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是從夏朝建立以來5000年曆史中,唯一一個壽終正寝的王朝

作者:熊熊68686868
清朝是從夏朝建立以來5000年曆史中,唯一一個壽終正寝的王朝

清朝的民族融合之路

滿漢一體,攜手共治

清朝建立之初,統治者努爾哈赤深知,要鞏固政權,就必須團結漢族人心。于是他頒布了"掃清朝綱"的政策,大力吸納漢族人才,充實到政府各級機構。同時,他還下令漢軍入關,編入八旗之中,與滿族官兵一同效力于新興的清王朝。

這一做法,使得滿漢兩族在軍政體系中實作了高度融合。在随後的幾代皇帝統治時期,這一融合之路愈加順利。尤其是在康熙、雍正兩朝,漢族人才輩出,如戚繼光、鄭闆橋等人,都是當朝的重臣。康熙帝更是親自與漢族學者讨論治國理政之道,并将漢族儒家思想納入到清朝的統治理念之中。

清朝是從夏朝建立以來5000年曆史中,唯一一個壽終正寝的王朝

然而,滿漢融合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順治、康熙初年,曾經爆發過嚴重的滿漢沖突。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陷北京,明朝覆亡。為了重新統一中原,清軍不得不屠城北京,造成了大量漢族平民傷亡。這一屠城行為,在漢族人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

後來,康熙帝為了化解民怨,不遺餘力地寬恕漢人,并親自在北京城中巡遊,向漢族百姓展現親和力。他還下令在全國各地修建孔廟,重振儒家文化,以此赢得漢族知識分子的擁戴。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滿漢沖突終于得到了緩解,兩族融合的大業也終于完成。

不過,盡管滿漢融合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清朝晚期,由于統治者固步自封、民族歧視加劇,滿漢沖突又一次激化。這種沖突的存在,為清朝覆亡埋下了禍根。

清朝是從夏朝建立以來5000年曆史中,唯一一個壽終正寝的王朝

清朝的中央集權制度

君主專制,權力高度集中

清朝的統治者們深知,要統一這片廣闊的疆土,就必須集中權力于一身。是以,他們建立了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皇帝在清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淩駕于一切之上。

這種權力的集中展現在許多方面。首先是皇帝的地位神聖不可侵犯。清朝奉行"君權神授"的思想,将皇帝視為上天之子,擁有統治天下的神權。任何人不得違背皇命,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清朝是從夏朝建立以來5000年曆史中,唯一一個壽終正寝的王朝

其次,皇帝掌控着清朝的最高軍事、行政、司法大權。清朝設有内閣,由親貴重臣組成,負責輔佐皇帝處理日常國事。但無論内閣成員的建議如何,最終決策權仍在皇帝手中。

再者,清朝實行的是家長制的專制統治。皇帝就如同一家之主,老幼貴賤都要絕對服從。臣民若是有違背皇命的行為,就要受到嚴厲的懲罰,甚至家族同歸于盡。

這種高度集權的體制,使得清朝在初期能夠迅速統一中原,并将統治延續了268年之久。但同時,它也埋下了清朝覆亡的禍根。因為權力過于集中,加之晚期統治者昏庸無能,導緻國家決策失誤頻頻,最終釀成了亡國的大禍。

内閣體制,軍機處掌控

清朝的内閣體制是

其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内閣由親貴重臣組成,負責輔佐皇帝處理日常國事。但無論内閣成員提出何種建議,最終決策權仍在皇帝手中。

清朝是從夏朝建立以來5000年曆史中,唯一一個壽終正寝的王朝

内閣中,最為重要的是軍機處。軍機處掌管着清朝的軍事大權,負責統領全國陸海軍事力量。軍機處的大臣,都是皇帝賞識有能的武将。他們不僅統帥軍隊,還負責訓練新兵、裝備軍火、防禦邊疆等諸多軍事大事。

由于軍權高度集中于軍機處,是以這個機構在清朝政壇上地位超然。許多時候,軍機處大臣的權力甚至可以淩駕于内閣之上。比如說,清朝中期的年羹堯、阿桂就是憑借掌控軍權,在朝中極有聲望,連皇帝也得小心勿得罪他們。

不過,這種高度集權的内閣體制,也存在着明顯的弊端。一旦皇帝昏庸無能,内閣大臣又無法制衡,那麼整個國家的命運就會岌岌可危。果不其然,到了清朝晚期,由于統治者連年糊塗,加之内閣大臣奸佞小人當道,導緻國力日漸衰微,最終釀成了亡國的大禍。

清朝的對外開放之争

閉關鎖國,拒絕西學

清朝建立之初,統治者努爾哈赤深知要鞏固政權就必須團結漢族人心。是以他大力吸納漢族人才,并将漢族文化納入統治理念。但與此同時,清朝也保持了對外民族的戒備心理,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

這種閉關鎖國的思想,源于滿族人對遊牧民族的傳統觀念。他們認為,外族是野蠻的、不開化的,與之過多接觸必将被同化。是以,清朝在開國之初就下令禁止西學東漸,将西方文化拒之門外。

這一政策在雍正、乾隆兩朝達到了頂峰。當時,耶稣會士利瑪窦等人曾試圖傳播西方科學知識,但都遭到了清朝的嚴厲打壓。乾隆皇帝更是直言不諱地對西方文化表示蔑視,認為中國文化自給自足,不需要外來的"異端邪說"。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清朝上下對西學西化都持高度戒備态度。即便是一些開明的官員,也不敢公開提倡學習西方科技。這種閉關鎖國的政策,使得清朝在科技文化上遠遠落後于西方列強,為日後的衰落埋下了禍根。

洋務運動,勉強維系

直到19世紀中葉,在列強的槍炮威脅下,清朝才不得不開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這就是著名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主要内容,是在保持中體的前提下,引進西學為用,以圖振興國力。

洋務運動的主要推手,是曾國藩、李鴻章等開明人士。他們深知,要挽救清朝于危難之中,就必須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于是,他們在全國各地興辦了機器局、船塢、火藥局等軍民工業,并大量引進西方的技術人員。

然而,洋務運動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一方面,由于清朝上層統治者固步自封,對西學西化仍持保守态度,未能給予足夠的支援;另一方面,洋務運動本身也存在諸多問題,如官僚主義、投機倒把等,使得大量資金被浪費。是以,盡管洋務運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終究無法徹底振興清朝的國力。

變法維新,改革無力

洋務運動失敗後,一批開明人士又提出了"變法維新"的主張。他們認為,單純引進西方的科技是不夠的,還必須推行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的改革,才能拯救清朝于危難之中。

變法維新運動的代表人物有康有為、譚嗣同等人。他們積極向光緒皇帝進言,希望能夠推行立憲、興學校、振實業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一度,光緒皇帝也表現出了變法的決心,頒布了一系列新政。

但是,這場改革運動很快就被守舊派的慈禧太後所扼殺。1898年,慈禧發動了著名的"戊戌政變",将康有為等人通通驅逐出境,變法維新運動就此夭折。從此,清朝再也無力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加速了它走向覆亡的步伐。

清朝的最終覆亡

民族沖突,加劇分裂

盡管清朝在統治初期通過"滿漢一體"的政策,努力實作了民族融合,但随着時間的推移,這種融合的成果卻日漸破裂。到了清朝晚期,由于統治者的民族歧視加劇,滿漢沖突再次激化,成為導緻清朝覆亡的一大禍根。

這種沖突的加劇,緣于當時統治集團中的滿人對漢人的蔑視态度。他們将漢人視為次等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予以歧視和壓制。比如說,漢人在朝中很難獲得重要的官職,即便有漢人入仕,也很少能升任大員。

更有甚者,一些狹隘的滿人還公開鼓吹"存漢贻绌"的口号,主張将漢人驅逐出關,以確定滿族的統治地位。這種極端的民族主義思想,無疑加劇了滿漢沖突,引發了漢人的強烈不滿。

除了滿漢沖突之外,清朝晚期還存在着其他一些民族沖突。比如說,在西北地區,回民與清朝政府之間的沖突就一直很尖銳。1862年至1877年間,發生了著名的"同治回變",導緻雙方陣亡無數。這場戰争不僅消耗了清朝大量的國力,也進一步加劇了民族沖突。

農民起義,動搖根基

除了民族沖突之外,農民起義也是導緻清朝覆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清朝晚期,由于統治者昏庸無能、加稅苛捐雜毛,導緻廣大農民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于是,各地相繼爆發了一系列農民起義,動搖了清朝的統治根基。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香港人洪秀全在廣西發動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起初,這場起義隻是一場小小的農民暴動,但很快就演變成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大規模戰争。

太平軍憑借"盡地皆有,盡民皆兄弟"的口号,迅速占領了江南、江西、湖南、湖北等富庶地區,一度威脅到北京的安全。為了平息這場動亂,清朝不得不召集全國兵力,經過14年的艱難征戰,才最終擊潰了太平天國。

但是,這場戰争給清朝帶來的創傷是巨大的。據統計,當時有上千萬人喪生于戰火之中,加之戰争期間的賦稅勞役,使得清朝的國力遭受了空前的損失。這無疑為清朝的最終覆亡,埋下了緻命的禍根。

辛亥革命,退位讓位

清朝的最後一戰,是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這場革命的導火索,是武昌起義。當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發生了反清暴動,很快就蔓延到了全國各地。面對如此洶湧的革命浪潮,清朝根本無力反抗。

革命黨人孫中山更是發表了著名的"奪取民心"宣言,呼籲全國人民一同推翻滿清政權。在這種形勢下,清朝統治者無計可施,隻能選擇退位讓位。1912年2月12日,溥儀在中南海發表了最後的诏書,宣布清朝退位,結束了268年的統治。

就這樣,清朝這個曾經輝煌的王朝,終于走向了覆亡的命運。它之是以會如此迅速地土崩瓦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統治者的昏庸無能,加之民族沖突、農民起義等内憂外患的困擾,已經無力維系這個巨大的帝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