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一路征戰是為了什麼?

作者:明賦書院幻影哥

作者:幻影哥

人總要沉澱下來,過一段甯靜而自醒的日子。

你可以擁有一段糟糕的經曆,但是不能放縱自己過糟糕的人生,命運隻負責洗牌,出牌的永遠是我們自己。

一個人成熟的标志有哪些?

有個高贊回答說:少了虛張聲勢,多了不動聲色。

林則徐少年時,曾和同學們結伴爬山,登頂後,老師以海為題出了個上聯讓他們對。

他慷慨激昂的吟出:“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到了四十歲,又重新提筆,在前面加了兩句:“虎伏深山聽風嘯,龍卧淺灘等海潮。”

昨天晚上在微享空間福田店,和幾位優秀的靈魂探讨了人生很有意義的一個話題,大家席地而坐,悉心以待,歡聲笑語間思考人生真谛,給未來一份美好的承諾……

入場後,在自我介紹環節,有專業是學哲學的,有學心理學的,有是人生教練的……

你一路征戰是為了什麼?

介紹完之後,sugar老師給大家每人分發了一張帶有“靈魂思考”清單,說到:“請大家用5分鐘的時間思考第一個問題,并把它寫下來。”

問:請提起筆寫下8–10個你很看重的,對人生很有價值的關鍵詞…….

看到這個問題,刹那間第一反應,絕對是好問題,仔細想想,有一段時間沒有想過這些了,我得好好想想……

思考片刻之後,于是提筆落下:正念,利他,自燃,自由,簡單,甯靜,自然,傳承……落到紙上之後,又開始想,

為什麼我的第一反應會是前面這三個詞?

曾經我把這三個詞作為我人生的價值觀的時候我是怎麼定義的?

今天感覺我對這三個詞是那麼熟悉,又是那麼陌生,為什麼會是這種狀态?

且寫着,寫着把自由和傳承也給寫上去了,為什麼呢?

帶着問題,進入下一個環節,現場兩人一組,互問互答,和我一組的同學,她寫的是:成長,利他,愛,複利,包容,長遠,善良,自我價值……

我問她:“那如何舍棄其中一個,你選哪個?”

對方答:“其他全舍了,我隻留成長…….”

我問:“為什麼你會這麼選?”

對方說:“在我心中,成長是後面這一切的基礎……”

你一路征戰是為了什麼?

“來,看看你的……”對方說到。

說一下你對每個關鍵詞的定義。

我說:“那就一個一個過……”

正念:即良知;

利他:因為你的存在,解決他的問題;

自燃:自我燃燒,指狀态;

自由:不再尋求外界的認可;

簡單:删繁就簡的生活;

甯靜:人在抛棄了一切虛僞自負、誇張浮華之後,内心所抵達的境界;

自然:道本來自然,萬物本來也自然。

傳承:為後世曆史留下點可以被記憶的一些東西。

“請對你的關鍵詞進行排序。”對方說

“就按照這個順序吧。”我答

“請舍棄其中一張,并談談舍棄的這張牌與其他詞的關聯。”對方說

我說:“先舍甯靜……”

“還有呢?”對方問我

“再舍簡單和傳承,再舍自然……”我答到。

“還有呢?”對方說

“還有不舍得舍……”我說

“你想要的太多了。”對方說

“但這幾個與我而言都很重要……”我答

“有沒有一種可能,你的自由建立在正念的基礎之上,做符合自然規律的行為?”對方說

我說:“你把剛才的原話再複述一遍……”

對方重複完,我說到:“我選自由……”

你一路征戰是為了什麼?

留下自由的那一刻,一直在想,為什麼我最後會選自由?把其他幾個都丢了?

第一反應是與最近讀《莊子》,接觸佛家最近的思想有關……回來的路上,我還在想,為什麼今天會留下自由,其他全舍了,這真的是我内心最真實的渴望嗎?

我想是的!

它為什麼,對我如此重要?

我想可能與四年前自己在朋友圈寫下的這兩句話有關:名利二字太小,但也能裝得下這世間很多的人和事;名利二字不大,但也能給予衆生好多。

你期望一個怎樣的人生狀态?

有時候想想,人生就是欲望和所求不斷減少的過程;命運的深層次意義,就是要學會放棄和回歸,放棄一切浮躁喧嚣,回歸内心的安甯。”

人真正的快樂,不在于外界,而在于己心。

心中有風景,就不怕荒涼;眼裡有光芒,才看得見希望。

你一路征戰是為了什麼?

這十年來,一路兜兜轉轉,一路尋尋覓覓,回想起來,最多的是以一種無畏的狀态選擇了勇往直前,有時候,經常會問自己:“如果時間再一次來到2014年,我還有沒有那份堅定去迎接過去的十年?”

每次想到這個問題,都有一種莫名的欣慰。可能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可能真是劍氣縱橫三萬裡;一劍寒光十九州。

回不去的何止是時間,還有身邊漸行漸遠的人和曾經的自己。

伴随着一直在路上的狀态,一晃,十餘年過去了。有時候坐下來想想,十年前的狀态和今天的狀态,在每個階段對我而言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不一樣,或許十年後再看今天,我想要的東西又不一樣了。

孔子是公認的大學問家,從古到今,他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這個世界,是以我很好奇他是怎麼成長起來的。

搜來尋去,在《論語·為政篇》找到了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你一路征戰是為了什麼?

寥寥數十字濃縮了一生的成長心路,但對這段話的解讀卻衆說紛纭。翻閱了諸多版本,我覺得闡釋得最好的,是湖北省雲夢縣王保清的一段話。

他說自己以前讀這段話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在五十多歲的時候,聯系自己走過的人生曆程,突然有了頓悟。我讀後極度認同,遂摘錄如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意即到十五歲才知道下決心學習。小孩子一般七歲左右發蒙,但學習目的不明确,是懵懂的,不知專心緻志地學習。從小就知道發奮苦讀的小孩是極少數,孔子雖然後來成為聖人,但在十五歲之前也是不知道發奮學習的。

“三十而立”,意即到了三十歲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即我這一生做什麼,就像今天的年輕人确定做什麼專業一樣。

一般人二十歲就确立了,孔子遲了,愛玩,他去當吹鼓手去了,直到三十歲才醒悟要幹正事。

三十而立,不是指三十歲就要成家立家或自立于世。

“四十而不惑”,意即到了四十歲才不猶豫,才不疑惑。三十歲确立了要幹正事,幹什麼正事呢?

今天想幹這,明天想幹那,拿不定主意,有疑惑。到了四十歲才堅定要幹“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克已複禮”的大事。

這個“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不疑惑,不三心二意,不是對任何事物、任何道理不疑惑。

你一路征戰是為了什麼?

“五十而知天命”,意即五十歲也沒達到目标,才知道這是天意啊!四十歲堅定了目标,兢兢業業幹到五十歲,在魯國當大司寇,極力提倡“克己複禮”,但是也沒幹成,這不是自己不努力、不專心緻志,而是天命啊!

是以,知天命并不是五十歲能知道天的意志。

“六十而耳順”,意即到了六十歲,什麼話聽起來都心情順暢,不生氣,都無所謂。

因為大志向沒實作,埋怨的、挖苦的、侮辱的、恥笑的,等等,都來了,甚至有的人罵孔子是“喪家之犬”,聽得人心煩意亂,五髒六腑充斥着怨恨之氣。

直到六十歲才聽着那些話感到無所謂,聽着就像沒聽着似的。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即到了這個歲數才真正得到了自由。大志向未實作,孔子便去研究《周易》,修訂《春秋》,一直到了七十歲。

這時候孔子的心理修養達到了最高境界,說話、做事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也不會違反道德、違反周禮。

我喜歡這段話,因為它并沒有神話仲尼的聖人形象,而是說出了一個普通人成長的心路曆程。

大多數人都認為孔子三十歲自立于世,四十歲對世事沒有疑惑,五十歲就知道了天的意志-這是對聖人形象的理想化暢想。

孔老夫子自己倒是非常謙虛和客觀,他直言一生的失敗和無奈,差點直說這就是人生真相了。

盡管他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舉世矚目,被譽為萬世師表,但在回顧一生時,他一直在強調兩件事:

一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并實作它并不容易;二是當一個人真正成熟時,他必然能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包容萬物、逍遙自在。

這大概就是一個成熟的思想家在曆經人生滄桑後留給我們的樸實無華的忠告。

時代變遷、物換星移,時至今日,這兩點忠告仍然可以作為判斷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标志,因為每一代人心智成長的規律幾乎沒有變。

你一路征戰是為了什麼?

可能你認為自己與衆不同,堅信自己年紀輕輕就能功成名就,畢竟在機遇無限的新時代,有很多這樣的勵志故事。

但如果仔細觀察和體會現實,你會發現這樣的故事隻是極小機率事件。

大多數追求“一夜成名”和“一夜暴富”的人,最終得到的往往不是絢爛的巅峰,而是沮喪和痛苦。可見,先賢的忠告是何等睿智。

昨天在最後總結的時候,我收到我們現場的同學,有的最終留下的是愛,有的最終留下的自我實作,有的最終留下的傳承……溯源本處,都留下了美好,盡己所能,為社會的發展,文明的傳承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村上春樹在《悉尼》中寫到:“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不是勝利而是奮鬥。

對人生來說必不可缺的東西不是取勝,而是曾經無悔地戰鬥過”。

許多人的所謂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棱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夭亡。

你一路征戰是為了什麼?

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半山腰太擠,你總得去山頂看看。

我不想知道你有什麼,隻想知道你在尋找什麼,你就是你所尋找的東西。

有的人總是在尋找,凡到手的,都不是他要的。有的人從來不尋找,凡到手的,都是他要的。

在精神尋求的道路上,凡找到的一切,隻要是自然的、真實的,就都是好的。

夜深人靜之時,讀着先哲的作品,分明感覺到人類精神不息的追求,世上自有永恒的精神價值存在,心中很充實。

不慕名利,不流于俗,這樣的人精神才能強大,卻也曲高和寡,注定孤獨。

如果一路征戰真的有所求,我想是為了明天的回憶!

幻影哥于2024年4月26日記錄于明賦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