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個關鍵詞看“勞動”

作者:南方工報

“勞動是一切價值的創造者”。在第134個“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讓我們把聚光燈照到“勞動”上。勞動者奮鬥的領域雖各有不同,對社會的貢獻卻很一緻,他們有的“耕耘”在農田裡,有的“揚帆”于海洋中,有的“砥砺”于車床上;他們讓城市街道更“幹淨”,他們“治愈”生病的人。勞動的果實是“甘甜”的,勞動的前景是“光明”的,他們因勞動而“成器”,因技能而被譽為“達人”,為所在行業立起标杆、成為模範。據此,本報記者特擇取10個關鍵詞,采訪與這些詞語相關的十個行業勞動者的故事,闡釋這些關鍵詞的勞動涵義,凸顯其勞動價值,以緻敬各行各業平凡而偉大的勞動者。

新農人:一分耕耘 一分收獲

10個關鍵詞看“勞動”

劉琴用儀器測試葉綠素含量。 全媒體記者郗建新/攝

4月23日下午,梅州興甯市水口鎮水洋村千畝柚果種植基地,柚樹郁郁蔥蔥,長勢喜人。劉琴正在用儀器測量統計柚樹葉片及土壤參數。“做農業的人是偷不了懶的!”她對記者說。

劉琴是梅州市冠誠生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助理,也是2023年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巾帼新農人”、“廣東省農村鄉土專家”。

2010年,劉琴随夫返鄉種柚,并成立了一家“農業公司”。然而,家人反對他們走農業之路。但是,一同畢業于梅州農業學校的夫妻倆認為,隻要熱愛農業,把農業當成自己的理想事業來做,依靠專業技術優勢,一定能種出好柚。

于是,夫妻倆賣掉兩套房子,把多年積蓄全部投入作為創業啟動資金,在興甯市水口鎮水洋村流轉土地,種下第一批400多棵柚樹,卻因管理不善,患了黃龍病,隻能全部挖掉重新栽種。經過近5年辛勤耕耘,從種苗選育、合理施肥到後期科學管理、适時采收,劉琴逐漸摸索出一套規範流程,對柚果實行“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生産、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五統一”生産标準,通過實行良種良法、應用有機肥有氧發酵配合水肥一體化自動施肥、節水灌溉、病蟲害綜合綠色防控等內建技術,全面提升果園生産管理水準。

現在,劉琴注冊了自己的品牌——“琴懷柚”,她的收獲可稱為“碩果累累”。

為了提升柚果品質,劉琴團隊利用1年半時間,成功攻克了有機水肥有氧發酵技術,改善了種植環境,增加了柚子的甜度。2023年4月,劉琴在種植基地開挖了2個120立方米的有機水肥有氧發酵池,采用花生麸、紅糖、菌種等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進行發酵,經過半年的比例調整,最終找到了科學發酵比例值。“一下子使得果柚産量增加20%!”劉琴自豪滿滿地說。

如今,1150畝“琴懷柚”基地作為水洋村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村現代柚果産業社群,幫助農戶種植管理梅州柚13000多畝,示範帶動1752個農戶增加收益。在10多年種柚的實踐中,劉琴把專業知識與現場實際結合起來,把柚果培育成水洋村的主導産業。

劉琴說:“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是她返鄉創業的目标。現在,劉琴和農友們都很忙,但越忙,越能展現勞動的價值。“幫助農民實作增産增收、家門口就業,很有成就感、獲得感,這是值得畢生追求的事業。”

勞動觀

耕、耘原本是指農業生産的兩道基礎環節———耕地和除草。二字合用泛指一切農業勞動,進一步指一切辛勤勞動,或是對勞動者勤勞品質的贊美。“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樸實諺語,勉勵我們要做好一名勞動者,也是對勞有所獲的期許。從“新農人”劉琴身上,我們看到,勞有所獲,不僅靠勤勞,更要靠技術;當然,她還有一種“兼濟”的情懷,這使她收獲更多。

制糖勞工:過程艱辛 結果甘甜

10個關鍵詞看“勞動”

廣前糖業機械化播種甘蔗。機關供圖

4月下旬,在位于湛江遂溪的廣東農墾集團直屬的廣東省廣前糖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前糖業”)甘蔗全程機械化基地,記者見到了黝黑壯實的謝培良。半個月前,他和妻子合力在此種下了甘蔗苗,如今正長勢喜人,空氣中彌漫着甘甜的味道,摸着嫩綠的葉子,這位農場職工的臉上露出了歡喜的笑容。

11年前,謝培良和妻子成為廣東省廣前糖業的家庭農場職工,主要負責公司榨糖甘蔗的種植。農業是個辛苦活兒,每年春夏之交,陰雨連綿之際都有一波螟蟲和薊馬襲擾啃食,讓甘蔗歉收。到了收割的季節,收割時還會被甘蔗林内鋒利的葉片割傷皮膚。

看到職工的疾苦,廣前糖業一直在思索如何科技賦能助力甘蔗生産效能提升。負責甘蔗管理的幹部李海忠介紹,針對病蟲害的防治問題,公司通過生物防治的方式,引入赤眼蜂,該蜂将卵産在螟蟲等害蟲的卵内,使害蟲卵無法正常孵化,進而達到防治效果。不僅如此,公司還在每年12月到次年3月甘蔗收割季節,引入機械化作業方式,實作每畝6.5噸的機收面積。李海忠向記者算了一筆賬:“相比于原來兩個人需要4個月收割的時間,如今兩台機器可以在1個月内完成收割。”

如今,謝培良夫妻倆每年承包的60畝“甘蔗林”可以為家裡帶來6萬元收入。“一年的勞動,有辛苦更有甜蜜,還可以就近照顧老人和小孩。”謝培良說。

謝培良種植、砍收的甘蔗,将要被運往廣東廣墾糖業集團有限公司廣豐分公司(以下簡稱“廣豐糖廠”),迎來它的甜蜜蛻變之路。

在2023/2024的新榨季,廣豐糖廠收運了46萬噸甘蔗,這個數字在集團幾家糖廠内可以排到前三,這讓壓榨工廠中的房間副主任莫炳森特别開心。1997年,從省農墾技校畢業的莫炳森被配置設定到糖廠擔任技術員,負責工廠中的房間内預砍機、撕裂機、吸鐵器、壓榨機、壓榨機的檢修。由于一年隻有近4個月時間适合制糖,是以機器和三班倒的勞工都需要快馬加鞭地生産,這就容易造成過載導緻機器磨損。

今年2月,生産機器的減速箱因為軸承損壞而停止,為保證甘蔗原料的新鮮度,莫炳森和同僚連午飯都趕不及吃就開始搶修。在寒冷刺骨的工廠中的房間,工友們彼此接力,最終花費12個小時完成了搶修。

經過破碎與壓榨,甘蔗變成混合蔗汁,此時再在制煉工廠中的房間經過濃縮與結晶,得到的便是千家萬戶常見的白砂糖。甘蔗汁必須經高溫蒸發結晶,這也意味着制煉工廠中的房間的作業溫度非常高。盡管如此,帶領團隊常年在此奮戰的制煉工廠中的房間大班長鐘昌文依然十分熱愛這份“甜蜜的事業”。

當年,鐘昌文的父親退伍後便來到“農墾”種植甘蔗,他的姐姐也在“農墾”做财務,1996年,他也來到廣豐糖廠。“我家人都在做種蔗制糖的工作,讓我對這份事業有着無限的感情。”鐘昌文說。在2023/2024這個榨季,糖廠最終制成4萬噸白砂糖流向市場,“雖然付出了辛勞和汗水,但看到自己親手制成的白糖為全國人民帶去甜蜜,我們大家也都感到心裡很甜。”

勞動觀

甘甜,是對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的一種主觀體驗,這種體驗如果從勞動而來,因為有着與“辛苦”付出和“艱苦”奮鬥的過程,就更為明顯,也最為珍貴。勞動者的甘甜源于勞動。蔗糖生産是诠釋“甘甜”要義的一種勞動。從種蔗到榨糖,過程很辛苦,但獲得的是甘甜。

供電人:披星戴月 心向光明

10個關鍵詞看“勞動”

張煥在端子箱前仔細檢查超期服役改造情況。全媒體記者林景餘/攝

4月21日上午,烏雲密布,天色昏暗,還下着雨,佛山供電局變電管理二所自動化檢修專責張煥穿好藍工裝、背起工具包,戴上紅色安全帽,快步走向220千伏大良變電站裡的高壓場,在端子箱前仔細檢查超期服役改造情況。

張煥是全天候待命的,隻要現場運作人員遇無法處理的情況,都會第一時間通知作為技術負責人的她。

“緊急任務有時可能是在漆黑的夜裡,你一個人開着車,怕不怕?”記者詢問道。

“顧不得害怕!滿腦子都在想異常信号到底是怎麼回事、能怎樣快速解決,要讓市民早點用上電。”張煥答道。

“這裡沒法打傘,檢查完端子箱,還得抓緊時間排查其他問題。”在縱橫交錯的電網下,張煥的身形略顯單薄。每周,她都要巡視三五個變電站,時不時還要搬運二十多斤的試驗裝置爬上三米高的主變上作試驗。

“看起來柔弱,但她從不怕重活、累活。哪裡有需要,挺身而出的一定有她。”和張煥在繼保班搭檔多年的胡長國說。

2017年,佛山供電局第一個220千伏智能變電站熙悅站驗收,張煥主動請纓,充當智能變電站數字化保護裝置驗收的“開路先鋒”。2019年,僅用1個月,她和同僚一起完成500千伏鳳城站全站二次裝置驗收,助力該工程勇奪魯班獎。她還組織500千伏順德站、220千伏大良站、都甯站、世龍站等技改項目實施,助力超期服役改造順利實施。老班長林浩勤對此印象深刻:“張煥在裝置驗收時總愛‘找茬’,絕不允許裝置帶病入網。”

台風“山竹”來襲,張煥領着班組徹夜不眠對10個變電站開展專業特訓。熙悅運檢中心站長劉悅平回憶道:“綁鐵絲、貼膠帶、清障礙,一遍又一遍地加強,一次又一次地檢查,處理了一個又一個裝置隐患。”張煥同樣印象深刻:“那是周末,當時變電站食堂也無法正常供應,我從家裡帶了一些面條、雞蛋、番茄,穿上雨衣雨鞋就去藤沙變電站了,一待就待到台風預警解除。”

2011年從東北電力大學畢業後,張煥從繼保初級作業員,到班長、副站長,再到專責,始終紮根電力生産一線,在日複一日的定檢、消缺、裝置維護等工作中,對所轄的73座變電站二次裝置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招”,一步步成長為定檢消缺的專家能手。

從事繼電保護的女性少,張煥在專業上可一點也不差。去年,她獲得廣東省電力行業繼電保護員職業技能競賽第一名,被授予“廣東省技術能手”。

在“運、繼、檢”專業融合全面推行時,張煥主動學習自動化知識,不僅取得繼電保護工進階技師資格,還取得自動化專業技師資格。随後,再次勇挑重擔,由繼保班組調整到運檢中心擔任技術負責人。“電力行業職工都有一種共識,那就是一定不能延遲送電,一定要拼盡全力消除缺陷,避免停電。”在守護光明的道路上,張煥始終傾力守護好一方光明、服務好一方群衆。

勞動觀

從火把、蠟燭到油燈,從動物油、植物油到煤油,讓火成為古代社會十分重要的照明工具。直到19世紀,白熾燈面世,人類進入電能照明的時代,而且能耗更低、更為環保,各行各業的發展也由此進入快車道。張煥的默默奉獻,確定電力供應的源源不斷,雖時常行走在漆黑的夜裡,卻把光明帶給了人民群衆。“要有光,就有了光。”一切勞動,都為人類帶來光源。

模具師:精益求精 鑄造模範

10個關鍵詞看“勞動”

張更勤為新模具程式設計。 全媒體記者王豔/攝

2023年,張更勤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成為“勞動模範”。他好像沒有不忙的一天,最近公司新接了一個訂單,他要守在實驗室研發模具;上一個訂單的模具設計成稿了,他要盯着模具程式設計、安排生産。

張更勤是興科電子(東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科電子”)研發部進階經理。20年來,他一直和模具打交道,有他名字的實用新型專利99項,研發模具的轉産年産值近10億元,為公司争取到大量國際客戶。他還曾被評為東莞“名城工匠”和“首席技師”。

“我對勞模精神的了解,就是紮紮實實地守在崗位上,哪怕再難,也要慢慢去做,不能讨價還價,不能耍小聰明,必須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地完成它。”張更勤樸實地說。

張更勤畢業于廈門大學工商管理專業,2005年入職興科電子時,他還是模具制造的門外漢。當時,他所在部門的生産裝置都是從外引進的,模具技術沒有自己的知識産權,滿足不了客戶需求。2008年,興科電子專門組模組化具部門,由他擔任負責人。“我自學模具制造技術,還到市場上招聘專業技術人員,跟着他們學做小工裝夾具。”他從學徒做起,做到對生産流水線整個過程了然于胸,大部分人需要3年時間才能完成,而他隻用了半年,“最辛苦的時候,一周吃不下飯,做夢都在做模具。”

“企業一定要自主研發,才能最大程度保證客戶産品品質,提高生産效率,節約營運成本。”張更勤專注于基層模具開發,為研究不鏽鋼厚度為1厘米(長10厘米,寬5厘米)的精密磨床研磨變形度如何不超1微米,他與一線技術組長通宵試驗,最終研發出一款适合研磨的特殊金剛砂輪和帶冷卻切削的冷卻研磨液,讓産品能達到近乎零公差的标準。

在興科電子生産工廠中的房間,記者看到,一排排自動沖切機裁切零部件,機器吐出來的産品無毛刺,表面光滑。“以前,這個工廠中的房間需要大量女工負責修剪毛刺,現在整個工廠中的房間隻需要幾名操作勞工。”他拿起一件成品介紹,這是團隊于2010年設計制造的裁切式模具及具有該模具的塑膠鍵帽裁切分檢機,能自動化裁切,一鍵成型,不用人工來修鍵帽。這個發明獲得國家實用型專利,每月為公司節省超20萬元人工成本。

“我主要是研發,做模具的技術可能還不如團隊的老師傅。”張更勤很有“自知之明”地說。

技術必須傳承,創新能力必須讓更多人都有。2018年,“張更勤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先後被評為“廣東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粵港澳大灣區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聯盟成員機關”等。2019年,他又創辦“模具中心技術教育訓練班”,聘請高校“模具先進制造與加工”專業的教授給團隊進行理論和實踐教育訓練。他帶領的模具中心先後培養800多名技術人員,獲得近200項專利。

磨工徐玉林是該團隊的“一微米大師”,能零工差做模具。入職16年,他站在同一個工位做工,腳闆竟将地闆磚磨低了兩公分。

張更勤淡泊名利,雖然獲得很多專利和榮譽,卻仍在“模具中心”兢兢業業地幹着。如今,他正帶領團隊結合自動化和資訊化等智能制造,全身心投入新材料的研發。

勞動觀

“模範”的最初含義是制造某種器物的模型,更早源于青銅器制造所必需“内模”和“外範”。現代制造業中的模具行業也展現着“模範”的本義。從漢代開始,“模範”一詞已用于比喻具有“榜樣”“表率”意義的人物,而“勞動模範”(簡稱“勞模”)是“模範”的全新外延。“勞模”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美麗的人,“勞模精神”,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崇高的精神。

刀具研發者:日夜砥砺 方為先鋒

10個關鍵詞看“勞動”

陳曆軍在生産工廠中的房間調試磨刀裝置。全媒體記者徐亞輝/攝

精密刀具,被喻為“工業的牙齒”,看似與大衆日常生活無關,但實際上無論是在智能手機等3C電子産品,或是出行必依的高鐵汽車,還是作為國之重器的航天軍工等領域,精密刀具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在精密刀具的打造過程中,很多領域受制于國外,如果我們在研發技術上不前進,就容易遭遇‘卡脖子’風險。”4月23日,在位于東莞厚街的廣東鼎泰高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鼎泰公司”)工作現場,陳曆軍向記者娓娓道來。

從事精密刀具研發工作20餘年的陳曆軍,目前擔任公司技術部經理。按照客戶需求進行刀具研發設計、選用合适磨削工藝打造刀具、對成品進行性能模拟測試、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和理論探索……這是陳曆軍的日常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時間撥回到2017年,鼎泰公司接到一個高難度的研發任務,需要為一知名手機品牌研發一款能夠滿足特定需求的精密刀具。“那時在業内沒有任何案例可參考,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陳曆軍說,來不及猶豫,他和團隊立即投入到研發工作中,曆經半年的反複研究設計、切割打磨、測試調整,最終克服測試條件、原材料性能差異等難題,成功開發出符合客戶需求的精密刀具,即“不等分強力銑刀”。“那半年,唯一的念頭就是趕緊把刀具設計出來,基本每天都加班加點,就差把床搬到現場了。”憶起當時,陳曆軍充滿感慨。

盧文根是該團隊的得力幹将,全程參與此次研發工作,“陳經理雖然比我們年長,但研發過程中他的專注度和精力都是我們無法比拟的,這點我非常佩服。此外,遇到難題他會非常耐心地為我們提供方向和指導,讓大家少走很多彎路,是我成長路上的一個好導師。”

“客戶以往使用的刀具,一把刀大概可以支援加工80個産品,而我們的‘不等分強力銑刀’,一把刀就可以加工300個産品以上,刀具的使用壽命提高了4倍,用刀成本下降了70%,真正為客戶實作降本增效。”陳曆軍表示,該款刀具不僅滿足客戶的需求,還獲得業界的廣泛認可。

從業以來,陳曆軍見證着精密刀具行業從簡單的傳統工藝到如今實作智能制造的發展和變化。在他看來,研發工作就是一個“鑽牛角尖”的過程,必須“砥砺”不停。砥砺,不僅是一種技藝上的提升,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在砥砺刀具的同時,也砥砺着自己,成就自己的勞動出彩人生。

“多年來,陳經理在刀具研發工作中默默耕耘,為公司技術的整體提升作出很大貢獻,同時也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鼎泰公司市場總監熊列華說。

“目前,公司的産品主要應用于3C電子産品領域。我們下一步的研發方向,将逐漸向航空航天、汽車、軍工等更高端的領域邁進,向全球業内知名品牌看齊,努力打造出更多高品質的産品。”展望未來,陳曆軍信心滿滿。

勞動觀

從古到今,“砥砺”都是一種與鋒刃、與刀有關的勞動技能。現代工業中的精密刀具行業對刀具的精度和鋒利度有着更高的要求,研發人員需要運用精湛的技藝和耐心,通過反複磨砺和調整,才能制造出符合要求的産品。現在,我們有着一支宏大的、砥砺奮進的産業勞工隊伍,他們為國家富強練就一流技能,并不斷使自己變得更加堅強和優秀。

航海人:宏大叙事 揚帆遠航

10個關鍵詞看“勞動”

在南極,周仁孝駕駛橡皮艇到施工現場。劉凡其/攝

“嗚……”汽笛聲響起,巨輪揚帆啟航。巨輪甲闆下貨艙滿載貨物,“中國制造”在往返之間盡顯風流。

“每每在這一時刻,一種強烈的成就感、自豪感便油然而生。”4月16日,在中遠海運特種運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遠海運特運”)總部,貨運技術部船長周仁孝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說話間,他調整坐姿,挺直腰闆,仿佛站在駕駛台,眼前就是廣袤無際的大海:“使命在肩,就要拿出乘風破浪的勇氣和擔當。”

2023年11月1日,“天惠”輪承擔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新科考站建設物資運送任務。周仁孝作為領隊,駕駛“天惠”輪從張家港出發,過赤道,穿越“咆哮西風帶”、極地冰區,克服冰海航行、極晝作業等重重困難,圓滿完成秦嶺站建站物資運輸及卸貨工作,并于12月28日勝利返航,比原計劃提早一個多月。

“這次航程最難的,莫過于在南極阿蒙森海密集冰區中航行。”周仁孝告訴記者,冰區全長900海裡,相當于陸地1800公裡,他們用了6天時間才安全通過。尤其是快要踏上南極大陸時,船隊被一段厚冰區擋住了。厚冰區有大概30-40海裡,有的冰層厚度更是達到4米,為確定安全,“天惠”輪留在冰區外,等待“雪龍2”号破冰探路,派出直升機拍攝視訊,再結合冰圖在密集的冰區之間尋找最佳路徑。連續工作36小時後,“天惠”輪抵達南極羅斯海。

“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同樣為南極科考提供保障,公司旗下‘永盛’輪曾兩度到過南極,但僅止步于南緯70度。這次我們到達南緯75度,可謂深入南極腹地。”周仁孝說,船上人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潘照強、黃亦斌兩位船長更是每天12小時輪值操縱船舶。

錨位的選擇關乎船舶安全、關乎轉運距離,也是影響卸貨進度的重要因素。周仁孝叮囑隊員:“錨定目标!抛好錨,就有了好基礎。”他介紹,此次“天惠”輪抛下的錨位,扛住了七八級大風,且距離臨時碼頭僅500米,接駁船從大船到碼頭最快僅需12分鐘,一般單程16分鐘,大大節省轉運時間。

彼時,是南極的夏天,極晝、狂風、大雪、強紫外線輻射等極端自然環境無不挑戰着周仁孝和他的團隊。沒有白天黑夜的分割線,潘照強一日數次廣播“喊話”:早飯、開工,午飯、開工,晚飯、開工,宵夜、睡覺……這便是船員的作息指南。

30名船員,58天,把9300噸、約3萬方共計522件貨物安全運送到南極羅斯海區,為南極科考站建設保駕護航。“作為其中的一員,與有榮焉。”聊及這段經曆,周仁孝仍激動不已,“今年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舉世矚目。我的心也跟着一起澎湃。我想,這就是勞動意義最好的注腳吧。”

44歲的周仁孝臉上镌刻着與年紀不相符的風霜,他笑稱,這是大海的洗禮。2003年7月,從大連海事大學畢業登船實習,十年間,成為業内最年輕的船長。他坦言,曾有過放棄的念頭,最終,理想信念占據上風。他曾參與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加拿大LNG等重大項目運輸,在一次次揚帆啟航中,見證中國這艘巨輪在世界的汪洋大海之上,書寫波瀾壯闊的“中國篇章”。

現在,周仁孝正在為下一次航行作規劃。

勞動觀

“揚帆”一詞飽含着一種将個人奮鬥與國家遠景發展目标結合在一起的豪情壯志。勞動者的奮鬥方式就是勞動。對于中國巨輪上的海員來說,“揚帆”是他們的本職工作,也天然“錨定”為國家富強、民族複興而勞動奮鬥的使命。

玉雕師:磨煉青春 琢玉成器

10個關鍵詞看“勞動”

李楚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時代氣息。受訪者供圖

4月24日,90後李楚在玉雕工作室裡,右手拿着刻刀,左手握着籽料,一刀一劃勾勒出肌理。到了晚上,他和妻子佘琳現身直播間,為國内外網友介紹玉雕藝術作品和技藝,傳播玉文化。

李楚師從其父親——南派玉雕名家、南粵工匠李克生。近年來,李楚的玉雕作品在各大賽事中頻頻獲獎,如《夜訪諸葛》獲得中國玉雕“玉都杯”金獎,《剛柔并濟》《敦煌飛天》《羲之愛鵝》獲得“飛花獎”銀獎,《南粵風姿鼻煙壺十件套》獲得中國玉石雕刻作品“天工獎”銅獎,他還被譽為南派玉雕師的新起之秀。

李楚在父親的雕刻台邊成長,耳濡目染,大學畢業後,他便随着父親鑽研玉雕藝術,繼承玉雕事業。

“父親特别喜歡把一些沒雕刻的玉料拿給我看,問我這塊像什麼動物,那塊又像什麼。在雕刻成器後首先跟我分享,問我的感官感受,好像我是他專屬内部測試員似的。從那時起我對這個行業很感興趣。”入門後,李楚日複一日訓練玉雕技藝,盡管再艱辛也沒有磨滅他的興趣。

作為“匠二代”,常有同行朋友、收藏家經常打趣地問李楚,學到父親的幾成功力?而李楚自己明白,他要傳承,更須創新:“時代不同,需要的匠人不同,造就的匠人也不同,我更應該摸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有一次,因為一塊玉料,李楚和父親産生了分歧,誰也沒有說服誰。“父親認為雕成一個傳統的仿古件是個不錯的選擇,而我認為雕刻成抽象的幾何形狀,突出機械感很不錯。”最終,年輕的客戶偏愛李楚的方案。這讓他意識到,雕刻在吸收和繼承傳統文化、技藝的同時,還要積極擁抱新時代元素。

李楚和佘琳常合作創作現代感十足的作品。佘琳是珠寶設計師,夫妻倆合作的作品《愉悅》,以玉質細膩、油性十足、天然形成一條紅龍魚的新疆和田籽料,鑲嵌于18k金上,整個手環設計為水浪湧起,而籽料圓珠設計為濺起的水珠,創意十足,也富有現代氣息。

“在原石切料開料後,我們會讨論哪一類适合做玉器,哪一類适合做首飾。”佘琳告訴記者,李楚負責裸石取型制作,從玉雕師角度提供建議,兩人“珠聯玉合”,讓一個個夢想設計成真。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不容易。于新一代工匠而言,生産工具進步,學習和擷取資訊更容易,但也面臨很多誘惑,注意力會被轉移,很難靜得下心來,專注純粹地把手藝學好,而後再去創新。”李克生告訴記者,新一代玉雕師也要在充滿誘惑的環境下找到自己的風格,難度很大。璞玉琢、磨成器,需要長時間重複的訓練,需要把畢生的時間精力浸泡在裡面,方能創意出彩。

李楚記憶深刻,有一天,他聽到父親與其老友喝茶聊天說,“很開心兒子有了不同的意見、想法,還敢于去實施。”父親的肯定,讓他感到自己也“成器”了。

勞動觀

執着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這是工匠精神的内涵,這内涵也包含着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工匠精神源于手工業勞動,更發揚光大于現代工業生産和“智造”。工匠創物成器,從稀世珍寶、大國重器到萬千“中國好物”,無不展現絕巧手藝、宏偉匠心、工匠精神,進而也使自己人生出彩、“成器”。讓我們弘揚工匠精神,人人都能在勞動中收獲“成器”的點贊。

快遞員:不辍向前 成就達人

10個關鍵詞看“勞動”

周焯輝走樓梯送快遞。全媒體記者林景餘/攝

快遞快遞,“快”是關鍵。在繁忙的廣州珠江新城CDB寫字樓裡,如何迅速攬件準時裝車?今年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廣州順豐速運有限公司收派員周焯輝有自己的一套訣竅。

4月22日上午11時10分,在廣州銀行大廈,周焯輝已完成上午大部分的收派件任務,接下來,他要在15分鐘内到達三個不同樓層攬件,11時25分,公司的接駁車将到樓下裝件。

周焯輝乘坐客梯到54樓,這裡有一間雜物間是他的“工作室”,也是他的“休息間”。這是大廈内一名認識多年的客戶給他免費使用的。

拿起物品、檢查打包、裝入紙箱、用膠帶封口,貼上快遞單……僅需10餘秒,周焯輝如行雲流水般完成一整套快遞打包動作。伴随着“叮咚,叮咚……”聲響,他手上的智能裝置不斷發出收件、派件訂單提示。“一天下來,200單是少不了的,特别是中秋節、‘雙十一’這樣的日子,經常要送到深夜11時左右。”他說。

說話間,周焯輝已把快遞打包好塞進黑色的快遞背包,他走樓梯下到49樓一家公司前台拿取第二份快遞。驗件、掃碼、打單、貼單……他一邊和客戶寒暄,一邊熟練地完成手中的操作。随後,他走出公司,通過長長的走廊,繞到該層貨梯。貨梯剛好到達,他乘貨梯到達23樓。

到達23層,周焯輝并沒有急着去收件,而是蹲下來繼續忙着手頭的工作。此時已是11時18分,“隻有不到7分鐘了,客戶不會讓我們在這裡等很久吧?”記者不免有些着急。“放心,都是老客戶,已提前溝通好,不會耽誤的。”他淡定答道。果然,一名男子及時推門走了進來,親切地稱呼一聲“輝哥”後,把手中的檔案交給他。周焯輝利落地把檔案封裝好,同時按下貨梯下行鍵到一樓。期間,他争分奪秒蹲在電梯裡利用手機完成最後一件的收件流程。

11時24分,周焯輝從大廈一樓側門走出,一輛有順豐标志的接駁貨車正好停靠在馬路一側。他跑到車後,打開車廂後門,把背包裡的快件全送進車廂,關上門,便完成當天上午的收派件任務。

“高樓層電梯很難等,尤其是高峰期,半天都等不來。是以,我們都會精準計算好時間,既不耽誤客戶,也不耽誤裝車。”周焯輝對快遞收派工作得心應手。

2005年,周焯輝入職廣州順豐速運有限公司,成為冼村業務部一名收派員。19年來,他一直在廣州銀行大廈收派快遞。除了“快”,他還是客戶信賴的“小蜜蜂”。從業至今,他一直保持着“零投訴”記錄。“輝哥非常盡職盡責,快件交收給他,我們放心。”客戶梁小姐點贊道。如今,在周焯輝的微信好友清單裡,已經有1000多名客戶的名字。

在同為冼村業務部收派員的蔡亮亮看來,周焯輝不僅業務技能過硬,也是100多位徒弟眼中的“好師傅”,“他是個熱心腸的人,我們工作中遇到什麼疑問,輝哥都會不遺餘力地幫助我們解答。”

勞動觀

“達人”一詞從字面意義了解,最初是指顯貴的人、通達事理的人、豁達豪放的人。随着網絡時代的發展,“達人”演變為某一領域非常專業、出類拔萃的人物,以及對某種技能或知識有着深入了解的人。對于快遞業來說,還給人一種“快速到達”的詞義聯想。快遞員周焯輝對“達人”的了解是兢兢業業,把本職工作做到最好,成為同僚中的NO.1。在新業态領域,湧現出越來越多像周焯輝這樣的平凡“達人”,他們熱愛勞動、勤勞苦幹,為了他人和自己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斷奔跑向前。

環衛工:掃盡塵埃 幹淨擔當

10個關鍵詞看“勞動”

宋龍華在操作潛入式泥漿抽水泵。 全媒體記者林婷玉/攝

4月以來,強降水和雷雨大風天氣持續,廣州市荔灣區部分時段降水量達到150毫米,石圍塘街多處出現“水浸街”,多處下水道被泡發的垃圾堵塞。

4月21日,宋龍華帶着他改良研發的“潛入式泥漿抽水泵”奔赴現場,開始作業。記者看到,宋龍華用一個方形架子固定着抽水泵,腳踩液壓器,将旋轉刀片探入下水道口。很快,泡發的垃圾被打碎、吸附沖走,下水道口瞬間疏通幹淨。

1993年出生的宋龍華是荔灣區石圍塘街環衛站清運組的勞工,他也是該站點尋夢園工作室裡為數不多的90後代表之一。

尋夢園工作室團隊由環衛站支部黨員、工會委員和對技術改造有興趣的勞工自發組建而成,緻力于讓市容市貌更幹淨、讓環衛勞工作業更高效。

宋龍華發現,現有的電動抽水泵沒有攪拌功能,且架子偏小較細,開機不到半個小時就會被混入的垃圾堵住,導緻出現故障無法工作,特殊天氣工作效率十分低下。“經過多次維修後,有2個抽水泵報廢,隻能拆下零件重新回收利用。”宋龍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在進入環衛系統工作前,宋龍華從事過燒焊、水電工作,他利用自己的技術經驗,與尋夢園工作室工友們僅用了幾天時間,便改良研發出“潛入式泥漿抽水泵”。他們在原來抽水泵的基礎上,購買部分器材,加裝下沉式旋轉刀片,加寬加強架子和安裝移動輪滑。通電後,下沉旋轉刀片功率可達3000W,能快速将堵塞的泥沙、結塊的垃圾打碎後再用抽水泵抽走。改裝後的架子更加安全,移動輪滑使作業更為靈活。“投入使用後,工作效率提升2—3倍,尤其适合在暴雨這種惡劣天氣作業。”宋龍華說,通過高效的環衛作業,下水道快速恢複幹淨,他感到充實而自豪。

尋夢園工作室通過自購部分零件和廢品回收再利用兩種方式,還曾研發出集路面灑水、噴藥消殺、搬運、消防應急多功能于一體的遠端遙控消殺車,較原來的消殺車效率提升3—4倍。近期,針對公廁管養問題,宋龍華又與尋夢園工作室的工友們研究如何改良公廁自動清洗裝置。

“與工友們一起創新,大大提高環衛工作效率,我覺得很有意義。”不善言辭的宋龍華說道。

“時代對環衛工作有了新的要求,環衛工作更加智慧化、機械化,也需要更多像宋龍華這樣有擔當、有能力的年輕人加入。”帶領宋龍華的師傅說道。

宋龍華所在班組還負責石圍塘街約80個點位的廚餘垃圾清運工作,每天平均收運150桶約14噸廚餘垃圾。走街串巷,頂着刺鼻的氣味,推桶、挂桶、傾倒、轉運垃圾,過程看似簡單,實則需要不少力氣。廣州高溫天氣持續時間較長,廚餘垃圾清運高峰期也長,瓜果蔬菜發酵後散發陣陣異味。一天下來,即使換洗了衣服,身上的異味還是難以消除。宋龍華卻說:“每天把餐廚垃圾收掉,換上幹淨的垃圾桶,看着幹淨,聞着也沒有異味,我們自己心裡面也舒服。”

高溫天廚餘垃圾産量多,清運車發動機的運轉負荷也加大,導緻車輛維修率上升。結束一天工作後,宋龍華還需要經常檢查維修餐廚垃圾三輪車。隻有保證清運車輛正常安全運轉,垃圾才能日産日清。今年以來,宋龍華已經輔助維修、更換清運車輛零部件80餘台次,及時排查,迅速解決車輛小故障,安全高效守護城市幹淨整潔。

勞動觀

全國勞動模範、淘糞勞工時傳祥有句名言:“甯願一人髒,換來萬家淨。”這是一顆多麼幹淨的靈魂!“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合法的勞動,都是幹淨的,也都能帶來幹淨,從環境,到身體,到心靈。

醫生:仁心仁術 雙向治愈

10個關鍵詞看“勞動”

李賽美(左一)為患者做診斷。 全媒體記者徐丘濂/攝

“啊……”脈診後,李賽美打開手電筒照向患者口腔,她微微轉頭,從多個角度觀察患者口腔。“把舌頭伸出來我看看,再卷一下舌頭……”“又能見到李教授,太開心了,吃了你開的藥,我好了很多。”沒等李賽美再次開口,眼前這位60多歲的患者張叔率先發話:“就是要挂上你的号太不容易了,秒沒。每次挂号都需要全家總動員。”

“每次來,你都表揚我。”李賽美笑着回話,手裡一筆一劃寫着處方。

“我們20多年老朋友了,從幾塊錢一個号到現在幾百塊,我一直信任李教授。”診室裡還有9名從全國各地來進修跟診的醫生,張叔朝他們說道。

診室内一片祥和的氣氛,窗外一片綠意盎然。這是4月17日14時30分,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賽美名中醫傳承工作室出現的一幕。李賽美是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所學生導師。

整個下午,李賽美接診了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甲亢、肺、腎、肝等各類病患。對第一次來的病人,她問得特别仔細。她告訴記者:“望聞問切,‘問’尤其關鍵,很多問題通常隐藏在背後,通過對話能有效找出來。中醫‘治未病’講究的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用‘話療’,不用化療。”

上午在學校督導4節課,下午到醫院門診坐診,晚上去大學城校區參加研讨會,淩晨3點還通過微信為在加拿大的博士生指導論文。忙碌一天,已是花甲之年的李賽美依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飛。常有人好奇,保持這種狀态的秘訣?她說:“是對中醫的熱愛。”

因為熱愛,李賽美數十年如一日,堅持“醫教研”三驅關聯。2010年,國醫大師鄧鐵濤牽頭創辦中醫經典臨床研究所,旨在傳播中醫。李賽美擔任所長,開辦國際經方研修班,将仲景學說推廣至全世界,讓更多人認識中醫、熱愛中醫。迄今為止,她已培養出88名博士、82名碩士。“他們當中有過半的人是境外生,他們也深愛着中醫。”

李成俊是李賽美帶的博士研究所學生,是在泰國曼谷長大的馬來西亞籍華人。他說:“中醫不僅是醫學,也是文化學、哲學。我愛中醫,願做中醫藥文化交流傳播的使者,讓更多人了解真正的中醫。”

中醫看病,更看人。李成俊說:“以前,這句話來自書上,讀博後,我的導師用言傳身教為我做出了榜樣。她能準确地說出每一位複診患者的特征,把每一位患者真正放在心上。未來,我希望自己也能成長為像導師那樣的‘雙師型’教師。”

“患者、學生,他們肯定我、信任我,這就是醫者、師者的勞動意義所在。”李賽美的笑很是笃定,有種治愈的力量。她說:“我用醫術治愈病人,看到他們變得健康、臉上有了笑容,對我而言,也是一種治愈。很大程度上,他們治愈了我。”

李賽美一心撲在工作上,常感對家庭虧欠。不過,夫妻和孩子了解她,夫妻不時做好飯菜送到診室,給她和學生一起吃,陪她一起勞動;寫好的課件,女兒為她做好PPT。“真的很幸福很治愈!”

勞動觀

醫生通過對患者的治療,使患者的身體恢複健康,這是“治愈”的本義。現在,“治愈”已變成一個流行的網絡新詞,用以形容溫暖人心、淨化心靈,也包含着對他者的點贊。曆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說:“勞動有一種永恒的高尚性,甚至神聖性。”各行各業的勞動都有一種“治愈”的力量。

策劃:詹船海

統籌:詹船海 馬大為

采寫:全媒體記者徐丘濂 林婷玉 許接英 譽建業 徐亞輝 彭新啟 王豔 黃細英

通訊員:潘永壽 黃珊榮 麥傑濤 謝頌情 王貝貝 黃賢清 孫俊雄 江美玲 張蘊珩 江健 胡建鋼

責編:劉曉丹

二審:潘潮