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容易出現經典語句的詞牌《蔔算子》

作者:小滿老豆

蔔算子,常出經典語句的詞牌名,又名蔔算子令、百尺樓、眉峰碧等,代表作有蘇轼的《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和陸遊的《蔔算子·詠梅》等,北宋期間盛行此曲,乃至近代,還有許多文人以此曲作詞,大機率是是宋代勾欄瓦舍裡面備受歌姬們喜歡的曲目,換作今日的話語,則是KTV裡面常被點唱的歌曲。蘇轼和陸遊是以此詞牌名作詞的大牌人物,他們的作品在表現精神方面頗具特色,不過在抒情方面,該詞牌下的佳作,反而是知名度一般的作者所寫的詞更具有欣賞性,如與蘇轼同時代的詞人王觀的詞作《蔔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和李之儀詞作《蔔算子·我住長江頭》,南宋狀元郎張孝祥的作品也别具一格。該詞牌下可讀的作品衆多,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特選三首作品以飨喜愛宋詞的朋友,第一首《蔔算子》作品,因其首句“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夠驚豔,第二首是大文豪蘇轼名作,第三首作品是南宋詞人的代表作,除了蘇轼廣為人知外,若非深入研讀詩詞,王觀和張孝祥可能鮮為人知。

視訊加載中...

《蔔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宋)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蔔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是北宋詞人王觀留存于世的名作,從題目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别詞作,在宋代,送别的佳作為數不多,或許是因為宋代時的送别好像不比唐代那麼感傷,中學所學抑或課外賞析的宋詞,顯然沒有唐代那樣,送别作品可以是自成一派般的存在。由詞題可知,該作是王觀送别好友鮑浩然回浙江東路時的贈别詞作,唐代的送别作品中,成為脍炙人口之句的,多半出現在作品的後兩句,極少以首句驚豔世人的,而王觀的這首詞便是這樣,喜歡這首詞的朋友想必也是被其首句“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所吸引。首句翻譯出通俗的話便是,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山如美人簇起的眉毛,漢語中習慣用眉如春山、眼似秋水形容女性容顔的驚豔美麗,作者在此詞中反用了這些藝術手法,古人常以秋水比喻美人眼睛,形容女子容貌姣好時,言道眉色如望遠山,比喻美人的眉毛為遠山,如晏幾道詞作《生查子》首句寫到“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袅”。一個人的容貌是否漂亮,其眉眼幾乎占重要地位,尤其是素有心靈窗戶之稱的眼睛,誇人家眼睛好看,可能會讓人容易親近好感很多,曾經在銀行辦理業務時,贊美了女職員的眼睛好看,殊不知人家眉開眼笑,百分百的熱情提供服務。擁有好看的眉眼,是很多女性的追求,天生不足則化妝補上,修飾眉毛、貼假睫毛,是女子妝容上必不可少的部分,畢竟好看的眉眼的确會讓人頓生好感,書面語贊美女性朋友的眉眼,王觀的“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可以說是神來之筆,擁有水汪汪眼睛的人,用此句來形容不為過。

詞中“眉眼盈盈處“是指山水交會的風景地,還是指魂牽夢萦的心上人,抑或兼而有之,則需要結合作者與好友鮑浩然的境遇而定,不過就賞析這首詞時,傾向于它有雙關的意味,其一可能是好友鮑浩然前往真的山水寶地,前往山水秀麗般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其二是好友前去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會,以表達處作者對好友送出的良好祝願。古人送别的詩詞不勝枚舉,王維之西出陽關無故人,鄭谷之君向潇湘我向秦、高适之莫愁前路無知己等經典詩句,無一不含有濃烈的悲情感傷成分,而王觀不落前人寫作藝術手法的窠臼,采取積極祝福的用語描寫惜别之情。詞的下阕,才剛開始送别春天,現在又要送君歸去,表達了作者惜春和重友之情,在朋友和春天同時被送别之時,祝福友人到江南之地能趕上美好的春天,并享受春天裡的風光,寓意非常美好,倘若前面的眉眼盈盈有蘊含“心上人”的意思,想必“趕上春、和春住”必有比喻祝願朋友和心上人幸福的在一起的意圖,全詞貫穿一語雙關的作用,而且比喻巧妙,寫的妙趣橫生,避免落入送别詩詞的俗套,獨樹一幟的風格躍然紙上。

王觀所處時代,有個影響大部分士大夫命運的事件,即宋神宗朝的“熙甯變法“,也叫王安石變法,該事件讓朝廷形成有名的新舊兩黨之争,從王觀的仕途履曆來看,屬于支援變法的新黨。在宋哲宗時期,由奶奶高太後主政,是舊黨主導朝廷政策,是以作為新黨人物的王觀受到牽連而被罷免官職,不過将人罷官去職總得有個合适的緣由,于是王觀被朝廷以所作的詞有大不敬之意為由罷免官職,同時代的蘇轼也是因為詞作被有心人了解成對皇家不敬及攻擊新法而被貶官。曆朝曆代,對朝廷政策不滿的人大有人在,有人選擇沉默,有人選擇創作詩文抗議,拿至當代也是常見的事情,在官員隔離審查或雙規時的新聞通告裡面,常見妄議中央的話術,其本質就是對上層制定的政策不滿,這在北宋新舊兩黨政治傾軋時是比較普遍的情況,蘇轼就曾因為寫作或者妄議朝廷而被投入監獄百多天,幸運的是宋代無枉殺士大夫的先例。被關押在監獄裡隔離審查,究竟僅僅是因為寫作詩文對變法有大不敬之意,應有其它不為人知的緣由,總而言之,蘇轼是幸運的,換作其它朝代,恃才傲物的蘇轼不僅會被削職為民,甚至有砍頭的危險。從監獄出來的蘇轼,依然保持官員的身份,是相當幸運的,也是北宋朝廷對士大夫階層寬仁的表現,早在蘇轼之前的宋仁宗慶曆新政時期,著名才子蘇舜欽因為一件小事被禦史彈劾,本想息事甯人的宋仁宗拗不過禦史們的堅持,遂不得不把蘇舜欽削職為民,同比而言,蘇轼僅僅是貶官下放至黃州安置,可謂是上帝的眷顧,好彩的是,蘇轼在黃州期間迎來了他文學方面的輝煌成就,《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便是蘇轼在黃州期間所作。

《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蘇轼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缥缈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詞的上阙描寫的深夜院子裡的景色,前兩句“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出一個夜深人靜,月挂疏桐的孤清氛圍,也是為下兩句幽人與孤影的出場作鋪墊,用幽人與孤影兩種描寫孤寂的詞,可見作者孤獨寂寞冷的心境。早在蘇轼被關押期間,曾經密切往來的同僚為防受到牽連,該撇清關系的撇清,該作切割的時候切割,此時的蘇轼甚是無助,關押時候的他,應該是深刻感受到人情冷暖,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傾力相助之人寥寥無幾。以團練副使的身份被安置在黃州時,有微薄的官員待遇而無職權,并受當地官員監視,此時的蘇轼,剛開始想必是心灰意冷的,殊不知曾經炙手可熱的天選才子,如今卻淪落到無職無權的罪官,曾經的傲氣想必也被消磨的所剩無幾,是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容易滋生幽人與孤影的孤寂感受。詞的下阕,直接描寫孤寂的心情,有恨與人省,即說沒有誰能夠了解他孤獨之心,作者落寞的時候遑論知音了,就連朋友都離的遠遠的,自是孤苦難耐,情何以堪,尾兩句“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描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在寒枝之間來回,揀盡寒枝還不願栖息,隻好落宿在寂寞荒涼的沙洲上,度過寒冷的夜裡,實際上是将孤鴻喻自己,作者把自己的心境借孤鴻的形象刻畫出來,将自己的主觀感情具體化,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寫作技巧。

文學界有個說法叫做“史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被貶至黃州的蘇轼,塑造了他人生中最為輝煌的文學成就,不單單是蘇轼在貶谪期間創作出經典名句,我們所熟悉的文學大家,或是讀到的名篇佳作,大部分是作者在逆境時的作品,當這些文人們事業不順或處于人生境遇的低迷狀态,非常有利于他們迸發才思創作出震撼人心的名篇,而人在順境時産生不了這些情思心緒。頂着罪官身份的蘇轼,在黃州郁悶了四年,不過黃州這片遠離朝廷是非的小地方,對蘇轼來說卻是成就他大文豪的風水寶地,畢竟他的多數佳作都在此地完成,他的名号東坡也在此地成就,故有人說蘇轼在黃州脫胎換骨變成了蘇東坡。倘若不是宋神宗趙顼英年早逝,蘇轼有可能同中唐時期的劉禹錫二十三年棄置身一般,他們有個共同點都是年輕時便享有盛名,才華橫溢的他們容易遭人嫉妒和诋毀陷害,并且他們内心總有一種不服輸不服氣的傾向,喜歡寫作表達内心的想法,這些行事風格使得他們深刻感受了宦海沉浮,也是因為此,後世得以品讀到優秀的作品,古來才命兩相妨,或許太過于有才華的他們,在仕途上面未能盡人意。在黃州期間,他的傳世書法作品《寒食帖》和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問世,蘇轼之是以成為今日人們所喜愛的詞人,離不開黃州的滋潤養育。

流行歌手周傳雄(小剛)有首動聽的歌曲,名為《寂寞沙洲冷》,雖然這首流行歌曲的歌詞與蘇轼這首詞幾無關聯,但是它們的主線都是在描寫人的孤獨寂寞之情,可想而知,這首歌曲的創作靈感必定與蘇轼這首詞有莫大的關系,再者宋詞也有是創作給歌姬們演唱的,乃至今日,他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詞就被直接引用為歌詞來演唱。現代歌曲的很多歌詞,常有宋詞的影子,很多作詞人也喜歡在宋詞裡尋找靈感,好比這首歌曲《寂寞沙洲冷》,盡管歌詞中無蘇轼詞作《蔔算子》的語句,但傳達的思想感情具有趨同性。孤獨寂寞冷一詞曾經一度風靡網絡,形容那些在城市裡形單影隻的人,既然這個詞曾經風靡過,說明他代表了一種社會現象,現代人或難有類似蘇轼般的經曆,但是成千上萬的城市蟻族,對蘇轼詞中所表達的情感應有感同身受的體會,畢竟在融不進的城市裡,家成了回不去的故鄉,乃至今日社會城市裡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的大批湧現,“獨往來,孤鴻影”俨然已成為常态,在可預見的時間裡,很大一批人注定要孤獨凄涼終老,年輕時追求自由自在不受束縛,非富非貴的人群遲暮之年注定要歲歲遭罪,那時将會是真真切切的孤獨寂寞冷,還得加上老淚縱橫。

在璀璨的宋詞史上,習慣性分成豪放派與婉約派,其中豪放派以蘇轼與辛棄疾為代表,而婉約派有衆多的詞人,如秦觀、柳永、晏殊父子、李清照等,其中多數詞人為婉約派,欣賞到的宋詞也以婉約派為主,深入鑽進宋代詞壇可知,史上尚有許多豪放派詞人,盡管這些詞人極少出現在傳統的教科書上或課外輔導書籍裡。《蔔算子·雪月最相宜》的作者張孝祥是南宋著名詞人,他是中唐詩人張籍的七世孫,更是宋詞豪放派代表人物,在他所處的時代,他最為光榮的身份是被宋高宗欽點為狀元,時年僅為二十三歲。在狀元身份的光環下,幾年的仕途光景便升任中書舍人(大緻相當于今日的中央辦公廳秘書),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的态勢,難免遭人嫉妒,再加上朝廷上主戰派和主和派的紛争,他的仕途也遭遇了重大挫折,而且遺憾的是,年僅三十八歲的張孝祥不幸得急病而逝,才華橫溢的他,若非英年早逝,想必會成為頗有建樹的政治家。就是這麼一位狀元郎詞人,卻較少人知曉,就連近代宋詞的專著《人間詞話》中,也很少張孝祥的身影,得益于網際網路的廣泛傳播,使得這位南宋狀元郎知曉度有所增加,也讓人們能夠賞析到他的這首《蔔算子》名作。

視訊加載中...

《蔔算子·雪月最相宜》

(宋) 張孝祥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

去歲江南見雪時,月底梅花發。

今歲早梅開,依舊年時月。

冷豔孤光照眼明,隻欠些兒雪。

不經意的時候,欣賞到張孝祥的《蔔算子》,吸引我的地方是其首句“雪月最相宜”,也瞬間産生了品讀其詞作的興趣,也随即知曉他的另外一首詞作《西江月·阻風山峰下》,通過賞析他的佳作後,了解到他為何被列為宋詞豪放派人物,就目前了解到張孝祥的佳作,這兩首是最為值得推薦的。或許是年齡過了三十以上,身體素質在下坡路上,不由自主的喜歡“宜”字,步入中年,上升無望,下跌不甘心,于是想着萬事皆宜就行,是以第一眼見到張孝祥的“雪月最相宜”,甚是切合目前的個人情感傾向,其實近些年再品讀詩詞,也是多半因為作品的意境貼合自己的心境,有時候人們聽歌也是如此,喜歡聽符合自身心境的旋律。對于中文字,或許不同的人會喜歡不同的字,記得中學時代曾喜歡“若”和“玄”字,還喜歡過“賊”字,寫作此篇時,當然是喜歡“宜”字,是以才會對張孝祥詞中的“雪月最相宜”感冒,因為有喜歡的字眼,是以在十多年的網絡平台裡面,中文賬号名字常有這些字眼。年少時喜歡“若”字,那時候正值中學期間較為迷茫的年紀,或許是因為家境不甚良好,成長發育不甚優勢,總會茫茫然的幻想做白日夢,夢想自己堅強、勇敢、成為受歡迎的人等等,而今喜歡“宜”字,或許是深刻的了解到自身的渺小,力量的微弱,本領的欠缺,面臨希望渺茫的事業形态及不容易的養家糊口生活境遇,内心反而想求得一份平穩,希望萬事剛剛好,不至于過猶不及,恰好用單個“宜”字來解釋目前的處世心态。喜歡怎麼樣的字眼,喜歡那種類型的歌曲,喜歡與怎麼樣的人相處,反映都是人的情感傾向,或許不同年齡段的人,對中文字會有不同的喜歡和了解,如步入老年的人們,或許會喜歡“穩”或喜歡“安”、“康”字等。

張孝祥的這首《蔔算子》,與現代白話文幾無二緻,前兩句描寫雪景、月景和梅花景色都具備時,是清絕般的光景,接下來作者通過對比去歲與今歲時賞梅時場景,可知三種光景同時出現在眼前是非常不容易的,進而表達出作者對于人事變遷的感慨,看似是今歲梅花開的時候未下雪,在月光照耀下,景色依然很美,但是沒有冬雪的兩相宜,蘊含了詞人感慨今昔的變化,用“欠些兒雪”來诠釋今日不比往昔,表達出作者追憶去歲的感懷之情。雪月相宜,想起在哲學範疇有個說法,“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前後相随,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色相和”,這裡面的詞多是反義詞,在哲學範疇裡面則也就是對立與統一的概念,雪與月是自然界存在的兩種景象,或許在詞人張孝祥的眼裡,冬日的雪與月色最為相得益彰。“遙看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是王安石描寫梅雪景象的五言絕句詩,也是很多朋友的啟蒙性詩句,而描寫梅雪景象的詞作,張孝祥這首《蔔算子》可以稱得上是天花闆之作,其首句雪月相宜和梅雪清絕都足以讓這首詞成為人們必讀的詞作佳品。

盛行于宋代的《蔔算子》曲目,除了以上幾首佳作外,嚴蕊的《蔔算子·不是愛風塵》,李之儀的《蔔算子·我住長江頭》,還有愛國詩人陸遊、宋代才女朱淑真和近代政治家毛澤東等人的《蔔算子·詠梅》等皆是可讀的佳作。仔細研讀多首《蔔算子》詞,簡直就是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的中間變體,五言律詩的颔聯和尾聯加字成為七言律詩的樣子,七言律詩的首聯和頸聯減少字成為五言律詩的樣子,這就好比唐詩發展成為宋詞,大機率就是在絕句和律詩的基礎上,變換點花樣,謂之創新發展。限于篇幅,在此僅分享個人比較喜歡的三首《蔔算子》之詞,最喜歡王觀的“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和張孝祥的“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是要求自家孩子背誦的佳作,另外甚是感覺張孝祥名字比較中聽,而且是曆史上有名的狀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