:濟南報業全媒體記者張夢雯 李鵬 孫墨琦 範開雲 遊舒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