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反脆弱養育》:富足時代如何應對育兒危機

作者:國媽母嬰

我們國家在這幾十年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尤其物質上的發展足以超歐美國家百年發展。

雖然我們可以快速走完發達國家的經濟道路,但在社會意識和家庭文化方面,我們受到的壓力和沖擊也是巨大的,是以歐美國家在兒童教育上發現的現象和問題我們可能也會遇到。

正所謂物質決定意識,是以我們或許可以從歐美國家育兒經驗中收獲靈感,尋求一些解決對策和方法。

這本書《反脆弱養育》主要關注的重點是對孩子過度保護帶來的教育問題。

作者瑪德琳·萊文博士,她既是一位臨床心理醫師,也是一位親子教育專家,專門從事兒童教育研究和心理咨詢長達三十多年,本書中大量青少年個案,主要來源于她心理咨詢中的案例。

《反脆弱養育》:富足時代如何應對育兒危機
《反脆弱養育》:富足時代如何應對育兒危機

為什麼孩子生活在富足時代還叛逆

為什麼孩子明明生活在一個如此富足的時代卻格外叛逆,甚至會“痛苦”?

原因有家長的過度介入,導緻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鍛煉;

有些孩子享有了各種物質優勢,反而遏制了他們的自發性、創造力和熱忱,導緻他們沒有了動力。

作為家長的我們給足了溺愛,呵護,壓力以及無微不至的管理,反而剝奪了孩子們内在成長的機會!

由于舍不得孩子辛苦,很多父母轉而隻希望孩子學業成績和課外活動表現要出色,但關于家庭責任的期望卻低到不行。

這樣不均衡的期待導緻孩子們習慣等待有人“幫忙收拾爛攤子”,而不是自主學習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或管理時間。

我想這應該就是為何很多在國小看似優秀的孩子剛升到初一時會有極大的不适。

困難對于所有孩子都是一樣的,但不同的孩子對待困難的态度和解決方法卻大相徑庭,這實際上更考驗孩子本身的時間管理能力、自控力和自驅力。

生活方面不斷包辦,學習方面不停的幹預的父母,阻礙了童年及青春期發展的最重要的任務--發展出自我意識,自主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獨立!

孩子生而為人,而父母卻認不清自己的角色,不知道孩子何時才能長大成人。

事實上,反而是父母無知的幹預或操控,使得孩子失去了自由生長的過程,變得茫然,無挫,憤怒以至于叛逆。

《反脆弱養育》:富足時代如何應對育兒危機
《反脆弱養育》:富足時代如何應對育兒危機

追求成功的父母,阻礙了孩子的自我發展嗎?

作為一名資深的心理咨詢師,作者對富裕家庭的兒童、青少年問題有着深入的了解。

書中指出,生活富足的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傳統的青少年問題,卻很不快樂,有很高比例的情緒問題,如上瘾、焦慮、憂郁、飲食失調和各種自殘的行為。

是什麼原因讓生活條件優越的孩子出現這些問題呢?

作者認為:“過度的壓力、愛操心的父母和不當的價值觀”

對孩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是以,作為父母,我們要審視教養孩子的方法,做出必要的修正。

書中提到的教養子女的大的原則和我之前讀過的書以及個人經驗是很相符的。

比如說父母要充滿愛心、懂得體諒;父母要多了解孩子,多和孩子溝通,多給孩子支援,但是不要過度保護孩子,要給孩子獨處的自由,要尊重他們;

在紀律和原則問題上,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該始終一貫,并保有彈性,要以身作則、言行一緻;作為父母,自己要過得充實、開心,才能照顧好子女。

除了這些大的原則,書中提到的許多細節也是值得深思的。

比如作者提到的幹預和支援的差別:

“支援與孩子的需求有關,幹預卻代表着父母的需求”。

作者指出,由于社交和事業可能占去大量的時間,父母往往高估了孩子感受到的與自己親近的程度。

“父母要保持警覺,注意孩子身上是否持續出現悲傷、焦慮、無精打采、易怒或割傷自己等行為模式。”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那麼什麼是健康的“自我”?

作者認為,擁有健康自我意識的孩子能夠獨立自主,喜歡自己,接納自己,能夠自我管理,有“同理心”,對人慷慨又充滿愛心。

幫助孩子發展自我,父母要學習放松,适時放手,讓孩子有安全的空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如果沒有自我意識與自我管理的能力,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壓力的影響,進而做出錯誤的選擇。

《反脆弱養育》:富足時代如何應對育兒危機
《反脆弱養育》:富足時代如何應對育兒危機

父母如何理性地應對孩子的焦慮和情緒危機?

孩子忍受挫折的同時,父母也需要能夠忍受,當孩子無法達成願望,被迫自行解決問題或遭遇挫折時,他們會表達出失望、怨怼,甚至憤怒的情緒。

我治療過的衆多苦惱青少年的父母之間有個共通的問題,他們無法忍受孩子的不快樂。

沒有一位父母不明白自制力是人生獲得成功的關鍵,可是如果我們不能忍受看到孩子“不快樂”,而覺得必須給他們“一切”,那我們就無法教導孩子養成可以讓他們遠離麻煩的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可能碰到的挫折種類有其自然的進度,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遇到的都是他們能夠處理的難題。

有時我會用孩子爬階梯的比喻來說明讓他們體驗漸增挫折的價值。

譬如說,學步中的幼兒在第一道階梯就絆倒了,我們隻要讓他們自己站起來就好了,畢竟就算跌倒了,也隻是輕微的。

如果我們立即幹預(“哦,他太小了,這樣很容易受傷”),反而會讓他不敢往上爬。

當我們焦慮時,他也會跟着焦慮,于是就喪失了練習百折不撓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機會。

假設說他爬了一兩級階梯之後,發現自己因為在幼稚園裡搶另一個孩子的玩具而“暫停休息”。

如果我們馬上告訴老師“要對他好一點兒,因為他正在經過這個階段”,我們會讓他接下來的階梯更難攀登。他不但會覺得焦慮,而且也會失去向外界尋找維持平衡力量的機會,無法學習失控在真實世界中會造成後果的情況。

孩子一生中的每個階段都要面對各種挫折、失望、挑戰和機會,父母若難以忍受讓孩子承受苦惱,不假思索地插手幹預并且接管控制的話,必然會妨礙孩子繼續攀爬的能力。

孩子若沒有一而再再而三地發掘管理挫折的方法,即使表面上看似在前進,但實際上并沒有累積出諸如自我控制、不屈不撓、忍受挫折和管理焦慮等必要的自我管理能力。

有了這些能力,他們才能解決爬得更高時将面臨的更複雜的問題。

那些發現自己内心有能力再站起來,繼續向前行的孩子,已發展出一套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彈性。

《反脆弱養育》:富足時代如何應對育兒危機
《反脆弱養育》:富足時代如何應對育兒危機

寫到最後

書中也給出了基于親子教育大規律之下如何進行親子教育的“小方法”,這些“小方法”操作性很強,把二到十七歲孩子的認知發展、社會發展和教養政策都做了簡明而具體的介紹。

如果對本書感興趣的可以買來針對孩子年齡來讀一讀,相信一定會有收獲的。

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确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隻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的自由而沒有意義。

同理,我們對待孩子其實也應該學會通過養育的過程,讓他們能夠貼近大地,感受到真實的人間疾苦與快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